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29篇
农学   3篇
  3篇
综合类   80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东北地区外来针叶树种引种现状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东北林区主要针叶树种引种现状及取得的成就,分析了东北三省针叶树种引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较为科学的引种网络体系和发展策略,并提供了可能在干旱、半干旱区引种成功的针叶树种名  相似文献   
2.
帽儿山地区21年生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在黑龙江省的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21年生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林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差异显著;生长性状,抗性与各种源间的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及气候因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海拔垂直梯度渐变为主,纬向渐变为辅的连续变异是长白落叶松生长性状的基本变异模式,降水量和日照时数是影响长白落叶松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用长白落叶松各种源的相关性状作聚类分析并参照地理气象因子在,遗传距离0.370的水平上将长白落叶松分布范围区10个参试种源划为6个种源区:Ⅰ小北湖种源区。Ⅱ白刀山种源区,Ⅲ完达山种源区,Ⅳ白河种源区,Ⅴ大石头种源区,Ⅵ桓仁种源区;用Duncan法对种源间进行多重比较,并用综合指数法进行选择,表明小北湖种源是长白落叶松优良基因资源中心,是该试验点最佳种源,大海林种源也是可选择种源;从长白落叶松的低等效纬度地区向高等效纬度地区调种,可望获得较大的遗传增益。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引种班克松的种源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北美引进的9个种源班克松所做的17a的试验结果表明:班克松是适合辽宁地区的一个优良速生树种,在各个生长时期的生长表现都要好于乡土速生针叶树种———樟子松。班克松不同种源之间的生长状况存在着较大差异,班克松各种源树高、胸径、材积生长在2年生苗期、造林后5年生、8年生、15年生时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2、8号种源班克松15年生时的生长表现最佳,它们的树高分别比9个种源平均高大4.8%、4.8%,胸径分别比9个种源平均胸径大8.2%、4.9%,材积分别比9个种源平均材积大21.1%、13.5%;而3、5号种源班克松15年生时的生长表现最差。班克松的树高、胸径、材积生长状况与纬度因子呈显著负相关,来自北美北纬46°附近的班克松种源是最适合辽宁地区引种的优良种源,而远离北纬46°及越向高纬度地区的班克松种源在该区表现较差。建议辽宁地区引进北美北纬46°附近的班克松种源,并建立起优良的班克松种子园。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吉林松花湖试验点4年生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林生长性状的方差分析及多性状的综合评定,初步确定吉林地区及毗邻地区最佳种源为白石山种源;较好种源为松江河青川、和龙、长白县海拔1075米种源。估算树高、年高生长量、地径遗传力分别为0.8814、0.8959、0.8291,若选择最佳白石山种源造林,幼龄期树高、地径遗传增益分别为25.1%和20.3%。各种源从苗期到4年生树高生长差异显著,且具有稳定的变异趋势,幼林生长性状随地理坐标无明显变异规律。在同一地点不同海拔高度的采种点,中低海拔生长较好,高海拔生长较差,二者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5.
帽儿山地区21年生兴安落叶松种源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兴安落叶松自然分布区内17个种源21年生的树高、胸径、材积等生长性状及树干通直度进行方差分析,其结果是,种源间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并运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兴安落叶松地理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的生长性状与纬度呈负相关,与经度呈正相关;呈明显的经向为主,纬向为辅,经纬双向连续渐变的特点;利用生长性状材料结合17个种源的地理集团对种源进行聚类分析,将各种源在2.7遗传距离上分成3个种源区:即大兴安岭南、西、北部种源区(编号为I);小兴安岭北部、大兴安岭东部种源区(编号为III);小兴安岭东南部种源区(编号为IV),用LSD法对各种源进行多重比较,结合综合指数法,确定帽儿山及其毗邻地区的最佳种源有友好和乌伊岭种源。  相似文献   
6.
鹅掌楸属树种种源试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木兰科鹅掌楸属的2个种,即中国鹅掌楸和北美鹅掌楸的17个种源试验林为材料,分析了各种源12a生时的生长量。结果表明:生长量在两个种间差异明显,北美鹅掌楸明显优于中国鹅掌楸;同时,生长量在种内不同种源间也存在显著差异,而种源内个体间差异不显著。对中国鹅掌楸12个种源的生长量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鹅掌楸的生长量有从南至北逐渐增加的趋势,呈现出渐变群的地理变异模式;而生长量与气候因子相关不大。通过聚类分析,可将中国鹅掌楸12个种源分为两大类。  相似文献   
7.
从品种的属性着手,通过对不同种源牛大力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学指标的对比分析,初步选育出3个比较优良的品种。  相似文献   
8.
日本山桐子引种育苗及苗期生长规律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引进的2个日本山桐子种源(产地A ich i pref,Nara-Ken)和国内山桐子种源作对照进行了育苗试验,并进行苗期生长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北亚热带的南京江宁区试验地能正常发育,种子发育需经去蜡等方法进行技术处理,在温室条件下,需35~40 d形成幼苗。国内种源发芽率为17.8%、A ich i pref种源达23.5%、Nara-Ken种源达23.8%,引进种源分别高出国内当地种源5.7%和6.0%。苗期物候无显著差异;苗期生长在生长期内均表现慢—快—慢的变化规律,于11月中下旬生长趋于停止。1年生平均苗高当地种源为86.0 cm,A ich i pref种源95.2 cm,Nara-Ken种源99.4 cm,引种种源分别高出国内当地种源10.7%和15.6%。平均地径当地种源为1.44 cm,A ich i pref种源为1.60 cm,Nara-Ken为1.66 cm分别高出国内当地种源11.1%和15.3%。  相似文献   
9.
INTROD[JCTloNljaxli7ilsma,7'l\hllrlcaisapril11aryaccol11pan}'il1gsPCciesofthctop-gradcpopuIationofthcbroadIcafforcstinnortI1castChina.Itdistributcd\"idcl\intl1carcasofsccondary'forcst.ltispossiblctl1attl1cpro\'cnal1ccsx`-itl1diffcrcntgcl1cticstructurclla\…  相似文献   
10.
银杏种源、家系、无性系选择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从1993年起,连续4年从银杏分布区内多个地区分别母树采集自由授粉种子,开展了历时8年的田间试验,同时以试验地本地成年树资源为材料进行了补充调查,结果表明:(1)当前银杏核用良种的最佳选择途径为无性系选择,叶用良种的最佳选择途径为种源,家系联合选择,材用良种的最佳选择途径为家系选择。(2)当前银杏核用良种选择工作中,应该把种核壳厚度,种仁总糖浓度列入目的性状之中,而对种核出仁率,种仁淀粉浓度不加测定也无妨,(3)初步认为,湖南凤凰,江苏泰兴与邳县,河南嵩县,河北安陆,辽宁丹东,重庆等7个产地所产银杏种核,风干重较大,壳较薄,出仁率较高,江苏吴县,浙江临安,河南新县,广西全州等4个产地所产种仁,蛋白质,脂肪,淀粉浓度都较高,广东南雄所产种仁总糖浓度较高。(4)初步认为,在试验地,河南嵩县种源的银杏苗木,叶片中总黄酮,总内酯浓度都较高,辽宁丹东,山东郯城种源的苗木,叶片中总黄酮浓度较高。湖北安陆,湖南新宁种源的苗木,叶片中总内酯浓度较高。(5)在试验地,湖南新宁与安化,辽宁丹东,湖北安陆,浙江富阳,广西兴安,安徽金寨等7个种源和18、19、22号,丹东1号,新宁2、7、11、17号,安化,1,10号,兴安22号,金寨4号,安陆4号等13个家系的银杏苗木,表现出了早期速生特性。(6)银杏种核长宽比与壳厚度呈负相关,种仁Ca,Mn浓度与总糖浓度呈正相关,苗木单叶干重与叶片内酯浓度呈正相关,苗木基径与生物量的相关比苗高与生物量的相关更为密切,这些规律在生产工作中具有直接应用价值。(7)在银杏全分布区内,种核风干重,种仁Mn浓度的地理变异都可能属经向渐变模式,种仁K浓度的地理变异属纬向渐变模式,种核长度与长宽比,种仁脂肪浓度的地理变异都属(或可能属)经-纬渐变模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内,1年生苗高的地理变异属纬向渐变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