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8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198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篇
  37篇
综合类   154篇
农作物   34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0篇
园艺   34篇
植物保护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分段浸取新工艺是黑荆树皮单宁提取的关键技术。即以平转型连续最提为常压段、以水平渗滤(进、出)垂直釜为加压段,经生产考核,其工艺先进、运行可靠、经济合理、操作简便,产品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2.
3.
皮孔组织结构及密度与苹果枝干粗皮病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通过对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berengriana f.piricola)引起的枝干粗皮病不同感病程度的3个苹果品种富士、国光、鸡冠的树皮皮孔组织结构和密度的研究,发现高感品种富土、中感品种国光和免疫品种鸡冠在皮孔组织结构及密度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富士和国光的皮孔结构基本相似,均是先期开口,皮孔下无木栓组织,中后期开口加大,其下形成木栓组织。而鸡冠则是先期不开口,其下有木栓组织,中后期逐渐开口。鸡冠皮孔组织结构的这种特异性是其对枝干粗皮病免疫的主要原因。富士皮孔密度最大,国光次之,鸡冠最低。相关分析表明树皮皮孔密度与枝干粗皮病的病情指数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生姜癞皮病的发生危害及病原初步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姜癞皮病在山东7月开始发病,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盛发期。病株植株矮小、茎细、分枝少,叶色变淡,根茎表皮疣裂,根系腐烂,产量品质降低。病原物为南方根结线虫。砂质土壤、连作重茬、过量施钾肥均可加重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为漆树优良品种的选择以及灰色系统理论在林业林木品种评价上的运用提供参考,对毕节市8个漆树品种红漆大木、粉皮大木、灯台大木、红尖大木、肤胭皮、粉红皮、白杨皮、青杠皮等树皮解剖中6个主要性状与产漆量的关系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漆树树皮解剖的单个性状对产漆量有直接影响,其中以漆汁道直径的大小关系最重要,直接关联度达0.7964;其次是活皮漆汁道单位面积与活皮厚度。从树皮解剖的综合性状看,漆树品种最好的依次是红尖大木>红漆大木>肤胭皮>灯台大木>白杨皮>粉皮大木>粉红皮>青杠皮。分析结果与实际生产基本一致,表明在林业生产中运用灰色关联分析进行综合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7.
棘胫小囊树皮甲虫(Coleopterla:Scolytidae)是一种与树木或新鲜木材兰染真菌相关的昆虫。本研究用不同种的松树制备的圆木诱捕、采集棘胫小囊树皮甲虫,并对其种类进行了比较。自4月至7月,从Pinus.rigida和Pinus.korniensis诱捕圆木上收集昆虫,共获得了10种树皮甲虫,其中Hylurgops interstitialis是P.koraiensi上最常见的甲虫,而Tomicus piniperda则在P.rigida上最常见。5月是H.interstitialis出现的高峰期,T.piniperda出现的高峰期是在4月。在6月上旬,新的成虫自蛹中孵化而出。为了研究树皮甲虫的种群与树木兰染真菌分离获得的频率的相关性,采用选择性培养基自成虫、卵/幼虫和树皮甲虫的虫道分离真菌。研究发现在越冬成虫和虫道上兰染真菌出现的频率分别是100%和94%,但在孵化的卵或刚孵出的幼虫上出现的频率相对较低。从兰染真菌分离出现的频率上看,收集的时间与树皮甲虫的种群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于4月20日可以首次观察到在虫道的下面出现变色现象,2周内,木材变色迅速增长,100%变色。对这些分离获得真菌进行鉴定,发现Leptographium spp出现频率高于Ophiostoma spp.。  相似文献   
8.
橡胶小蠹虫为害重,防治困难。为了探索更加高效的田间防治方法,本研究通过将“牛皮纸+粘虫胶+诱集剂”组配,研究集成了一种橡胶小蠹虫粘捕装置,对其诱捕参数(粘捕装置材质、诱集剂药袋悬挂数量、药液暴露面积以及粘捕装置的间距、悬挂高度)进行了筛选,并与常规诱捕器在重量、成本和诱捕效果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月桂烯、2-甲基-3-丁烯-2-醇、S-(-)-柠檬烯、莰烯、顺式-马鞭草烯醇5种诱集剂的诱集下,自制粘捕带对橡胶小蠹虫的粘捕总数分别为:554、445、341、381、367头;普通粘虫带对橡胶小蠹虫的粘捕总数分别为:260、230、179、202、199头。其中月桂烯、2-甲基-3-丁烯-2-醇、S-(-)-柠檬烯,自制粘捕带的粘捕数量均显著高于普通粘虫带,表现出较好的粘捕效果。采用挂袋法的最佳药袋数为2袋,诱集剂的最佳药液暴露面积为6.6 mm2,粘捕装置的最佳相互间距为50 m,最佳悬挂高度建议在2.5 m。自制粘捕装置在重量、成本以及诱集数量上均优于常规诱捕器,对橡胶小蠹虫防控具有高效成本低、环保可降解、简单易操作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三倍体杨树具有突出的营养生长优势,研究造林密度对三倍体毛白杨杂种无性系径向生长的影响规律,可为三倍体毛白杨工业用材林营建和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指导。以定植于河北威县的11年生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B301、B331和S86)以及二倍体毛白杨对照无性系1316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研究造林密度(2 490、1 665、1 110、825、615、495株/hm2和405株/hm2)对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胸径和树皮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林密度和无性系以及造林密度与无性系间的交互效应均对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的胸径生长具有极显著的影响,以495株/hm2造林密度条件下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S86的胸径生长量最大,平均胸径达25.1 cm;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B301、S86的胸径生长量显著大于无性系B331和二倍体对照毛白杨无性系1316;无性系对11年生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的树皮厚度具有极显著的影响,造林密度对11年生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的树皮厚度具有显著的影响。三倍体白杨杂种无性系B301、B331、S86以及二倍体对照毛白杨无性系1316内部个体间胸径与树皮厚度均呈现正相关,说明树皮厚度随着胸径生长量的增大而增厚。研究结果对于认识造林密度对杨树径向生长的影响和指导三倍体白杨良种无性系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小蠹类森林害虫可持续控制的策略和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森林害虫可持续控制的理论和目标,以及小蠹类森林害虫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在总结和评价森林有害生物治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小蠹类重灾性森林害虫可持续控制的理论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调控、生态结构调控和种群密度治理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