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林业   5篇
综合类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王万喜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030-1031
园林中障碍包括视觉障碍、行为障碍、精神障碍.在园林景观设计时合理设置障碍,不但能增加园林景观的层次性,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还能减少人在环境中的破坏行为,同时可以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2.
从风水文化的视角探讨了植物景观中的阴阳属性、五行学说和象征寓意,并以此为指导,研究了风水文化在植物景观的空间营造、物种配置和主题构建三个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尊重植物的生长环境和规律、选择有利于人类生活需要和身心健康的植物、赋予植物思想文化内涵,进而构建宜居的植物景观氛围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梳理前人基于地理学角度的风水研究的背景下,对风水学中科学实用的部分进行透视,挖掘出风水中科学实用的一面。指出风水活动在实际择址中需要考虑的地形、地势、水文、土壤等基本的地理因素以及风水择址在实际操作中所体现出的地理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的人地关系理念对缓解当前人地关系紧张甚至失衡的局面具有切实的意义。采用SWOT分析法对风水发展进行简单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生态理念,结合现代景观设计理念,以"聆听人与自然和谐之音"为主线,赋予宏源国际饭店深刻的人文内涵,通过科学的生态环境设计,力求将宏源国际饭店展现为一个现代、幽静、休闲的生态绿地景观。    相似文献   
5.
风水理念对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风水理念及其在传统人居环境树木配置中的应用,指出新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可以积极吸收传统风水林树种及其配置操作中合理的因素,针对不同树种(包括引进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拓展它们在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从传统风水初探、"风水宝地"的理想模式的景观生态学意义等方面出发,着重分析了"风水宝地"理想模式的5个层次的生态关系、景观空间组合模式、生态因子关系,分析并阐释了其景观生态学的意义和价值,为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人居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孟妍君  秦鹏  秦春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721-4723,4740
雁山园是广西现存3座古典园林中最具岭南特色的古典名园,对其进行研究可充分了解岭南园林的特征。笔者从选址和园林布局的角度深刻剖析了风水环境意识对造园的影响。风水理论是我国传统园林建筑选址的主要依据,古代风水学源于《周易》的八卦学说,其根本思想是"藏风聚气"。雁山园的规划布局运用了五行学说的观点,符合风水理论中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坐北朝南的格局要求。雁山园在规划时充分利用真山真水的自然条件,呈前庭后院式布局。宅居和庭园相对独立,各自成区,用洞门花墙、廊亭小院、花木池水相隔。全园共分为五大景区,即入口区、稻香村区、涵通楼—碧云湖区、方竹山区、乳钟山区,各区既相互连通,又各自独立,园景富于变化,充分体现出造园者的风水环境意识。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回顾风水理论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历史渊源的基础上,以浙江金华黄大仙景区详细规划设计为例,通过"勘察地理形势"与景区原有的风水格局、"天人合一"与景区养生园布局、"风水林"营造与宗教文化区整治、"阴阳平衡"与风水小品、"形藏于势"与景区建筑、"观水法"与水系规划等六个方面,探讨了在尊重景区原有风水格局的基础上,如何运用传统风水理论进行现代景区规划设计,使之更好的"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9.
谷岩  孙淼 《安徽农业科学》2015,(10):187-188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着眼,对宏村的建设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了宏村景观建设与程朱理学、风水、徽商的关系,以及宏村景观的道家文化、水文化、“家”文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