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63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18篇
综合类   122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5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For this paper, the plasma membrane (PM) H -ATPase gene has been cloned from Populus euphratica Oliv. through a homology based strategy. The isolated 3,210 bp cDNA contains a single 2,862 bp open reading frame (ORF) which encodes a putative H -ATPase protein of 953 amino acid residues, with a significant homology to plasma membrane H -ATPase of Primus persica, Phaseolus vulgaris, Sesbania rostrata and Daucus carota. The predicted protein has a molecular weight of 104,553 Da. The copy number analysis revealed multiple copies of the PM H -ATPase in the P. euphratica genome after digestion of their genomic DNA by the restriction enzymes EcoRI, NdeⅠ, FbaⅠand BglⅡ, and Southern blot.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河下游不同退化阶段胡杨径向生长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塔里木河下游胡杨为研究对象,借助树木年轮水文学的方法,运用LINTABTM6型树木年轮测定仪读取钻心的年轮宽度,研究了塔里木河下游不同退化阶段离河道不同距离胡杨径向生长量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差异分析。结果表明:(1)2000年生态输水后,胡杨平均径向生长量有显著的变化,胡杨生长进入了生长高峰期;(2)应急生态输水促使胡杨突变性地增长,如果生态输水没有达到一定的量或持续时间,胡杨径向生长量在短时间内就会表现为不再增长或下降,若要保持胡杨长势良好,要继续加强输水;(3)塔里木河下游不同退化阶段胡杨径向生长量差异极显著(p0.001),不同退化阶段胡杨多年平均径向生长量大小排序依次是中度退化区极度退化区重度退化区;不同退化阶段胡杨对输水的响应均具有滞后性且响应程度不同,输水后处于不同退化阶段胡杨平均径向生长量出现极值的年份存在较大差异;(4)塔里木河下游不同退化阶段离河道不同距离胡杨平均径向生长量差异极显著(p0.001),整体上随着离河道距离的增加,胡杨径向生长量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陈娟  刘普幸 《干旱区研究》2019,36(1):159-168
利用中国绿洲的41个胡杨分布区地面气象站点近57 a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运用线性趋势、Arc GIS的反距离加权(IDW)插值法、Morlet小波功率谱、Mann-Kendall检验和相关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中国绿洲胡杨叶黄期的时空特征、区域增暖响应与差异。结果表明:近57 a来,中国绿洲胡杨叶黄起止日均明显推迟、叶黄期呈延长的变化趋势,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72 d·(10a)^-1、1.39 d·(10a)^-1(α≥0.05)和0.66 d·(10a)^-1;胡杨叶黄起止日均呈自西南向东北逐渐提前的变化规律,其中,柴达木绿洲推迟趋势最明显,新疆南部绿洲不明显。除新疆北部外,叶黄期呈自南向北逐渐缩短的变化规律,空间差异十分明显;且分别存在2.2 a、3.0 a和5.2~5.6 a的短周期,与大气环流2~4 a和厄尔尼诺2~7 a的周期相吻合;胡杨叶黄起止日及叶黄期分别在2003年、1990年、1961年发生了突变,各绿洲区突变不尽相同;研究区胡杨叶黄起止日与叶黄期分别与前期(6-8月和7-9月)月平均气温、所在月(9-11月)平均气温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3、0.697和0.715(α≥0.001)。反映了中国绿洲胡杨叶黄期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既敏感又有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对胡杨幼苗生长有效的地表覆盖物。以1年生胡杨幼苗为试材,设置覆膜(T1)、覆草苫子(T2)、覆沙(T3)和裸地(CK)共4种处理,利用相关性分析和隶属函数值法全面评价3种地表覆盖物对植株产生的效果。结果表明:T1、T2、T3处理均显著提高了不同月份的土壤含水率(P<0.05),平均土壤含水率较CK分别提高了26.1%、27.9%和23.5%;各覆盖均显著提高了成活率、株高及地径的生长,T2增长幅度最大;各覆盖均显著提高了叶片净光合速率(P n)、气孔导度(G s)、蒸腾速率(T r)(P<0.05),生长初期T1值最大,生长中后期T2值最大;T2处理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 max)、光饱和点(L SP)最大,光补偿点(L CP)和暗呼吸速率(R d)最低;各覆盖对水分利用效率(W UE)和表观量子效率(A QY)影响较小;植株生长与土壤含水率、P n、G s、P max、L S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合效果由强到弱顺序为T2、T3、T1、CK。覆草苫子较适宜在胡杨幼苗栽植过程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胡杨组织培养研究概述与问题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杨插条繁殖生根极难,因而进行胡杨试管繁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胡杨试管苗再生的途径及影响因子进行了综述,对胡杨组织培养中存在的黄萎、玻璃化等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试管苗黄萎问题没有解决,有必要进一步开展黄萎发生机理和高效再生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胡杨地理分布区域气候环境特征和变化规律以及胡杨自身对环境气候的适应性。[方法]在综述胡杨树种概况和地理分布的基础上,对胡杨分布区气候、水资源、地下水特征、土壤类型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特殊的区域气候环境条件以及长期的人类活动干扰是影响胡杨生长的主要因素。胡杨叶形的变化是对气候环境适应的明显特征,胡杨通过调节酚类次生代谢物质在体内的合成、转运和转化等过程来抵御极端干旱环境下各种环境因子的胁迫。有效的保护和更新复壮措施以及生态输水工程对于恢复和重建受损的胡杨林绿洲生态环境作用显著。[结论]该研究对于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恢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胡杨叶为研究对象,优化胡杨叶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条件,研究其体外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超声波提取胡杨叶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剂为75%的乙醇,超声时间25 min,料液比1∶25,总黄酮提取率为11.20%。提取物对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的测定结果表明,胡杨叶总黄酮提取物对抑制脂质过氧化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8.
胡杨多形叶气孔特征及光合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彩霞  邱箭  姜春宁  高荣孚  汪万福 《林业科学》2006,42(8):19-24,I0008
为揭示多形叶发育的生态适应机制,选择锯齿卵圆形、卵圆形和披针形3种典型成年胡杨叶片进行气孔及光合特性方面的研究.观察到,胡杨叶片近轴面与远轴面的气孔密度相近,气孔为非均匀开闭;3种形态叶的气孔密度不同,锯齿卵圆形的最大,披针形的最小.气孔下陷程度存在显著差异,锯齿卵圆形叶气孔下陷较深,披针形的最浅.它们的光合速率日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呈单峰曲线.光合速率日平均值存在较大差异,卵圆形叶和锯齿卵圆形叶的光合速率日平均值明显高于披针形叶.3种形态叶的光补偿点相近,但饱和点存在差异;叶片的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以及PSⅡ潜在活性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锯齿卵圆形叶的最高.结果表明,胡杨叶片在发育过程中从形态、解剖和光合特性上均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9.
10.
Construction of cDNA Library from Populus euphratic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Introduction Populus euphratica is a salt tolerant tree species, which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desert regions in northwest China (Wei 1993). Moreover, it is the only large tree species, which can survive and develop into forest in these arid and saline-alkali areas. P. euphratica fores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restraining the expansion of desert, maintain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west China, protecting the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raising the local people抯 living standar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