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9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33篇
林业   294篇
农学   32篇
基础科学   10篇
  96篇
综合类   104篇
农作物   9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藏高原东北部酸模属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文静 《青海草业》2004,13(1):2-5,9
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地区蓼科酸模属(Rumex)5种植物种子特征,结果表明发芽温度范围、发芽适温、发芽所需的天数以及发芽率对种子萌发特性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黄土高塬沟壑区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效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时期面临的问题,旨在为该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方法]以陕西省长武县王东沟小流域综合治理试验示范研究实践为例,基于1986年以来的监测和研究资料,总结分析了该流域30 a多来不同时段在生态环境、土地生产力和农民经济收入等方面的变化。[结果]王东沟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存在明显的阶段性。①综合治理阶段(1986—1995)。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突破口,重点提高粮食产量和人均经济收入。同时从塬面到沟道综合整治水土流失,合理开发利用土地。②生态保护阶段(1996—2005)。更新与升级粮果管理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稳定和提高了土地生产力。③高质量发展试验示范研究阶段(2006—2019)。以王东沟小流域为试点,从发展绿色高效技术的角度进行研究和示范,探索适合小流域内涵式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技术体系,为黄土高塬沟壑区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结论]为实现黄土高塬沟壑区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引下,重点研究流域生态管理和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建设,在总体控制水土流失基础上,保障人居环境的生态性,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和谐与完整性。  相似文献   
3.
豆科绿肥对渭北旱塬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渭北旱塬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态区,但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亟需培肥土壤、改善生态环境。为探究渭北旱塬地区夏闲期种植并翻压豆科绿肥后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变化规律,采用田间定位试验,分别设置了3种豆科绿肥(绿豆、大豆和长武怀豆)和4个施氮水平,连续6年种植并翻压绿肥后,分析了土壤中养分含量,采用生态化学计量学方法计算了不同条件下的生态化学计量比值。结果表明:与对照(休闲)处理相比,长期种植并翻压豆科绿肥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和碱解氮等养分指标含量,3种养分分别提高了4.47%~15.35%、5.21%~6.25%和11.00%~14.35%,且均以怀豆处理提升效果最佳。翻压绿肥短期内(2周后),土壤全氮含量的提升幅度大于有机碳和碱解氮。怀豆处理的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在短期和长期内均显著升高,培肥效果最为明显。翻压绿肥后,短期内土壤C∶N降低,但从长期效应来看,翻压绿肥提高了土壤C∶N,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能有效改善土壤养分平衡状态。土壤C∶P和N∶P与土壤C、N含量变化关系较为密切。夏闲期长期种植并翻压绿肥明显改善了土壤碳、氮养分状况,是渭北旱塬地区土壤培肥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使用2009—2013年的CLDAS大气驱动场(V1.0)数据为气候数据源,结合影响西藏青稞种植的关键气候因子,确定生育期≥0℃的积温(T0)、最热月平均气温(Tmax)、生育期降水量(R)这3个气候因子作为西藏青稞种植区划指标,利用GIS技术进行西藏青稞种植气候适应性区划。为了得到既能满足气候需求又有耕地的实际可种植区域,本研究将土地资源信息与气候区划叠加。结果表明:青稞最适宜种植区域主要分布于雅江中游河谷2400~4100 m区域及昌都市的中部和南部,结果与事实相符。  相似文献   
5.
为了给西藏青稞高产栽培及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选用不同种植密度、播期和施肥处理现有的4个主要青稞品种,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品种籽粒灌浆过程。结果表明,不同青稞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播期和施肥处理下的籽粒灌浆特征表现出相似性,4个品种的平均灌浆速率大小依次为‘藏青2000’>‘藏青320’>‘喜马拉雅22’>‘藏青13’;播期、种植密度和施肥对青稞籽粒产量的影响作用力为:播期>施肥>种植密度;不同青稞品种灌浆期籽粒百粒干重均在3.54 g~6.71 g之间,所有试验处理平均百粒干重最高的是T1(播期为4月10日)处理的‘藏青2000’,达到5.8 g/百粒。综合分析表明,播期对4个青稞品种的灌浆特性和产量效益影响最为明显。因此,适时早播是青稞获得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植物篱种植模式及其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植物篱种植模式作为一种坡地保护性耕作和持续利用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热带地区研究和应用较为广泛,本文概述了我国近10余年来的研究和应用进展。这一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行了短暂的试验,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金沙江干旱河谷地区和三峡地区结合当地实际需求和植物篱种植模式的特点,对植物篱种植模式进行了研究,使之适合我国山区和坡耕地的应用;对植物篱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进行了较深入细致的试验、研究,并进行较大面积的示范和推广应用,同时引起了国内很多研究机构和应用部门的关注,尽管在1997年以后其它区域也随之进行了一些类似的试验和研究,但国内目前只有金沙江干旱河谷地区和三峡地区在研究和应用方面较系统和深入。最后还对国内在植物篱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以及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的工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等高植物篱种植模式及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等高植物篱技术是一种坡耕地上低投入、高收益的保护性耕作和持续利用技术。坡耕地采用植物篱种植模式进行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治理,能达到明显的保水保土效果,同时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其推广应用效果不理想,这是因为实施前期收益不明显,作物产量提高滞后,农户管理水平低等因素阻碍了这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因此,要实施该项技术,应筛选经济价值高的植物篱品种,科学规划篱笆带间距和种植密度,立足山区实际开展技术培训,多渠道筹措资金等。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农林复合经营生态系统的营造及其人为管理对当地环境产生的影响,在实地监测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灰色关联优势分析复合模型,对渭北旱塬2种主要类型农林复合经营生态系统(以苹果-农作物间作为主的T1型和以花椒-农作物间作为主的T2型)的环境效应进行了评价与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径流水体、农副产品环境污染状况,T1、T2均为Ⅰ级;当前社会经济效益T1(Ⅱ级)高于T2(Ⅲ级);生态环境效应T2(Ⅱ级)优于T1(Ⅲ级);综合环境效应T1、T2均为Ⅰ级。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优势分析进一步区分T1、T2综合环境效应的优劣,T1、T2与理想状况参考数列的关联度分别为0.6670、0.6674,T2的综合环境效应优于T1。从综合环境效应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来看,以花椒-农作物间作为主的T2型优于以苹果-农作物间作为主的T1型。  相似文献   
9.
小麦品种产量与产量因素通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94个不同品种小麦在渭北地区干旱条件下的试验数据,分类建立小麦产量与产量因素的回归关系,并做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分类小麦的关系中,穗粒数对产量的总影响和直接影响都最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新疆干旱荒漠绿洲区农田改建为果园或果农间作园后对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的影响。【方法】 在阿克苏地区采集小麦地、枣园及枣麦间作园土壤,测定其总有机碳、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含量。【结果】 在0~100 cm土壤剖面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平均值表现为枣园 > 枣麦间作 >小麦,土壤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含量表现为枣麦间作 > 枣园 >小麦。农田改建为果园或果农间作园后,显著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含量(P< 0.05)。易氧化及溶解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则表现为由农田更替为果园后,降低了各土层易氧化有机碳分配比例。农田更替为果农间作园后,降低了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易氧化有机碳分配比例,其余土层表现为增加。溶解性有机碳分配比例大致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农田、果园和果农间作园的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均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显著正相关(P< 0.05)。【结论】 新疆干旱荒漠绿洲区农田转化为果园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促进了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农田转化为果农间作园仅提高了表层0~20 cm土层有机碳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