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6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1篇
  9篇
综合类   124篇
农作物   18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62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卵巢囊肿是由于卵泡上皮发生变性,卵泡壁结缔组织增生、变厚,卵细胞死亡,卵泡液未被吸收或增多,使卵泡腔增大,形成卵巢囊肿。由于囊肿形成,乳牛正常的性周期破坏,表现出无规律的频繁发情或发情持续,配种不妊。1病因①饲养管理失调,矿物质、维生素不足或缺乏,片面饲喂,精料过多,运动不足,牛体过肥。②脑垂体前叶分泌促卵泡生长素过多,促黄体生成素不足,机能失调,分泌紊乱,或在治疗过程中不正确的应用激素治疗。③继发于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卵巢炎、流产。2诊断要点2.1临床症状病牛发情异常,性周期无规律,发情频繁,且持续时间较长,性欲旺盛…  相似文献   
2.
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是多细胞动物生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正常过程,它与细胞增殖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它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生物体疾病的产生和控制都有极大的关联。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受到了的生命科学研究的广泛重视,特别是近年来其研究发展非常迅速,研究的方法及检测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本文将从细胞凋亡的定义、形态学特征、诱导、检测方法、分子调控等方面综合分析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4.
高浓度细胞分裂素诱导棉花悬浮细胞程序性死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棉花悬浮细胞经高浓度细胞分裂素(2mg/L KT或4mg/L KT)处理后第4天大量死亡,培养物呈褐黑色;抽提总DNA,进行琼脂糖胶电泳,结果表明:2mg/L KT和4mg/L KT两处理中有明显的大小为140~180bp及其倍增量片段的DNA“梯”。进行PI和FDA染色显微观察可以看到:2mg/L KT处理中大部分细胞的细胞核较小,核质浓缩,呈棒形或弯月形;胞质浓缩,出现了不对称的质壁分离,且丧失了FDA染色活性。这些结果表明,由高浓度细胞分裂素处理引起的棉花悬浮细胞大规模死亡是一种细胞程序性死亡(PCD)。不同的生理状态(UCSA和BAE)和不同生长时期(指数增长期和静止期)的棉花悬浮细胞对高浓度细胞分裂素的诱导反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植物类病变是指在无外界致病因素和逆境因素的影响下,植株叶片、叶鞘等部位自发产生坏死斑的现象。这类突变与植物过敏性反应症状类似,属于程序化细胞死亡。在植物类病变突变体中,植株通常会表现出对某些植物病原物抗性增强。对植物类病变突变体的特点、遗传机制、病斑发生机制、抗病性以及类病变突变体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等进行整理,可为植物程序化死亡的机制研究和抗性品种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须的。植物PCD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依赖于Caspases的PCD,另一类是不依赖于Caspases的PCD。研究表明,线粒体、溶酶体、内质网和液泡等细胞器对植物PCD发生有重要作用。鉴于PCD在植物生长和分化过程中的重要功能,深入研究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对新不育系的创建、花卉品种改良、抗病抗盐育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植物类病变突变体是研究细胞程序性死亡和防卫反应的理想材料。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类病变突变体易受环境因子和遗传背景的影响。本文综述了植物类病变突变体的发生机制及相关的信号传导途径,以期对植物超敏反应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杨树与叶锈菌互作中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落叶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菌系Gl052和Sb052分别接种抗病川杨(Populus szechuanica)与感病太白杨(P.purdomii)叶片,对叶肉细胞核进行荧光染色观察及基因组DNA Ladder条带检测,初步探讨杨树与锈菌互作过程中的寄主细胞程序性死亡进程.结果表明:抗病品种川杨受落叶松-杨栅锈菌侵染后有过敏性坏死现象,DNA Ladder检测发现有降解的DNA小片段,染色观察发现接种0.5 dpi细胞核开始发生变化,3~4 dpi细胞核裂解,7 dpi细胞核消失,表现出明显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特征,在DNA电泳图谱上观察到明显的梯状DNA条带.感病品种太白杨受该叶锈菌侵染后未检测到降解的DNA小片段,荧光染色观察细胞核也未明显变化,未明显表现出PCD特征.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鸡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PD 1)胞外区的生物学活性,根据 GenBank 中的鸡 PD 1基因序列,经生物信息学比对分析,设计鸡 PD 1胞外区特异性克隆引物,扩增目的基因,连接原核表达载体 pET 28a(+),构建重组表达载体 pET 28a PD 1,转化至 Rosetta(DE3)大肠杆菌,并对IPTG 浓度、诱导温度、诱导时间进行优化,对表达产物进行 SDS PAGE 和 Western blot 分析,应用流式细胞术对所获得重组蛋白的生物学活性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成功克隆了鸡 PD 1胞外区基因;SDS PAGE 和 Western blot 分析结果表明,37℃、0.1 mmol/L IPTG 诱导4 h 时,PD 1胞外区融合蛋白表达量最高,以包涵体形式存在;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表明,PD 1胞外区重组蛋白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10.
美洲黑杨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化进程的超微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电镜技术,观察研究了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es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化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美洲黑杨导管形态的建成可划分为初生壁的延展、次生壁的构建与穿孔板的形成等3个时期。初生壁的延展是导管分化的初始阶段,导管细胞高度液泡化,细胞质及其细胞器贴壁分布。次生壁的构建是导管分化的关键阶段,次生壁物质的沉积在导管液泡膜破裂之前即已开始,此时导管分子内细胞器结构清晰,其中高尔基体及其分泌小泡最为丰富,说明高尔基体与次生壁物质的合成及运输密切相关;导管分子液泡膜裂解后,次生壁物质沉积极为迅速,伴随次生壁物质的合成,导管分子细胞质解体,细胞核染色质凝聚并边缘化,表现出程序化细胞死亡(PCD)的典型特征。穿孔板的形成是导管分化的终极阶段,在导管次生壁形成时,相邻导管分子的端壁上不发生壁物质的积累,而且在次生壁构建后期,端壁上的壁物质降解,最后残余的端壁断裂形成穿孔板。美洲黑杨次生木质部导管的分化阶段彼此相继有序地进行,其中次生壁构建的启动是导管分子不可逆分化的临界期,随后的分化阶段是一种典型的PCD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