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林业   7篇
综合类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运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研究了具有抗癌活性的N-(2-亚甲基吡啶)脱氢枞胺希夫碱(L)及其铜配合物[Cu(L)2Br]Br(1)在模拟生理条件(p H值7.2)下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分析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结果表明,1对BSA的荧光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L为动态猝灭;通过计算得到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数(n)及相关的热力学参数(ΔG0、ΔH0和ΔS0),表明L和1与BSA的相互作用力以疏水作用为主,且结合反应是由焓和熵驱动的自发过程。同步荧光光谱分析表明,化合物与BSA的作用使蛋白质的构象发生改变,圆二色谱也证明了化合物能够显著改变BSA的构象,由典型的α-螺旋结构变为扭曲链。  相似文献   
2.
合成5种脱氢枞胺水杨醛类Schiff碱,对其萃取铜离子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与萃取剂N902对电镀废水中铜离子的萃取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对铜离子萃取率的影响不明显,萃取温度在20~30 ℃、萃取时间为2 h就能达到萃取平衡;大部分Schiff碱在低pH范围内对铜离子的萃取效果不理想,在高pH范围内有较好的萃取性能.DHAA 2,3,4-三羟基苯甲醛的萃取效果与N902相当.  相似文献   
3.
脱氢枞基-稀土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脱氢枞胺(5-磺酸钠)水杨醛Schiff碱及其Sm3+、Eu3+的稀土配合物,利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等手段推测了化合物的结构。通过紫外吸收光谱、黏度分析、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了稀土配合物与鲑鱼精DN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是以部分插入与沟槽作用并存的方式与DNA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Hartree-Fock法对脱氢枞胺构型进行几何优化确定。将计算的结构参数与参照体系的单晶衍射数据进行比较,并将计算得到的红外参数值和核磁共振氢谱分别与实测的FT-IR和H-NMR结果进行拟合,发现理论计算值和实验测定值基本一致,同时得出一些相应的热力学参数理论值。研究表明,用计算化学方法对松香类化合物进行模拟研究是可行的,也为实验室研究松香类化合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脱氢枞胺为原料,在三氟乙酸酐和乙酸酐保护其氨基后,经B环铬酸氧化转化成为(酮)N-三氟乙酰基-7-氧代脱氢枞胺(2a)和N-乙酰基-7-氧代脱氢枞胺(2b),酮再与盐酸氨基脲缩合形成(缩氨基脲)N-三氟乙酰基脱氢枞胺-7-氨基脲酰腙(3a)和N-乙酰基脱氢枞胺-7-氨基脲酰腙(3b),然后在氯化亚砜的处理下发生Hurd-Mori反应,环合生成(B环并1,2,3-噻二唑衍生物)N-三氟乙酰基脱氢枞胺-6-烯[7,6-d]-并-1,2,3-噻二唑(4a)和N-乙酰基脱氢枞胺-6-烯[7,6-d]-并-1,2,3-噻二唑(4b),最后在碱性条件下水解脱去氨基保护基,合成了脱氢枞胺-6-烯[7,6-d]-并-1,2,3-噻二唑(5)。通过FT-IR、~1H NMR、~(13) C NMR和ESI-MS等方法对2a、3a、4a、4b和5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进一步分析了4a、4b和5这3种新型脱氢枞胺1,2,3-噻二唑衍生物的谱图特征及结构差异。  相似文献   
6.
以壳聚糖(相对分子质量为1 000、1 500、3 000)和脱氢枞胺为原料,合成了一类新型壳聚糖衍生物——脱氢枞胺-壳聚糖阳离子表面活性剂(a、b、c),通过FT-IR、1H NMR对产物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并对产物的表面活性、乳化性能及抑菌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5℃下产物a、b、c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3.98×10-4,2.51×10-3,5.01×10-3mol/L,CMC对应的表面张力(γcmc)分别为38.6,36.8,36.6 mN/m;乳化时间分别为44、71、148 s;采用最低抑菌浓度法对目标产物的抑菌性能进行了测试,初步的结果显示化合物都有一定的抑菌活性,特别是化合物a、b、c对产气肠杆菌的抑菌效果优于市售杀菌剂新洁尔灭和氨苄青霉素钠,对其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2、2和4 mg/L。产物的抑菌性能随取代度的增大而增强,随壳聚糖分子质量的增大而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7.
以乙醇为溶剂合成了脱氢枞胺水杨醛Sch iff碱(a)以及脱氢枞胺(5-硝基)水杨醛Sch iff碱(b),IR光谱确证其结构,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它们在有机溶剂中的光致变色及溶致变色性能。研究发现,a和b在氯仿溶液中都能发生光致变色现象,b在二甲基甲酰胺(DMF)溶液中发生溶致变色现象,讨论了两种物质发生变色现象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脱氢枞胺和脱氢枞酸的衍生物脱氢枞基-1-甲基苯并咪唑希夫碱(1)和脱氢枞基-1-甲基苯并咪唑酰腙(2),并通过红外、质谱、元素分析和核磁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运用荧光光谱,黏度分析和图二色(CD)光谱等方法研究了化合物1、2和鲑鱼精DNA的相互作用,在荧光光谱中,通过在DNA-溴化乙锭(EB)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1和2,随着化合物浓度的增加,DNA-EB体系的荧光强度发生了明显的猝灭效应,由此推测化合物可能与EB一样插入到了DNA的碱基对中,再根据Stern-Volmer方程分析得出,化合物1与DNA作用强于2;黏度分析中,随着化合物1和2浓度的增加,DNA的黏度逐渐增加,且化合物1增加的幅度大于2;CD光谱中,相同浓度的不同化合物使DNA的CD信号的改变量不同,并且化合物1对DNA构型的影响要强于2,三者的实验结果均表明化合物以插入作用的方式与DNA作用。凝胶电泳实验表明,在抗坏血酸(Vc)存在的条件下,化合物1和2均能够对PBR322 DNA质粒进行单股切割,在Vc不存在的条件下,1能够对DNA质粒进行单股切割。结果表明:化合物1具有更强的与DNA作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