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0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15篇
林业   103篇
农学   256篇
基础科学   10篇
  67篇
综合类   872篇
农作物   111篇
水产渔业   69篇
畜牧兽医   276篇
园艺   197篇
植物保护   146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124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建立青蒿的SRAP最佳扩增体系,并筛选出SRAP多态性引物,本研究以青蒿叶片DNA为模板,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Mg^2+、dNTP Mix、Taq DNA聚合酶、引物和DNA模板5种因素5个水平,对青蒿SRAP反应体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青蒿SRAP-PCR最佳反应体系为:引物0.6μmol/L、Mg^2+2.0 mmol/L、模板DNA 5.1 ng、Taq DNA聚合酶2.0 U、dNTPs 0.25 mmol/L,总体积为25μL。各因素对扩增反应均有不同影响,其中引物浓度的影响最大,dNTPs的影响最小。运用该体系对不同种质资源的青蒿进行验证,证明该体系稳定可靠,并在30个引物组合中筛选出了25对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的引物组合。这一结论为今后利用SRAP标记技术进行青蒿分子遗传学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分子标记用于赤眼蜂分子监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drolimi Matsumura)以及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 Pang et Chen)rDNA-ITS2基因的克隆测序,并联机检索GenBank核酸序列库中其它赤眼蜂的相关序列,利用核酸分析软件找到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ITS2序列中一段有鉴别意义的标志,并据此设计出蜂种的特异PCR引物,实现了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rDNA特异区带的PCR扩增。研究表明该特异区带具有种的特异性。我们认为该分子标记技术可用于目前我国生防中常用的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蒌眼蜂的分子监测,如田间种群动态监控和寄生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3.
RAPD技术对地方鸡种群体遗传结构的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利用RAPD技术对4个地方鸡种和1个引进鸡种的群体遗传结构进行分析,通过筛选的5个随机引物OPH-02、OPH-05、OPH-13、OPH-16、OPG-07对5个鸡种的池DNA进行多态性研究,结果表明:5个引物共产生条带61个,扩增产物片段的长度一般从150bp-4kb。  相似文献   
4.
阿魏蘑、白灵菇及杏鲍菇亲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PCR产物克隆测序测定了阿魏蘑、白灵菇与杏鲍菇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的序列,并对所测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阿魏蘑、白灵菇和杏鲍菇三者之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白灵菇与杏鲍菇具有非常近的亲缘关系,但阿魏蘑、白灵菇和杏鲍菇为3个不同的种.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PCR扩增和六种限制性内切酶(AluⅠ,HinfⅠ,MboⅠ,RsaⅠ,HaeⅢ和PvuⅡ)酶切,对国内害虫防治上常用的几种昆虫病原线虫,包括斯氏属S.car-pocapsae,S.feltiae和S.glaseri以及异小杆属H.bacteriophora,H.zealandica,H.indicus和H.megidis等8个品系rDNA-ITS进行分析。建立起可以区分各线虫种的标准RFLP图谱。该方法快速简便,稳定可靠,需要的样品量少。可以用于新鲜的,或冻存的样品,甚至分析单条的线虫,不仅可进行昆虫病原线虫的快速分类鉴定。而且进一步可以应用于线虫田间释放的辅助监测。实际田间感染率的测定和线虫毒力的比较。  相似文献   
6.
小麦苗枯病菌的ITS分析及PCR检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小麦苗枯病菌(Clavibacter fangii,Cf)是引起小麦细菌性苗枯病的病原,本研究用16S~23S rDNA间的内源转录间隔区(internally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通用引物L1(5'-AGTCGTAACAAGGTAGCCGT-3')和L2(5'-GTGCCAAGGCATCCACC-3')扩增Cf和其它相关细菌的基因组DNA;并对其PCR产物进行回收、克隆和测序,将所获序列和其它已报道的细菌ITS序列进行多重比较后设计出Cf的特异性引物I1(5'-TGCCAAGTCACACTGAGACGA-3')和I2(5'-CAATGATCTACCACCCTCCGA-3')。此引物可以从Cf中扩增出351bp的特异性片段,而其余参试的21个细菌PCR反应结果均为阴性。该方法可以应用于小麦苗枯病菌的快速、可靠检测。此外,本研究对多种植物病原棒形杆菌的ITS序列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其具有一定的分类意义。  相似文献   
7.
不同引物对植原体的检测灵敏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葛泉卿 《植物检疫》2003,17(3):133-136
用常规PCR和巢式PCR对目前常用的各种植原体引物(fPl/rP7、fU5/rP7、fU5/rU3、fAY/rEY和fFD9/rFD9)的检测灵敏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它们的检测灵敏度并不相同。最灵敏的引物(fAY/rEY)要比最不灵敏的引物(fFD9/rFD9)的灵敏度至少高出数千倍。因此,按照不同的检测目的选择所用的检测引物是明智的,特别是当待测样品中的植原体浓度极低时,比如葡萄组织样品中植原体的检测。据此提出了用于不同检测目的时的最佳引物。  相似文献   
8.
我国三省区细粒棘球绦虫基因的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青海省、甘肃省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采集的24株细粒棘球蚴,用线粒体DNA的CO1基因和ND1基因结合rDNA的ITS2测序,调查了不同地区分离株基因型的变异情况。结果显示,所有分离株均为普通羊株(G1基因型);CO1基因序列的变异率为0~0.8%,ND1基因的变异率为0.1%~0.7%;青海分离株ITS2序列的变异率为0.4%~3.1%;2株青海省西宁市和1株甘肃省武威市分离株分剐在C01基因和ND1基因序列不同位点发生的1处核苷酸非同义替换,导致1个编码的氨基酸替代。研究表明,我国上述3省、区部分区域存在的细粒棘球蚴属于同一株(G1基因型)。  相似文献   
9.
根据克隆的毒害艾美耳球虫(Eimeria necatrix)广东株微线蛋白-2基因(EnMIC-2(Gd))的cD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用PCR方法扩增其阅读框架(ORF)后,克隆至质粒表达载体pET-32a( ),成功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32a( )-EnMIC-2。用CaCl2法将其转化至宿主细菌E.cliBL21(DE3),并用IPTG成功诱导了EnMIC-2重组抗原在大肠杆菌表达。表达的重组蛋白约占菌体总蛋白的10.8%,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5000。重组蛋白经SDS-AGE分析后,用E.necatrix(广东株)感染鸡的高免血清进行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为阳性。  相似文献   
10.
紫花苜蓿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初步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世超  王英哲  金艳  陈晶晶  王莹  徐博 《草业科学》2018,35(5):1067-1071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不育系MS-GN-1A为母本,恢复系MS178为父本组合构建BSA分离群体,获得的F1代均表现为雄性可育,在大田种植了221株F2代群体单株,盛花期将花粉颗粒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统计出,不育的F2代株数为57,可育F2代株数164,并没有观察到半不育植株。将所有植株划分为可育和不育两组,并构建可育和不育DNA混池,混池DNA从可育和不育植株组DNA中各随机抽取20个样品,以此对恢复基因定位。随机挑选160对已知的四倍体苜蓿SSR引物扩增基因池DNA,获得2个具有多态性的分子标记,分别是Mt2c12、AW166,初步定位Rf基因在类群Composite5上。将类群Composite5上的所有引物进行合成,进一步进行引物筛选,最终获得4个具有多态性的标记BI68、Mt2c12、BG267和AW776153,遗传距离分别为19.0、20.9、44.6和72.1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