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0篇
林业   39篇
农学   119篇
基础科学   8篇
  23篇
综合类   604篇
农作物   135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65篇
园艺   206篇
植物保护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主要症状 枯萎病在西瓜苗期至结果期都能发生。但以结瓜初期发病为重。苗期发病,瓜苗顶端呈失水状,子叶和叶片萎垂,茎蔓基部萎缩变褐猝倒;成株发病,始病期一般在植株开花结瓜前后,由下部叶片开始萎蔫,逐渐向上发展,主蔓基部软化缢缩,初呈水渍状,  相似文献   
2.
南方栽培薄皮甜瓜以露地高畦栽培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以4月中旬直播或4月下旬移栽子叶苗为宜;如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可比常规提前3~5天直播或定植。  相似文献   
3.
利用偏光显微镜镜检等手段,研究了14科22个属、种的双子叶植物的根-茎转变区,提出较全面的有关概念并发现数种异于一般的转变方式,根据该区的存在部位和长短以及结构特点,提出几套新的分类法:1.根型、根-下胚轴和下胚轴型;2.剧变型及缓变型;3.正常型和异常型。  相似文献   
4.
钙浸种对萝卜子叶抗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钙对萝卜子叶抗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钙预处理萝卜种子,可提高萝卜子叶的抗寒性。无论在低温胁迫后,还是在恢复生长后,处理组的超氧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均比对照组高。  相似文献   
5.
6.
7.
马蹄金子叶的愈伤诱导与植株再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和不同基本培养基,探讨了马蹄金子叶离体培养的方法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的培养基对愈伤组织的诱导频率有显著影响,出愈率为16%~100%;以MS或B5培养基作诱导愈伤组织的基本培养基效果较好;将子叶接种到MS+1.0 mg/L 2,4-D+0.2 mg/L 6-BA的诱导培养基中诱导愈伤组织,再用MS+0.1 mg/L2,4-D+2.0 mg/L 6-BA+3.0 mg/L AgNO3作分化培养基出苗效果最佳,愈伤组织分化频率高达20.7%.  相似文献   
8.
胡椒又名古月,带果皮未成熟的果实称黑胡椒,而成熟干燥去果皮的果实称白胡椒。它不但广泛用于调味品,且具有温中、下气、祛痰的功效,因而常被用于治疗各种寒症、阴寒腹痛、寒吐冷痢、食积等症。  相似文献   
9.
以包心菜子叶和叶片原生质体为材料。经不同液体培养基(Bp1,Bp2,B1)浅层培养,再生细胞高频分裂并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经扩增后转移到分化培养基上诱导植株分化,从这两种原生质体中获得了再生植株。在原生质体培养过程中,原生质体及细胞团的褐化程度与培养基中的有机成分的多少有关。原生质体的分化频率与培养基中植物激素种类关系甚大。在植株分化时,谷氨酰胺和腺嘌呤对植株分化有很大促进作用。另外,原生质体的来源及原生质体培养基对原生质体植株分化能力均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芸薹属作物小孢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的发展 被子植物的花药中,细胞按染色体的倍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倍体细胞,即由花药中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小孢子(未成熟花粉);另一类是二倍体细胞,如药隔、药壁及花丝等组织.1950年Tulecke首次成功地培养了数种裸子植物的成熟花粉粒,发现在特定的培养基上,一些花粉可以不按正常的发育途径发育成成熟花粉,而是形成愈伤组织,1964年印度学者Guha和Ma heshuari首次报道从毛蔓陀罗花药培养中获得了单倍体植株.1972年Sharp等用看护培养法培养番茄的离体花粉,获得单倍体无性繁殖系.1973年Nitsch等首先成功应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获得毛蔓陀罗的小孢子胚与再生株.1982年,德国的Lichter等人成功诱导出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小孢子胚及再生植株.自此芸薹属作物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芸薹属作物中,小孢子培养已在埃塞俄比亚芥、黑芥、大白菜、结球甘蓝、小白菜和芜菁等蔬菜上获得成功.1989年日本学者Sato首次报道成功地诱导出大白菜游离小孢子胚和再生植株.1992年国内学者曹鸣庆等报道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获得成功.目前,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已经涉及芸薹属的6个主要栽培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