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林业   6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7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应用真空熏蒸技术杀灭蔗扁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真空熏蒸技术对受蔗扁蛾Opogona sacchari Bojer危害的发财树进行了真空熏蒸处理.结果表明,在真空条件下,仅需要较低的熏蒸剂量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可全部杀死发财树里的蔗扁蛾,杀虫效果达100%,达到快速、高效、安全、环保的要求.为花卉害虫的处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蔗茎红粉蚧在广西蔗区不同生境蔗田的种群动态,了解其在蔗田的发生规律,为生产上监测和控制该粉蚧提供参考。【方法】在广西上思县蔗区于2012年7-12月调查新台糖22号宿根1年蔗蔗茎红粉蚧的虫口密度和为害株率,2013年7~12月调查新台糖22号宿根1年蔗和粤糖60号新植蔗蔗茎红粉蚧的虫口密度;在扶绥县蔗区于2013年7~12月调查新台糖22号新植蔗与宿根1年蔗蔗茎红粉蚧的虫口密度。虫口密度调查为在蔗田设8个取样点,每点相隔3行,每取样点选取相近3株甘蔗,调查和记录蔗茎红粉蚧若虫和成虫的发生数量;为害株率为顺序调查同行100株甘蔗中发生蔗茎红粉蚧的株数,重复4次。每半个月调查一次,直至甘蔗收获。【结果】上思县蔗区调查结果,2012年蔗茎红粉蚧于7~8月发生数量较多,最高为100.50头/株,在9月下旬后发生数量明显减少;为害株率为24.75%78.50%,8-11月高达60%以上;2013年蔗茎红粉蚧在7~8月发生较多,新植蔗和宿根蔗的最大虫口密度分别为44.51和27.96头/株。扶绥县蔗区2013年调查结果,蔗茎红粉蚧发生数量也以7~8月较多,该粉蚧在宿根蔗上的最大虫口密度显著高于新植蔗,分别为125.87和25.08头/株。【结论】每年7~8月是广西蔗区蔗茎红粉蚧自然种群增长最快的时期,生产上应密切关注这一时期的蔗茎红粉蚧种群动态,并根据其危害情况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Sugarcane leaves and calli from highly susceptible and resistant varieties to eyespot disease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Drechslera sacchari toxin effect at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and incubation times by measuring electrolyte leakage. This expression of disease resistance was observed not only in the leaf but also in the callus. Furthermore, the growth of resistant calli MS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DS toxin, was higher when compared to the susceptible ones. The possibility of obtaining resistant somaclones is confirmed.  相似文献   
4.
入侵害虫蔗扁蛾在中国的风险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为确定入侵害虫蔗扁蛾是否应列入检疫性害虫进行控制,根据WTO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SPS)要求,对其进行风险性分析.依据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ISPM)规定的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PRA)程序,利用相关模型,对各项分析指标进行分析并赋值运算.各分析指标及运算值为:(1)国内分布情况,风险值为2;(2)潜在的危害性,风险值为1.6;(3)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风险值为3;(4)传播扩散的可能性,风险值为1.89;(5)风险性管理难度,风险值为1.67.蔗扁蛾的综合风险性值为1.98,风险指数已达到检疫性害虫条件,应列入检疫性害虫名单,最后提出了相关风险性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蔗扁蛾触角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蔗扁蛾触角感器的观察结果表明:蔗扁蛾触角上共分布有6种感器,它们是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具缘毛腔锥感器、鳞形感器和端毛.其中鳞形感器的着生方式与其它昆虫有明显的区别,从正面看只有一个感器,但在它的下面还有3~5个感器,而且每组相互排列非常整齐有规律.  相似文献   
6.
蔗扁蛾在中国的适生性分布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根据蔗扁蛾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的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Arc View 3.2分析预测了该虫在中国的可能适生分布范围.结果表明,蔗扁蛾在中国可能的最适宜分布范围大体在16.5~27.9°N,97.8~119.7°E,涉及华南、西南地区的7个省(自治区)的79个县(市或地区);潜在适宜分布范围大体在22.9~37.1°N,91.1~122.7°E范围内,涉及华东、华南、西南、华中、西北、华北共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40个县(市或地区).  相似文献   
7.
在室内研究了温度对蔗扁蛾生长发育、存活及生殖的影响,组建了不同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19~31℃是蔗扁蛾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宜温度范围,其中22℃时的产卵量最大,为290.9粒/雌,3l℃时的世代平均历期最短、世代存活率最高,分别为46.1天和37%;卵、幼虫、蛹及幼虫-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1.15、7.80、12.51、9.27℃和95.66、613.88、173.11、758.80日度。在19~31℃范围内,种群趋势指数(Ⅰ)随温度的上升而增高,31℃时达最大.34℃时种群出现负增长。试验表明,蔗扁蛾卵具有较强的耐高温特性,而38℃是卵孵化的高温上限;相对湿度对卵的孵化影响较大,其中90%RH是卵孵化的最适湿度,45%RH是卵孵化对湿度的最低要求;浸水时间低于20min,对卵的孵化率影响不大,浸水时间超过1h,对卵的孵化率有明显影响;蔗扁蛾幼虫在0℃时,处理72h,存活率仍为93.3%;-2℃时,幼虫72h后大部分死亡;-5℃时,幼虫48h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8.
毛蠼螋对蔗扁蛾幼虫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了捕食性天敌毛蠼螋对蔗扁蛾幼虫的捕食行为及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毛蠼螋对蔗扁蛾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模型,对1~3龄、4~5龄、6~7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模拟模型分别是:Nα1~3=1.0849N0/(1 0.0220N0)、Nα4~5=1.1052N0/(1 0.0328N0)、Nα6~7=1.0291N0/(1 0.0384N0)。毛蠼螋在1d内最大的捕食量理论值。Nα(max)分别是49.26头、33.67头和26.81头。  相似文献   
9.
Sugarcane yellow leaf virus (ScYLV) is distributed worldwide and has been shown to be the cause of the disease sugarcane yellow leaf syndrome (YLS). This study wa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transmission and spread of ScYLV in Hawaii. Several aphids are known to transmit the virus, but investigation of infestation and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showed Melanaphis sacchari to be the only vector important for field spread of the disease. The initial multiplication of ScYLV in a virus-free plant occurred exclusively in very young sink tissues. When a single leaf was inoculated on a plant, that leaf and all older leaves remained virus-free, based on tissue-blot immunoassay, whereas meristems and all subsequently formed new leaves became infected. Therefore, only after those leaves which had already developed before inoculation had been shed, did the complete plant contain ScYLV. Spread of the viral infection to neighbouring plants in the plantation fields via aphids was relatively slow and in the range of a few metres per year. No indication of long-distance transfer could be seen. This indicates that it may be possible to produce and use virus-free seed cane for planting of high-yielding but YLS-susceptible cultivars.  相似文献   
10.
2012年、2013年采用定点法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试验地进行调查以了解高粱蚜及几种优势天敌的田间发生动态.结果表明:高粱蚜7月初开始危害高梁叶片,8月初种群数量达到高峰,9月初开始消退,成虫发生历期70~80d;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和中华草蛉的种群数量对高梁蚜虫有明显的跟随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