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4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246篇
农学   10篇
  13篇
综合类   186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南方红豆杉扦插苗和实生苗光合生理特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扦插苗叶重、叶绿素a和b、叶绿素总量、CO2补偿点及净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小于相应树龄实生苗。  相似文献   
2.
不同生长类型云南红豆杉林木枝叶的紫杉烷含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云南红豆杉天然林在云南分布区的29个县中选择98株林木作样株,又从该树种主要种植地的云南红豆杉人工林和天然林无性系扦插苗中随机选出其林木51株,苗木54株,共计203株。以其小枝叶为样品,检测紫杉醇、10-DAB(10-去乙酰巴卡亭Ⅲ)等6种紫杉烷类化合物的含量。以此估计的云南红豆杉林木枝叶中的紫杉烷平均含量为0.051 40%,95%置信区间为0.045%~0.058%;其平均值的排序为人工林(0.087 0%)>扦插苗(0.051 1%)>天然林(0.033 0%),3种类型云南红豆杉林木枝叶所含6种紫杉烷类的平均值排序为:10-DAB(0.026 3%)>10-DAET(0.007 0%)>紫杉醇(0.006 2%)>巴卡亭Ⅲ(0.005 4%)>三尖杉宁碱(0.005 0%)>7-差向紫杉醇(0.001 6%)。检测中发现了10-DAB含量达0.205 9%和紫杉烷类合计值达0.344 8%的云南红豆杉单株,超过了巴卡亭Ⅲ含量0.2%的世界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3.
遮荫对东北红豆杉苗期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00%、70%、40%和10%4种光照条件下,对东北红豆杉苗期生长及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00%、70%光照下,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现"双峰型"曲线,有明显的"光午休"现象,后者较前者的"光午休"作用减弱了17.7个百分点;强光、高温、低湿是引起"光午休"的主要环境因子。在70%光照下,苗高、地径的生长量最大,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率最高。70%光照是东北红豆杉苗期生长的适宜光环境。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南方红豆杉根际微生物草木樨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CHW10B的溶磷特性及促生作用。[方法]利用液体发酵试验比较不同时间、碳源、氮源、碳氮比、培养温度等条件下CHW10B菌株的溶磷量,采用温室盆栽法研究该菌株对南方红豆杉生长的影响,并分析该菌株产嗜铁素、精氨酸脱羧酶、ACC脱氨酶及有机酸等成分的能力。[结果]该菌株分别在培养时间4 d、磷酸钙5.00 g·L~(-1)、初始p H值7.0、装液量1/2、NaCl为0.0 g·L~(-1)、温度30℃、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硫酸铵、碳氮比100∶1时溶磷能力最强。将该菌株接种于1年生南方红豆杉实生苗360 d后,苗木的地径、苗高、生物量比对照分别增长了19.53%、20.14%、25.39%。该菌株能够产嗜铁素、精氨酸脱羧酶、ACC脱氨酶(0.922 U·mg~(-1))和IAA(8.908 mg·m L~(-1)),并可分泌大量有机酸—葡萄糖酸(5 704.92μg·L~(-1))。[结论]草木樨中华根瘤菌CHW10B溶磷能力强,对南方红豆杉促生作用显著,适用于多种不同酸碱性土壤,可高效应用于南方红豆杉的人工栽培,具有被开发为生物肥料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陈清远 《绿色科技》2020,(3):125-126,130
进行了青钱柳红豆杉混交林、纯林造林技术试验。经过3年经营管理,对林木生长量进行了调查,幼林林木生长良好。结果显示:青钱柳红豆杉混交林幼林林木生长量,比青钱柳、红豆杉纯林幼林林木树高大于2.89%、29.66%,平均胸径粗于17.07%、23.08%,平均树冠宽于6.02%、19.72%。  相似文献   
6.
以曼地亚红豆杉枝叶为原料,从粒度选择,乙醇浓度,浸渍时间,提取次数四个方面进行单因子试验,以紫杉醇回收率作为判断标准,研究渗漉法提取紫杉醇的最佳提取工艺.确定最佳渗漉工艺.得到的最佳渗漉方法为:原料过筛孔径为0.38~0.83mm,渗漉溶剂90%乙醇,渗漉流速2~5mL/min,渗漉前用90%乙醇浸渍2次,每次24h.  相似文献   
7.
红豆杉细胞蛋白质双向电泳样品制备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建升  臧新  赵丹丹  徐远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5):11886-11888
[目的]探索适用于红豆杉愈伤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样品制备方法。[方法]以红豆杉愈伤组织为材料,分别采角三氯乙酸(TCA)/丙酮沉淀法、Tris—HCl法和酚-甲醇/醋酸铵沉淀法提取其中的总蛋白,通过双向电泳(2DE)检测3种方法对总蛋白的提取效果。[结果]3种方法提取的蛋白样品2DE图谱显示的蛋白点数量均较多。TCA/丙酮沉淀法对蛋白质的提取率较高,2DE图像清晰,条纹少,拖带现象轻;Tris—HCl法提取的蛋白样品2DE图谱个别区域出现较轻的云片状聚集,并有轻微拖带现象;酚-甲醇/醋酸铵沉淀法提取蛋白样品的2DE图谱有条纹和拖带现象。[结论]TCA/丙酮沉淀法提取的蛋白质质量较高,所得图谱背景清晰,蛋白质信息量大。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悉云南红豆杉内生真菌的多样性,研究了云南丽江维西地区云南红豆杉(Taxus yunnanensisCheng et L.K.Fu)内生真菌的种类组成及数量。从云南红豆杉根、茎、叶中分离获得115种内生真菌,经过形态学和ITS分析结果表明,这115种内生真菌分属于21属,其中分布最广的类群是芽枝霉属(19种),其次是黑孢属(17种)和拟茎点霉属(14种),说明云南红豆杉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的数量、分布、种群及其组成存在差异,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经初步检测,其中有4个菌种能够产生紫杉醇。  相似文献   
9.
郑法新  程璐  李侠  房保海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601-11604
[目的]为从与红豆杉共生的内生菌或其代谢物中寻找其他新型防治植物病虫害药物提供基础依据。[方法]以云南红豆杉为试验材料,从其根、茎、叶中分离内生菌;以棉花枯萎病、小麦赤霉病、番茄叶霉病等11种病原真菌作为供试菌株,研究红豆杉内生菌的抗菌活性,从中筛选出有较高抗菌活性的内生菌。[结果]从云南红豆杉根、茎、叶中分离出内生菌152株,其中细菌80株,真菌48株,放线菌24株;从中筛选出了有较高抗菌活性的11株内生细菌、5株内生放线菌和3株内生真菌,分别占分离得到的内生细菌、内生放线菌和内生真菌总数的13.75%、37.50%和20.83%。[结论]云南红豆杉组织内存在丰富的内生菌,不同组织内生菌的数量、种类有一定差异,在具有抑菌活性的菌物中,放线菌占的比例最高。  相似文献   
10.
对东北矮紫杉进行了愈伤组织的诱导,并建立了细胞悬浮培养系.研究表明,茎、叶均可诱导出愈伤组织,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以MS+2,4-D 1.0 mg/L+NAA 1.0 mg/L+KT 0.1 mg/L为佳,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以B5+2,4-D 2.0 mg/L+KT 0.1 mg/L为佳.以嫩枝为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率较高、状态较好,且较适于悬浮培养.悬浮培养的接种量2.0 g/瓶为最佳密度,细胞生长周期为20 d,对数生长期为10~16 d,细胞收获期为16 d.试验中还发现,聚乙烯吡咯烷酮是东北矮紫杉组培中解除培养物褐化的较好抗氧化剂,使用浓度为1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