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00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2篇
  10篇
综合类   118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为研究濒危物种红椿(Toona ciliata Roem.)的种群分布格局,在谷城南河流域对发现的仅有两个红椿种群(T1,T2),以相邻格子法设置5 m×5 m、3 m×3 m的样方,精确到1 m格子.通过 χ2检验、Cx的t检验、Morisita Iδ的F检验,对种群分布格局进行判断是否符合泊松分布.结果表明,T1种群在5 m×5 m、3 m×3 m样方尺度下,Cx和Iδ均为泊松分布,5 m×5 m尺度 χ2检验为集群分布,3 m×3 m尺度为Poisosn分布;干扰种群T2种群密度较大,3种检验均为集群分布.因此,分布格局满足 χ2检验的泊松分布,样方设置应注重尺度和数量;df越大,理论值与观测值更可能越接近正态分布,种群分布格局的检验更加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2.
烫漂时间对香椿嫩芽颜色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香椿嫩芽烫漂过程中颜色热降解规律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变化,分别采用分光光度法和光电反射光度法对香椿嫩芽叶绿素含量和色差进行测定,同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及GC-MS联用技术对不同烫漂时间下香椿嫩芽的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并对各种处理后的风味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香椿嫩芽叶绿素降解和绿色损失均属于一级动力学反应,且叶绿素的减少与绿色损失相关性较好,呈极显著水平。烫漂后香椿嫩芽挥发性成分种类增多,含硫类等呈刺激性气味的化合物相对含量减少,烯类等呈柔和气味增加,提升了香椿的香味品质。综合颜色及挥发性成分随烫漂时间的变化规律,确定最佳烫漂时间为30s。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第1、第2和第3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98.742%,能够较好的代表原始数据所反应的信息。第1主成分包含噻吩类、烯类、醇类和醛类,贡献率大小为噻吩类烯类醇类醛类;第2主成分包含酮类和其它类,贡献率大小为酮类其它类;第3主成分为烃类。本研究结果为香椿嫩芽精深加工过程中颜色和风味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测定Vc、叶绿素含量变化并结合外观变化,研究了小根蒜提取物对香椿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根蒜提取物对香椿具有显著的保鲜效果,可以延长保鲜期7天以上。小根蒜水提物可以显著降低香椿的腐烂率,抑制Vc含量的下降,贮藏28天香椿的完好率仍维持在89.6%,Vc保持率为49.4%。小根蒜醇提物与6-BA复配可有效降低香椿的脱叶率和失重率,延缓叶绿素的降解,贮藏28天脱叶率为20.3%,失重率和叶绿素损失率分别为3.8%和5.3%。以小根蒜提取物作为天然蔬菜保鲜剂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4.
王瑞文  李玲  郭赟  黄艳  张新叶 《种子》2017,(5):40-43
研究了不同光照时间对不同家系毛红椿种子活力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全黑暗、全光照条件下均会抑制种子活力;光照16h条件下毛红椿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苗高显著高于其它光照处理;宣恩5号、宣恩4号、宣恩6号3个家系种子发芽率高于其它家系;宣恩4号家系种子发芽势最高,出苗最整齐;建始家系幼苗生长最快,苗高最高.宣恩1号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最低.  相似文献   
5.
以香椿为原料,研究真空冷冻干燥和喷雾干燥对香椿粉的物理特性、基本成分、抗氧化活性、风味物质和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香椿粉的综合品质较好。在物理特性方面,真空冷冻干燥香椿粉的得率较高、色泽浓绿,复水性、吸油性好;而喷雾干燥香椿粉的溶解度高、堆积密度大。在基本成分方面,真空冷冻干燥香椿粉的蛋白质、皂苷、生物碱含量均高于喷雾干燥;而VC、黄酮、多糖含量在两种干燥方式的香椿粉中无显著性差异。在抗氧化活性方面,真空冷冻干燥香椿粉的DPPH自由基清除力和还原力均高于喷雾干燥。在风味物质方面,从真空冷冻干燥和喷雾干燥的香椿粉中分别鉴定出49和41种挥发性成分,且真空冷冻干燥香椿粉含有较高的特征风味物质2-巯基-3, 4-二甲基-2,3-二氢噻吩。扫描电镜观察微观结构发现真空冷冻干燥香椿粉呈现蜂窝状松散结构,而喷雾干燥香椿粉多呈现出干瘪的圆球体状。综合考虑,真空冷冻干燥是一种适合制备高品质香椿粉的干燥方式。  相似文献   
6.
香椿叶总黄酮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不同的方法提取香椿(Toona sinensis)叶的总黄酮,比较不同提取方法的提取率及提取物中总黄酮的含量,从而探讨最佳提取方法.用70乙醇作溶剂,测定了不同生长期香椿叶的总黄酮含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红椿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并筛选适于红椿SSR分析的高多态性引物。[方法]通过L16(45)正交试验设计,确立红椿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利用优化后的体系对来自楝科植物的135对SSR引物,在6个不同的红椿居群中进行扩增,筛出能有效扩增的引物并进一步筛选出适于红椿的高多态性引物。[结果](1)10μL基于荧光d UTP的SSR-PCR体系中包含:10×buffer 1.0μL,Taq酶(5 U·μL-1)0.1μL,Mg Cl2(25mmol·L-1)0.8μL,d NTP(200 mmol·L-1)0.025μL,荧光d UTP(1 nmol·μL-1)0.01μL,引物(10 mmol·L-1)0.8μL,DNA模板45 ng剩余用dd H2O补足;(2)筛选出29对能有效扩增的引物,复选后获得了12对适于红椿SSR分析的高多态性引物。[结论]建立了SSR-PCR最佳反应体系并筛选出高多态性引物,为红椿的分子标记等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化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体系内的不同组分,建立适用于红椿SRAP分子标记的反应体系,并进一步从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稳定、多态性好的引物组合,为红椿遗传多样性研究奠定试验基础。[方法]针对SRAP-PCR反应体系中5个因素各设置8个水平,先利用单因素试验确定浓度梯度,后在确定的梯度范围内选定4个水平,按照正交试验L16(45)进行优化,结合正交直观分析法和新复极差法对各因素进行优化筛选。[结果]确定最优体系为总体系25μL,模板DNA 25 ng,上下游引物各0.3μmol·L~(-1),Taq DNA聚合酶1U,Mg2+2.5 mmol·L~(-1),d NTP 0.3 mmol·L~(-1)。利用稳定的SRAP-PCR体系,从1 505对SRA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30对优质引物组合。[结论]通过不同种源红椿基因组DNA的重复验证,获得了稳定清晰、多态性较强的扩增条带,表明所确定的最优体系稳定可靠,适用性较强,可用于不同种源红椿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后续实验。  相似文献   
9.
毛红椿天然林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2联列表,应用方差分析,χ2统计检验,Ochiai指数,Dice指数和Cramer指数等系列技术,分别对天然毛红椿林群落乔木层树种的总体相关性,乔木层20个优势树种的种间联结显著性和关联强度进行定量的测定。结果表明:该群落多物种总体关联性为显著的正相关,但毛红椿与乔木层植物种间联结性不显著,说明毛红椿的生长与其他乔木树种间没有直接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采用定期测定,有序样本聚类和回归分析,拟合毛红椿1年生播种苗的苗高、地径与时间的相关关系,苗木各器官生长量生物量相关关系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毛红椿1年生播种苗的生长可划分为出苗期、生长初期、生长盛期和生长后期4个时期。生长初期茎的生物量分配比例最少,仅有全株的19.85%;生长盛期则以地上部分叶和茎生长为主,叶和茎生物量分配比例分别为44.41%和35.48%,茎在生长盛期生长量大,此期苗高、地径分别占总生长量的80.71%和71.74%;生长后期以茎和根生长为主,生物量分配比例为47.79%和37.03%。苗高和地径生长量与时间、苗木各器官生长量与苗高生长量、苗木各器官生物量分配与苗木地径及苗高生长量均存在着极显著的相关关系,拟合的数学模型可靠性高,可用来估测和分析毛红椿1年生播种苗在不同生长时期各器官的生长量和生物量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