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4篇
林业   291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篇
  49篇
综合类   167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oil pH declined from 5.9 to 5.0 in 8 years beneath plantations of Eucalyptus saligna (Sm.) in Hawaii. In stands of Albizia falcataria, (L.) Fosberg, the soil pH change was more dramatic, declining from 5.9 to 4.6. We measured several components of soil acidity beneath four mixtures of the two tree species to gain insight on the processes responsible for the decline in soil pH. These components were studied using an empirical method of comparing acid quantity, degree of neutralization (depletion of base cations), and acid strength. The decline in soil pH differed between species as a result of differences in the degree of neutralization of the soil exchange complex; the larger decrease in soil pH under Albizia was produced by greater acidification of the exchange complex. Empirical titration curves suggested that differences in acid strength moderated the divergence in soil pH beneath the species. Had the acids accumulating in the soil under Albizia been as strong as those in the Eucalyptus soil, the difference in soil pH would have been greater. Though the two species had contrasting effects on soil pH, the differences in degree of neutralization, responsible for the pH decline, were small compared with differences in the amount of cations stored in tree biomass. Continued supply of nutrient cations (from weathering or fertilization) will ultimately control both the extent of soil pH decline and the level of productivity sustained by the forest.  相似文献   
2.
【目的】柚木在阳光照射下由浅棕色转变成金黄色从而变得更加珍贵,对柚木光变色机理的研究可以增加柚木的商品价值,也是建立木材材色调控技术方法的基础,本文旨在探讨溶剂抽提对柚木光变色的影响。【方法】采用溶剂水、乙醇、乙酸乙酯、氯仿、苯、石油醚、苯-乙醇混合物(1:1、2:1、4:1、9:1)对柚木试样进行抽提,探究溶剂极性对柚木试样的色差的影响,然后再对抽提完的试样进行氙光光照处理,通过色差的分析探究不同溶剂抽提对柚木光诱导变色的影响。【结果】1)混合溶剂苯-乙醇抽提后抽提物溶液的颜色最深,极性溶剂抽提出的显色物质含量较多。2)柚木试样经抽提后可以增加柚木的明度色品指数L^*,尤其是2:1的混合溶剂苯-乙醇抽提后L^*增大最为显著,抽提的更完全。3)光照苯-乙醇抽提后的柚木试样,其红绿色品指数a^*增加较少,说明苯-乙醇抽提物是主要柚木试样呈现红色的物质基础。4)苯-乙醇抽提后b^*值减小较多抽提试样光照后b^*值反而增加较多,这表明苯-乙醇抽提掉的物质有可能就是木质素,木质素部分被苯-乙醇混合溶剂抽提出来,抽提后光照作用下木质素更容易降解呈现出更多的黄色。【结论】溶剂抽提处理和光照处理,对柚木材色都有显著的影响。不仅苯-乙醇混合溶剂抽提处理对柚木材色影响较多,而且苯-乙醇混合溶剂抽提试样在进一步光照处理后材色变化也很大,其中2:1的苯-乙醇溶剂是最为合适的用于研究柚木光变色成分变化的溶剂。  相似文献   
3.
以长白落叶松人工用材林为代表,分别对7个立地等级和3种初植密度(分别为2500株/hm2、3300株/hm2和4400株/hm2)的人工用材林木材产量进行经营模拟。根据立地指数曲线确定不同类型林分在不同林龄阶段的平均树高,利用相关模型推算相应林龄阶段的林分平均胸径和林分平均单株材积。建立林分密度定量管理模型,确定不同立地等级不同初植密度林分在理想状态下的间伐时间、间伐强度及相应的木材收获量,为营林生产和科研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坡地生物篱和缓坡地等高种植技术集成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灌阳县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造成秋冬季节干旱严重,直接影响水果产量和品质.2005年6月在灌阳县灌阳镇和观音阁乡园地中,采用营造生物篱、等高种植、生物覆盖、滴灌等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措施,建立集成技术示范园,核心示范面积539亩.经过一年的实施,示范区水土流失明显减少,水果产量、品质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我国人工林经营现状与集约经营对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工林经营是培育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造林绿化成果,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但经营粗放,质量较差。简述了我国人工林经营现状,并提出集约经营方向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湿地松、杉木林取代马尾松林后土壤肥力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 18年生湿地松、杉木林取代马尾松林后的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湿地松林地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及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均呈增大趋势 ,土壤结构破坏率和容积质量则呈下降趋势 ;而杉木林则与此相反。由此可见 ,杉木林不利于保持和改善土壤的肥力性状 ,而湿地松林具有良好的改良土壤能力 ,有利于林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不同初植密度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木材解剖特征的径向变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老山实验站的落叶松人工林为例.对3种初植密度(1.5m ×2.0m、2.5m×2.5m、3.0m×3.0m)林分的落叶松人工林木材解剖特征的径向变异模式进行研究。结 果表明:①微纤丝角、管胞壁厚与种植密度呈负相关;胞壁率与种植密度呈正相关。②管胞长度、管胞直径、微 纤丝角、管胞壁厚、胞壁率等指标均表现为差异显著。作为纸浆材培育宜选择 3. 0 m × 3. 0 m的初植密度.有利 于提高纸张质量。  相似文献   
8.
红松人工林木材解剖特征的径向变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采自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老山生态站的红松人工林内的试材为例 ,分析和探索了红松人工林木材解剖特征的径向变异模式。结果表明 :①管胞长度、长宽比、胞壁率的径向变异模式为 y =a +blnx ,该模型具有典型的生物学意义。②管胞径、弦向直径和壁厚的径向变异为略呈增加趋势 ,径向直径是早材大于晚材 ,弦向直径是晚材大于早材 ;管胞径、弦向壁厚均为晚材大于早材。③管胞径、弦向壁腔比的径向变化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中国10种人工林和4种天然林的幼龄材与成熟材及4个树种的人工林木材与天然林木材的构造特征、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力学性质的33项材性指标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幼龄材与成熟材之间,在统计上表现出差异显著性的为幼龄材比成熟材生长轮宽,管胞列数多,管胞短,直径小,微纤丝角大,密度小,径向干缩小,差异干缩大,流体扩散性高,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顺纹抗压强度、径面顺纹抗剪强度、径面抗劈力和冲击韧性低等15项,即46%的测试项目差异显著;表明在木材加工和用作结构材时应将幼龄材和成熟材视作两个性质不同的总体来考虑,在培育结构材时应研究如何缩短幼年期或改善幼年期材性。在人工林与天然林木材之间,采取人工林幼龄材性质与天然林幼龄材性质相比,人工林成熟材性质与天然林成熟材性质相比,结果表明,多数性质在统计上差异不显著,只有人工林木材比天然林木材胞壁率小、顺纹抗压强度低、差异干缩大、流体扩散性高等4项,即只有12%的很少数测试项目差异显著;表明有可能通过人工培育的方法培育出与天然林木材性质相近的木材。  相似文献   
10.
成都市1999年开始引种巨桉,目前栽植面积达2000hm2;但由于林地土壤条件不同,多为种子繁殖苗木造林,加之经营措施粗放,林分生长差异较大。本文通过对成都地区引种栽培的巨桉人工林生长情况及立地条件调查,提出了影响巨桉林生长的主要立地因子为土壤酸减性、土层厚度和土壤肥力。成都发展巨桉短轮伐期工业原料林,应选择在平原区,海拔8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区,并且土层厚度在40cm以上的酸性至中性土壤立地条件。在土层深厚肥沃、地势平缓、立地条件好的造林地,造林株行距可采用2m×4m。对个体分化严重的人工林,应从抚育间伐、去劣留优和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等方面改良群体结构和生长环境,提高单位面积蓄积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