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3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271篇
林业   206篇
农学   164篇
基础科学   541篇
  598篇
综合类   1003篇
农作物   35篇
水产渔业   51篇
畜牧兽医   105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120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203篇
  2011年   181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22篇
  2007年   179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插装阀在静止状态下,由于静摩擦的原因,导致阀芯与阀套出现卡滞现象;在运动状态下,由于压差和阀芯微偏移的原因造成阀芯与阀套发生磨损;为此提出一种新型的带有导流槽的插装阀阀芯。基于缝隙流动和液压卡紧分析,建立插装阀阀芯与阀套间隙的CFD优化仿真模型,通过N-S方程、伯努利方程和卡紧力方程联立得到阀芯与阀套间卡紧力的推导公式。基于CFD仿真模拟分析,比较新型阀芯与原阀芯不同模型间隙的切线应力、压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入口压力为12 MPa时,原阀芯的切线应力在12 000 Pa上下波动,大于新型阀芯切线应力4 200 Pa;在入口压力为8 MPa时,原阀芯的切线应力在7 200 Pa上下波动,大于新型阀芯切线应力3 000 Pa;且原阀芯切线应力的波动范围远大于新型阀芯。新型阀芯在阀套间的受力更加平稳,磨损更小。研究结果为插装阀优化以及减少能量损失和改善润滑条件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竹材弦面纵向切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竹材弦面纵向切削的3种切削方式(单劈刀切削、单刨刀切削及并列式双刨刀切削)及单刨刀切削时的切削阻力,结果表明:对竹材采用劈或刨的切削方式,均可进行弦面纵向切削并能获得质量较好的竹蔑。竹材的节间、节部、切削厚度、含水率及切削速度等因素对切削阻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节部切削阻力明显高于节间切削阻力;切削阻力随切削厚度的增大而增大,两者成线性关系;含水率增大时,节间切削阻力减小,而节部切削阻力变化不大;切削速度增大时,节间切削阻力基本上是下降的,而节部切削阻力是增大的。  相似文献   
3.
在各类工程中砂垫层的作用不同,作者对软弱地基在结构设计中采用砂垫层这一措施进行了详细叙述。  相似文献   
4.
直列4缸内燃机双轴平衡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直列4缸平面布置曲轴内燃机存在不平衡的二阶往复惯性力,采用兰氏双轴平衡系统,可以平衡二阶往复惯性力,使内燃机的噪声和振动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5.
将土、基础及上部结构物视为一个整体,在计入土的弹性抗力后对多跨无铰拱和连续刚构的上下部结构进行联合计算,并给出了算例,可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6.
华北山区位于温带——暖温带,东经107°~123°,北纬35°~43°。包括山东丘陵区,太行山区,冀北辽西山地区,阴山山地区四部分。该区属于农牧业交错区,农业、牧业(农区牧业和草地牧业)、林业十分发达,并且在迅速发展。华北山区是我国小麦、玉米和杂粮的主要产区。草地类型多样,饲草料丰富,又是养牛业、养羊业、养猪业相当发达的地区。经统计,华北山区总人口为5629万,总土地面积3545万ha,天然草地总面积为1588.91万ha,占土地总面积的44.82%,人均草地0.2823ha。各个区的草地类型不同,生产力差异显著(p<0.01)。  相似文献   
7.
AIM: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 in clinic diagnosis. METHODS: Topographic images and some parameters of large range field and microstructures of erythrocytes in the blood of normal subjects, lung cancer and myelodisplastic syndrome (MDS)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RESULTS: Many clear topographic images of many erythrocytes, single erythrocyte, and microstructure of erythrocyte membrane surface were obtained. Many erythrocytes in lung cancer patients were found to change into echinocytes. One erythrocyte had 10-20 protuberances, most of which, with a mean width of 589. 0 nm and a length of 646. 7 nm, were on the edge of cells. The protuberances on the center of echinocytes are lodged and embedded. The erythrocytes of MDS patients were biconcave in shape. Many apertures with different diameters of tens to hundreds nanometer appeared on the surface of cell membrane. CONCLUSIONS: AFM can be widely applied in clinic pathological inspection, including quantification of cells, obtainment and comparison of many parameters (such as diameter, thickness, volume, surface, surface area/volume ratio), observation of topograph of single cell, and observation and comparison of membrane surface microstructure of cells, and so on.  相似文献   
8.
赤峰市松山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以TM遥感资料为信息源 ,利用 3S技术手段 ,对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 1987,1993,2 0 0 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在不同年度内 ,其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草地和林地。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量变化也以这 3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建设用地变化最大。而从年变化速率看 ,1987- 2 0 0 0年 ,以建设用地的增加和未利用土地类型的减少最为快速。从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的方向看 ,以耕地、草地和林地相互之间的转化最为频繁。从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稳定性看 ,耕地的稳定性最高 ,其次为草地 ;而最不稳定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未利用土地。利用相关分析所作的土地利用变化动因显示 ,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是社会与经济因素 ,其中以总人口、农业总产值、粮食作物产量总计、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化肥使用面积和化肥实物量等因子的作用最大 ,而自然因素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极小。  相似文献   
9.
以包头市城郊区为例 ,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 ,以乡镇 (苏木 )为研究单元 ,研究本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过程 ,并分析其变化驱动因素。从微观角度分析了北方农牧交错区城郊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农牧交错区是人类活动影响强烈之地带 ,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持续研究利用 ,对生态安全和地区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三江源区土壤侵蚀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巍  刘璐璐  吴丹 《草业学报》2018,27(6):10-22
采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RUSLE)对三江源区1997-2012年的土壤侵蚀模数和土壤侵蚀量进行定量模拟,并对其生态工程实施前、后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空间叠加法分析降雨侵蚀力及植被覆盖度对土壤侵蚀状况的影响,利用模型参数控制法对气候变化和生态工程对土壤侵蚀变化的贡献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生态工程实施后,三江源区土壤侵蚀增加的趋势尚未得到遏制,多年平均年土壤侵蚀模数和侵蚀量较工程实施前增加6.5%,但局部地区土壤侵蚀状况有所好转,约占总面积的45%;2)长江流域在工程实施后的土壤侵蚀量与工程实施前基本持衡;黄河流域土壤侵蚀量增加明显,增幅超过45%;澜沧江流域土壤侵蚀量有所下降,降幅为9.8%;3)降水增强导致土壤侵蚀加剧的贡献率达到180%,植被恢复对土壤侵蚀变化的贡献率为-80%。全面遏制三江源区土壤侵蚀增加趋势,仍需持续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