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416篇
农学   8篇
  32篇
综合类   19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该文探讨了不用编制削度表直接建立高精度立木干曲线的方法.当采用干曲线是3次多项式时,通常根据10分法测定树干各部位直径,用最小二乘法求出该方程式的参数.从数学角度,只要知道树干任意3个部位的直径,就可以用最小二乘法或联立方程式求解干曲线参数.本文以樟子松为例,探讨用树干哪3个部位直径拟合的干曲线最接近实际干曲线,为建立立木干曲线提供有效方法.利用9个部位半径(方法Ⅰ)和利用其中3个部位半径(方法Ⅱ,28种组合)分别拟合干曲线,结果表明方法Ⅱ的6种半径组合的精度良好,其中的3种组合,(r1.3,r0.3,r0.7),(r1.3,r0.4,r0.7)和(r1.3,r0.4,r0.8)是拟合现实干曲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主要采脂树种——欧洲赤松松脂的化学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W.Lange在研究不同地区来源的欧洲赤松松脂的化学组成时,曾按△~3-蒈烯含量不同,将它们分成中欧和南欧地区二类。本文研究俄罗斯境内的欧洲赤松松脂的组成,发现它与同纬度的中欧地区欧洲赤松松脂一样,含有较高数量的△~3-蒈烯。同时发现,在中国境内的欧洲赤松的2个变种──樟子松和长白松松脂中△~3-蒈烯含量也随纬度不同而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3.
火是天然樟子松重要的生态因子,地表火对樟子松林乔木层空间格局的变化有着特殊的意义。全林木定位法调查记录了地表火干扰1年后1hm2典型样地中存活及火烧死乔木的位置坐标,利用成对相关函数g(r)进行空间点格局分析。结果表明:1)单变量空间格局分析显示,空间异质性泊松点过程零假设下,地表火干扰前所有立木、樟子松和白桦均在小尺度上呈显著性聚集分布;而地表火干扰后,樟子松林分及其乔木层不同组分的空间格局更加趋向于均匀分布,只有白桦在小尺度上仍表现为显著性聚集分布,所有立木和樟子松主要以随机分布为主。乔木层及其不同组分的随机标识零假设均不成立,火后存活的所有立木在小尺度上为均匀分布,而较大尺度上却呈现出聚集分布;火后存活的樟子松在小尺度上表现为聚集分布,而较大尺度上却呈现均匀分布;火后存活的白桦主要表现为小尺度上的聚集分布。2)双变量空间格局分析表明,所有立木、樟子松和白桦的存活立木与火烧死木之间均是相互独立的,其相互间的空间格局表现为随机分布。地表火烧死木(包括所有立木、樟子松和白桦)均在小尺度上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呈聚集分布,而较大尺度上不同程度地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为均匀分布。因此,地表火干扰下,林木的死亡过程并不是随机的,存活林木的空间格局趋于均匀分布,地表火驱动下的樟子松林自然稀疏过程削弱了存活个体间的竞争,促进了林分结构的优化和个体的生长发育,成为樟子松林演替中较活跃的生态因子。  相似文献   
4.
通过引进东北辽西科尔沁沙地樟子松在青海湖斜麻沙区进行栽植试验,结果表明,引进的樟子松当年主顶芽平均生长高度达10.13 cm,侧顶芽生长高度平均达5.14 cm,平均顶芽生长达7.64 cm,苗木整体生长良好,当年成活率达到93%;经过长达6个多月寒冬,越冬成活率达80%,返青良好。  相似文献   
5.
半固定沙地樟子松小叶锦鸡儿混交林营造及经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嫩江沙地樟子松和小叶锦鸡儿人工混交林林分状况和生长指标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混交林主辅林种间的生长消长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长,辅助树种小叶锦鸡儿对主栽树种樟子松的生长发育具有抑制作用,樟子松的生长发育进程减慢,应对小叶锦鸡儿林分进行人工干预,以促进樟子松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6.
Wild olive (Olea europaea subsp. europaea var. sylvestri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Mediterranean forests and a key genetic source for olive improvement programmes. Since 2009, a severe decline caused by Phytophthora cryptogea and P. megasperma has been detected in a protected wild olive forest of high ecological value (Dehesa de Abajo, Seville, Spain). In this natural forest, sampling of roots and soil was carried out on 25 wild olives with symptoms in 2014 and 2015. Apart from the already known P. cryptogea A1 and P. megasperma, a third Phytophthora species was consistently isolated from wild olive rootlets with symptoms. These isolates conformed morphologically with the newly described species P. oleae and were confirmed by analysis of their ITS regions and cox1 sequences. Temperature–growth relationships showed a maximum growth at 19.9 °C on carrot agar medium, making it the lowest temperature Phytophthora species infecting wild olive roots. Pathogenicity was confirmed on 1-year-old healthy wild olive seedlings and was similar to the previously known pathogenic phytophthoras. As temperature requirements are quite different, the three Phytophthora species may be active against wild olive roots in different seasons. However, the prevalence of P. oleae infecting wild olives in recent years could be due to its introduction as a new invasive pathogen. The probable invasive nature of P. oleae, together with increasing rain episodes concentrated in short periods frequent in southern Spain, would allow the outbreak of infections in wild olive forests, and also put cultivated olive orchards at risk.  相似文献   
7.
以不同浓度CO2(700、500μm o l/m o l)处理的红松和长白赤松幼苗土壤为研究对象,在2003年的7~9月的中旬采样,对0~10 cm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受高浓度CO2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00μm o l/m o l CO2对红松幼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起着极显著(p<0.01)抑制效应,其作用大于500μm o l/m o l CO2处理;受高浓度CO2处理的长白赤松幼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表现出了与红松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相似的变化规律。此外,500μm o l/m o l CO2条件对红松和长白赤松幼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的影响存在着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从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针叶上分离到松针壳蠕孢(Hendersonia acicola Munch & Tub.)真菌,并描述其形态特征。在三种培养基上培养,结果松针汁琼脂培养基上的生长快,5d后产生分生孢子;PDA次之,7d后产生分生孢子;玉米粉琼脂培养基生长最慢,27d后产生分生孢子。在无光照条件下的三种培养基上均不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在8—28℃下均能萌发,但以25℃、pH值为4、相对湿度为100%,萌发最快。光照对孢子萌发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通过 3a对樟子松 1年生苗木的营养积累过程的研究表明 :1年生樟子松苗在生长期内 ,干物质的积累和对N、P、K的吸收利用是以叶为中心 ,到生长中、后期 ,根、茎、叶中的干物质积累和对三元素的吸收积累速率明显加快。而在不同生长时期对三元素的吸收利用比例也不同 ,生长前期表现为N >P >K ,生长中后期表现为K >N >P ,生长后期表现为P >N >K。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樟子松不同种源试验林高生长和径生长的调查得知,地理种源不同,高生长存在着显著差异,一般人工林种源生长好于天然林种源。樟子松经过几十年的引种驯化是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条件,形成稳定种群。造林时,首先应选择种子产地土壤、气候条件与本地相似的地区调拨种子。若本地自然条件与种子产地相差较大,应选择经过长期引种已形成稳定种群的种子产地调拨种子,如9007(净月潭)、9014(章古台)、9006(高峰)、9012(青山)号产地的种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