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247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3篇
  120篇
综合类   166篇
农作物   32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62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
为保证福建省速生丰产林持续优质发展,系统分析了与营造速生丰产林相关的种苗基础和种苗问题,提出了与发展速生丰产林相适应的种苗对策.  相似文献   
3.
采用解析木导向曲线法编制了辽东地区日本落叶松地位指数表。在此基础上,对落叶松地拉指数与立地因子及落叶松栽植代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同栽植代数对落叶松人工森地位指数影响差异显,落叶松连作造成立地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4.
采用不同肥料种类和施肥剂量对秃杉人工林进行施肥对比试验。观测胸径、树高和蓄积生长量,分析不同肥料种类和施肥剂量对秃杉人工幼龄林高、粗和蓄积生长量的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合理的施肥措施对秃杉人工林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与对照相比,年高生长增加34%,粗生长增加26%,蓄积生长增加35%。  相似文献   
5.
6.
为明确北方茶园黑刺粉虱发生规律, 2016年—2017年于山东烟台系统研究了日光温室盖保温被?日光温室及露地3种栽培模式茶园黑刺粉虱发生规律?结果表明, 3种栽培模式茶园黑刺粉虱均以若虫在叶片背面越冬, 1年发生4代, 世代重叠严重?日光温室盖保温被栽培模式越冬代成虫羽化较日光温室和露地栽培发生早28 d左右, 日光温室和露地栽培模式下黑刺粉虱发生期差异不显著?3种栽培模式茶园黑刺粉虱成虫全年均有4次发生高峰期, 第1次高峰期日光温室盖保温被栽培模式较日光温室早20 d左右, 日光温室较露地早30 d左右?黑刺粉虱发生量依次为日光温室>露地>日光温室盖保温被, 均于10月上旬陆续以3龄若虫在叶片背面越冬?  相似文献   
7.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适宜经营密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长白落叶松人工林间伐研究缺乏长期定位资料的状况,对东北东部林区同一立地条件下、同一林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采取不同密度经营指数(近似0.7、0.8、0.9、1.0、>1.0)进行了间伐,并长期记录其生长状况,研究其间伐的长期效果。结果表明:到达成熟期时,样地内保留木的平均胸径是随着经营密度指数的增大而减小,即间伐强度越大,林木的平均胸径越大。而不同的经营密度指数对单位面积蓄积量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异。综合研究认为:落叶松人工林适宜采取的经营密度指数为0.7、0.8。  相似文献   
8.
对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黄河下游滩地杨树人工林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滩地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主要分布在0~20cm的土层,20~50cm土层的微生物较少;各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高于新淤地微生物数量;细菌是滩地杨树人工林林地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组成成分,在上、下层土壤中所占比例分别为81.7%~99.1%和75.1%~98.8%;土壤微生物数量随林龄的增长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但至林木主伐前,固氮菌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有所降低;不同管理模式影响微生物的数量,集约经营管理的林分土壤微生物数量较多;滩地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颗粒组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Abstract

Leaf-cutting ants (LCA) are considered one of the main herbivores and one of the most destructive pest insects of the Neotropics. Northeastern Argentina harbors the greatest species richness of these ants and in turn comprises the highest surface with forest plantations. Our aim was to establish which species of leaf-cutting ants are most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forest plantations by analyzing their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using published and unpublished species occurrence data. Also, estimate their potential areas of distribution along a latitudinal gradient that entirely encompasses northeastern Argentina using Ecological Niche Modeling. Only seven of the 20 species recorded we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productive systems along the gradient, but only 2–3 species in each region could be considered high-risk species for forest plantations. High-risk species composition shows a turnover between regions. Our models show the potential distribution areas where LCA could become more abundant and dominant, and possibly causing a detrimental effect on the forest plantations in the studied region. We find that ecological niche models are useful tools to assess the environmental suitability of important LCA.  相似文献   
10.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土壤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性状的重要指标,对土壤孔隙、持水、保水等状况都有重要影响;土壤团聚体有机碳除了反映土壤固碳状况外,还与团聚体的稳定性能密切相关,研究森林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状况,旨在为合理利用土壤、提高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提供依据。为此,以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研究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具有重要影响,成熟林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贡献率均分别大于幼龄林、中龄林;不同林龄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均以大团聚体(粒径0.25 mm)为主,占59.57%~80.97%,粒径0.053 mm的仅占0.80%;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也以大团聚为主,其中以2~0.25 mm粒级贡献率最高,达58.43%;另外,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MWD呈显著正相关,且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特征,即随土层加深而下降。因此,土壤有机碳对团聚体稳定性具有积极作用,不同林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变化规律为成熟林幼龄林中龄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