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0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120篇
林业   1139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4篇
  80篇
综合类   501篇
农作物   54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3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叶桉不同立地种源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细叶桉25个地理种源进行了2批不同立地种源试验,对4-6年生幼林生长表现和适应性,运用指数分析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强轩桉种源间各怀状差异,山地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平地片除第2批材积差异显著外,其余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Soil pH declined from 5.9 to 5.0 in 8 years beneath plantations of Eucalyptus saligna (Sm.) in Hawaii. In stands of Albizia falcataria, (L.) Fosberg, the soil pH change was more dramatic, declining from 5.9 to 4.6. We measured several components of soil acidity beneath four mixtures of the two tree species to gain insight on the processes responsible for the decline in soil pH. These components were studied using an empirical method of comparing acid quantity, degree of neutralization (depletion of base cations), and acid strength. The decline in soil pH differed between species as a result of differences in the degree of neutralization of the soil exchange complex; the larger decrease in soil pH under Albizia was produced by greater acidification of the exchange complex. Empirical titration curves suggested that differences in acid strength moderated the divergence in soil pH beneath the species. Had the acids accumulating in the soil under Albizia been as strong as those in the Eucalyptus soil, the difference in soil pH would have been greater. Though the two species had contrasting effects on soil pH, the differences in degree of neutralization, responsible for the pH decline, were small compared with differences in the amount of cations stored in tree biomass. Continued supply of nutrient cations (from weathering or fertilization) will ultimately control both the extent of soil pH decline and the level of productivity sustained by the forest.  相似文献   
3.
尾巨桉试管苗移栽基质配方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五色土、堆沤木糠渣、锯木屑、泥炭为供试基质材料,进行尾巨桉3229试管苗移栽基质配方筛选研究。结果表明,五色土和锯木屑(1:2、1:1、2:1)三个配比的混合基质均可作为尾巨桉3229试管苗的移栽基质,其成活率高(达98.21%以上)和生长快,与对照(五色土)的成活率96.43%相近;纯五色土和泥炭(1:2和1:1)二个配比的混合基质也可作为尾巨桉试管苗的移栽基质。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了寄生在雷林一号桉“[Eucalyptus leichou NO:1]”叶片上的一个国内新记录病原菌[Fairmaniella leprosa(Fairman)Petrak & Sydow.]的主要特征,并与已知种作了比较;文中讨论了国内外研究状况,寄主及分布。标本采集于广东省雷州林业局林科所人工桉树林。  相似文献   
5.
巨尾桉苗缺铁黄化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巨尾桉苗黄化病是一种生理病害,表现为缺素症,主要是缺铁。在缺铁、排水不良、碱性的土壤容易发病,改变土壤理化性的同时施铁元素以及氮、磷、钾等大量元素能使桉苗更好地恢复生长。  相似文献   
6.
不同密度巨桉林草复合模式初期土壤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株距为1.5 m,行距分别为3、4、5、6、8 m,相应初植密度为2222、1667、1333、1111、833株/hm25种不同密度的巨桉林中,设置3种巨桉林草复合种植模式:巨桉+鸭茅(简称模式Ⅰ)、巨桉+高羊茅(模式Ⅱ)、巨桉+牛鞭草(模式Ⅲ)。对该复合模式土壤特征进行了定位研究。初期结果显示:土壤物理性质(容重、非毛管孔隙度与总孔隙度)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土壤有机质变化3种模式大体一致,表现为5月>11月>8月,水解氮动态变化则表现为8月>5月>11月,而有效P与速效K均表现为5月>8月>11月;方差分析表明,3种模式间土壤各速效养分变化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但由于处于林草复合模式初期,不同密度间变化差异尚不太明显。综合土壤养分动态变化与已有相关研究结果,初步认为模式Ⅲ(巨桉+牛鞭草模式)为该地比较适宜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7.
四川巨桉短周期工业原料人工林一元材积表的编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彬 《四川林业科技》2007,28(4):113-114,60
本文调查、收集了四川省仁寿、高县、纳溪等县不同立地条件的巨桉短周期工业原料人工林标准地72块,样木112株。采用SAS程序,进行多方程拟合并比较各模型优劣,筛选出巨按材积模型:V=-0.0196154 0.0007494d2,编制了巨按短周期工业原料人工林一元材积表。经检验,平均误差为-0.01%,,标准差为±9.6%,均方误为±1.4%,精度达到要求。  相似文献   
8.
以海南省儋州林场刚果12号桉(Eucalyptus ABL12)人工林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刚果12号桉人工林地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分布规律及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土壤剖面上,土壤微生物具有一定的垂直变化,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主要集中在0~20 cm的土层中;土壤微生物3大类菌中,细菌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放线菌、真菌;土壤微生物数量还具有一定的季节变化,最大值一般出现在9、10月份;各样地中土壤微生物类群及土壤养分总体表现为:桉-豆科牧草>桉-禾本科牧草>纯桉林,且土壤微生物类群与土壤养分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结果也表明,经过桉树-牧草间种后,桉树人工林土壤的微生物性质得到了很大改善。  相似文献   
9.
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后桉树损失量测定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对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后的桉树损失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广林九号桉受害严重,巨桉受害相对较轻。对胸径、树高、树干、侧枝、叶片重量和叶片数量分别9n,4定,以叶片的损失率最大,广林九号桉的平均损失率分别达到30.8%,29.2%,60.0%,76.0%,98.4%和91.5%,巨桉的损失率分别达到9.1%,20.5%14.5%,20.6%,22.4%和20.9%。  相似文献   
10.
采用基质栽培试验,研究对羟基苯甲酸、肉桂酸对3月生巨尾桉9号苗木生长及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羟基苯甲酸各处理浓度(10、50、100、500 mg/L)下的苗高增长量、地径增长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且在10 mg/L时,苗高增长量最大,为52.33 cm;肉桂酸10 mg/L时巨尾桉苗木苗高增长量较对照高,且随着其浓度的增加,苗高增长量和地径增长量均逐渐降低。对羟基苯甲酸、肉桂酸各浓度下巨尾桉9号苗木叶片叶绿素总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对照,丙二醛含量略高于对照;对羟基苯甲酸、肉桂酸各浓度对巨尾桉9号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对羟基苯甲酸10、50、100 mg/L及肉桂酸10 mg/L处理下的综合化感效应指数为正,对羟基苯甲酸500 mg/L及肉桂酸50、100、500 mg/L处理下的综合化感效应指数为负。可见,对羟基苯甲酸、肉桂酸对巨尾桉9号苗木的生长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规律,拐点浓度分别为100、10 mg/L;且在处理浓度相同时,肉桂酸的化感作用较对羟基苯甲酸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