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02篇
  免费   635篇
  国内免费   617篇
林业   3381篇
农学   628篇
基础科学   520篇
  1429篇
综合类   5411篇
农作物   320篇
水产渔业   165篇
畜牧兽医   582篇
园艺   876篇
植物保护   442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181篇
  2022年   275篇
  2021年   307篇
  2020年   336篇
  2019年   378篇
  2018年   165篇
  2017年   304篇
  2016年   408篇
  2015年   417篇
  2014年   676篇
  2013年   751篇
  2012年   1138篇
  2011年   1081篇
  2010年   890篇
  2009年   858篇
  2008年   790篇
  2007年   864篇
  2006年   751篇
  2005年   565篇
  2004年   390篇
  2003年   358篇
  2002年   259篇
  2001年   222篇
  2000年   173篇
  1999年   187篇
  1998年   108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97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69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认为我国南方栗仅宜于菜用,加工极易开瓣和糊化,经过几年的筛选和加工试剂,永荆3号品种可生产B-E级标准的糖水栗子罐头。  相似文献   
2.
老年旅游市场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荣华  魏俊益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670-6671
介绍了老年旅游的概念,分析了老年人的消费心理与老年旅游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开发老年旅游市场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搞好水土保持造福子孙万代肖作福(辽宁省人民政府,沈阳110032)从50年代初期,辽宁省开始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征程,现已走过四十多年的历程。辽宁人民在辽宁大地上,奋斗不息,重新描绘着山河面貌,谱写了水土保持工作的新篇章。辽宁省的自然状况是“六山一水三分...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西北工业大学金叶信息技术学院中心绿地的景观设计方案,本着生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和浓郁文化内涵的原则,创造一个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优美环境,为师生提供具有园林艺术氛围的学习、交流、休闲、娱乐和生活的场所.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冷却水循环用离心泵产生汽蚀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防止汽蚀产生的技术措施,经生产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根据自然地理分异规律、社会经济技术原理、生态学原理,分析了四川省的水土流失概况,提出了川中丘陵、盆周山地区、川西南干热干旱河谷区、川西北高山高原区的退耕还林模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更新观念、人员素质创新、管理模式和工作方法创新、体制创新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创新在农机监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以5年生早实核桃辽宁1号为试材,通过研究接穗的采集时间,采集长度,可利用芽率,每根枝条可采接穗数等,得出核桃芽接接穗的高效繁殖技术。5月-6月应在新梢长到30cm-50cm时掐头,5天后,留1个-2个芽剪枝做接穗,在管理好的采穗圃,一年每个枝条可采5根-7根接穗,其中2/3用于夏季芽接,1/3用于秋季闷芽接,这些接穗上的接芽多充实,饱满,一株5年生树一年可采集接穗50根-80根,可利用接芽数为250个-400个。  相似文献   
9.
不同基质和肥量配比对番茄幼苗及前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不同基质和肥量配比对番茄幼苗和前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废棉籽壳能代替泥炭基质作为番茄基质育苗,施用半量的底肥比全生的底肥效果略好。  相似文献   
10.
The Chilean Intermediate Depression to the north of Santiago has experienced a physiognomical transformation from a Prosopis chilensis woodland to an Acacia caven savanna. Today P. chilensis trees are scarce and belong mostly to the larger size classes. By contrast A. caven seems to reproduce frequently and its populations consist of individuals of all size classes. In this paper we document these changes and report the results of tests aimed at determining the causes of these physiognomical changes. We found that livestock, leporids, introduced Mediterranean forbs and agriculture account for differences in seed dispersal and survival of A. caven and P. chilensis, which can explain the documented changes in the Chilean landsca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