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7篇
林业   13篇
农学   42篇
基础科学   9篇
  33篇
综合类   51篇
农作物   74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面喷施吲哚乙酸对油菜蕾薹期渍水的缓解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油菜品种秦优7号(敏感)和苏油4号(耐渍)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吲哚乙酸(IAA)对油菜蕾薹期渍水的缓解效应。蕾薹期渍水持续10d,渍水结束后,叶面喷施浓度为0.1mmol/L的IAA,随后的0~15d调查油菜的生理变化。结果发现:渍水后生物量和叶片光合色素含量降低;谷胱甘肽、抗坏血酸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丙二醛含量升高;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上升,蔗糖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渍水结束后喷施IAA,对敏感的秦优7号缓解效应更明显;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含量升高,5d后显著恢复生长;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降低,降低蔗糖含量;蔗糖合成酶活性降低,减少蔗糖的分解;尤其是喷施15d后IAA对渍水胁迫的缓解作用最明显,苏油4号根干重显著增加,而秦优7号的根干重和茎干重均显著增加。叶面喷施IAA有效缓解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和产量的降低,但对抗氧化系统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曹Yang  严建民 《作物学报》1997,23(1):102-106
用^14C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6个小麦品种叶片的RuBP羧化酶活性对孕穗期湿害逆境的响应能力及其产量性状表现;用完全双列杂交法测定了9个小麦亲本耐湿性的配合力。结果表明:在孕穗期湿害逆境下,不同品种间的RuBP羧化酶活性下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与主茎绿色叶片数和产量性状的变化相一致,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亲本之间一般配合力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组合间特殊配合力效应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小麦品种的耐湿性受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因梅雨季节阴雨时间长、降水量大而集中常常引发涝灾和造成棉花渍害的现象,总结提出了一系列棉花防涝防渍及灾后田间管理技术措施与要求,以期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棉农提供技术指导,促进当地棉花产业的发展和植棉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渍害胁迫下冬小麦灾损程度的可视化监测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了麦田16个常用图像特征指数在不同受渍时间下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冬小麦SPAD值、产量和千粒重的相关关系,并建立了基于图像特征指数衰减量的冬小麦渍害估算模型。结果表明,随渍水时间的增加,红光(R)、红光标准化值(NRI)、超红指数(EXR)、植被颜色指数(CIVE)极显著上升,而绿光标准化值(NGI)、归一化绿红差值指数(NGRDI)、绿-红差值指数(GMR)、超绿指数(EXG)、绿红比值指数(GRVI)则极显著下降;且这9个图像特征指数均与冬小麦SPAD值、产量和千粒重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的最大绝对值分别为0.92、0.85和0.91;基于图像指数衰减量所建的SPAD值、产量和千粒重减少量的估算模型均以二次多项式最优,且以CIVE指数衰减量构建的SPAD值、产量和千粒重减少量估算模型的预测精度最高,验证集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98、0.95、0.96。因此,数字图像技术可用于冬小麦渍害监测,且以基于CIVE指数的监测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旱涝急转对不同花生品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旱涝急转对花生生理生化的影响,以不同旱涝耐性的3个花生品种中花8号(抗旱)、豫花15(耐涝)和湘花2008(旱涝兼耐)为材料,进行不同梯度的先旱、后涝连续处理,比较不同花生品种的叶片相对含水量,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旱、涝急转的胁迫过程中,干旱对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甚于湿涝。一定强度的旱或涝胁迫总体上均可使花生叶片的4种抗氧化酶POD、SOD、CAT、GR活性提高,随着胁迫的加深活性降低,复水后活性回落至对照水平,且旱甚于涝。MDA含量总体变化趋势是干旱胁迫下各品种花生叶片中MDA含量有所升高,并于复水解除干旱胁迫后恢复至对照水平;而湿涝处理阶段,MDA含量呈直线上升趋势,在胁迫解除后有所降低。中花8号、豫花15、湘花2008等3个花生品种具有显著不同的水分适应性,中花8号抗旱性更强而耐涝性较弱,豫花15抗旱性较弱而耐涝性强,湘花2008抗旱性中等而耐涝性更强,为水分广适性品种。  相似文献   
6.
为给长江中下游小麦大面积高产稳产栽培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以扬辐麦4号为材料,研究拔节期和花后连续渍水5d、10d和15d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和花后渍水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小麦产量、穗粒数、千粒重,并显著降低了成熟期根和地上部、花后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及根冠比。随渍水时间的延长,渍水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及转运量的影响总体呈增大趋势;籽粒产量、穗粒数、花后地上部干物质与氮素积累量、根冠比在渍水5d和10d间差异不显著,渍水5d和15d间差异显著。拔节期与花后短期渍水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花后渍水15d产量显著低于拔节期渍水。花后渍水对千粒重、花后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花前地上部干物质转运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渍水对冬油菜苗期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以中双9号油菜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苗期不同渍水时间对冬油菜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光合色素含量在整个试验期间一直下降。其它生长及生理指标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相对生长率、根系活力、可溶性糖、根系丙二醛(MDA)含量、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渍水第13d时达到最高,而叶片MDA含量则在渍水胁迫24d时达到最大值。说明渍水胁迫对冬油菜幼苗地上部和根系生长产生显著影响。短期渍水胁迫下,油菜幼苗能够通过调节自身的生理代谢活动,维持一定的生长量;但是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植株生理活动受到严重影响,油菜幼苗生长受抑制,相对生长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8.
花生等农作物耐湿涝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湿涝危害是世界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生产中的一个严重问题.一些农作物的湿涝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有关花生湿涝的研究有待拓宽和深化.为此,从湿涝对花生等作物的影响、作物耐湿涝机制以及作物耐湿涝的遗传改良等方面,综述了世界花生及其它农作物的耐湿涝性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1-2014年湖北省主产县油菜产量统计资料及同期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决策树和随机森林模型,对影响油菜产量的气候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温度、日照时数及干旱、湿渍害对油菜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因生育期不同而存在差异。油菜开花期以前对低温敏感,开花期以后对高温敏感;苗期和蕾薹期对干旱较敏感,开花期和角果期对湿渍害更敏感;日照时数对油菜产量的影响受水分状况的制约,在干旱状况下日照偏多不利于产量形成,偏湿状况下则表现为日照越多越有利于产量形成。在各限制因子中,以湿渍害发生频率对油菜产量的影响最高,其次是干旱和冻害。湿渍害对产量的影响以高湿寡照的次生灾害影响较土壤偏湿的直接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淹水胁迫下菘蓝中乙醇脱氢酶(ADH)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的变化,以期为进一步研究菘蓝抗涝害的机理提供参考.方法:应用NAD还原法测定淹水胁迫下菘蓝中乙醇脱氢酶活性的变化;采用愈创木酚比色法测定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淹水胁迫下乙醇脱氢酶活性被诱导,淹水处理不同时间乙醇脱氢酶活性均高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