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80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1篇
  12篇
综合类   84篇
农作物   9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子参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系统学方法对引起贵州黄平县和六枝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太子参叶斑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并以菌丝生长法对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37%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40%氟硅唑乳油以及1%申嗪霉素悬浮剂进行了室内药效筛选。结果表明:引起贵州太子参叶斑病的病原菌为Ascochyta versabilis,该病原菌为太子参病害新记录;5种杀菌剂除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 000倍对A.versabilis的抑菌率较低外(51.4%),其余4种供试杀菌剂均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2 000倍、37%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2 000倍和40%氟硅唑乳油2 000倍对A.versabilis的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均高于90%;1%申嗪霉素悬浮剂2 000倍对该病原菌的抑制率为72.3%。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荆条灌丛的潜在蒸散量及作物系数变化趋势,为半干旱区水资源管理及植被建设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河南黄河小浪底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观测站2021年5—10月份的蒸渗仪数据、逐日气象数据、荆条叶面积指数(LAI)及新梢生长量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分析生长状况基本一致、水分充足条件下的荆条不同生育期的潜在蒸散量、作物系数的变化趋势及其与生长指标的关系。 结果 (1)在荆条生育期内,ET0值整体呈下降趋势,5、6月份较高,7月份后开始下降,ET0总值为630.86 mm,日均值为3.43 mm·d−1。(2)荆条生育期内荆条灌丛的潜在蒸散量呈抛物线式变化,表现为开花期最大,总值为336.26 ± 18.19 mm,日均值为5.51 ± 0.30 mm·d−1;结果期和展叶期次之,落叶期最小,总值为41.57 ± 3.61 mm,日均值为1.98 ± 0.17 mm·d−1;整个生育期的总值为716.47 ± 40.21 mm,日均值为3.89 ± 0.22 mm·d−1。(3)荆条灌丛LAI和新梢生长量在5、6月增长较快,之后变缓。其中LAI在8月达到最大值(2.93 ± 0.07),之后开始下降,10月降为最小值(1.63 ± 0.08)。新梢在5月增长量最大,为6.85 ± 0.25 cm,10月基本停止生长。(4)荆条作物系数在生育期内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结果期最大(1.45 ± 0.22),开花期次之(1.25 ± 0.13),展叶期(0.98 ± 0.05)和落叶期(0.95 ± 0.14)最小,整个生育期平均为1.28 ± 0.16。作物系数与叶面积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决定系数R2为0.736,与新梢生长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植物多酚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抑菌、抗炎、防辐射、降血压等生理活性.为有效开发利用东北野生榛属资源,以东北野生平榛、毛榛为试验材料,以榛叶为提取对象,采用溶剂萃取法超声波辅助处理的提取方法,对2种榛属多酚进行提取分离,以确定榛属多酚提取分离最优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获得的最佳提取条件为:80%乙醇作为提取剂,料液比为1∶14 g/ml,75℃,浸提3h,浸提2次,超声波辅助40 min.在此条件下榛叶总多酚得率为2.565 6%.取材上,平榛与毛榛间差异不显著,但取材时间上差异显著,8月取材总多酚得率最高.  相似文献   
4.
太子参须提取物对鸭流感病毒体外试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尝试性探究太子参须提取物对鸭H9N2亚型流感病毒体外生长的抑制作用,本文基于TCID50试验检测鸭H9N2亚型流感病毒体外感染不同处理组的MDCK细胞.结果 表明,太子参须提取物高低剂量组(75%、25%)和黄芪多糖阳性对照组均对鸭H9N2亚型流感病毒体外生长产生抑制,且太子参须提取物高剂量组(75%)的抑制作用最优...  相似文献   
5.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平榛(Corylus heterophylla)不同发育时期的过氧化物酶、酯酶同工酶酶谱.结果表明:不同时期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数目、强弱变化很大,在枝条韧皮部、萌动芽和幼叶中酶带数目较多,活性强.其中R(?)的酶带活性随着树体生长而增强,在幼叶开始生长时最强,叶片成熟时消失;R(?)的酶带从芽萌动开始增强,随着坚果发育和叶片成熟又减弱.酯酶同工酶仅在未层积种子、层积种子和萌动芽中显带,其中层积处理种子中酶带多,活性强.  相似文献   
6.
对两种珍稀濒危植物华榛(Coryius chinensis Franch)和忌叶丁香(Syringa pinnatifia Hemel)种子的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就其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与植物濒危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根据太子参尖孢镰刀菌的测序结果,用设计的一对特异性引物,构建其分子定量检测方法,并进行不同连作年限太子参根际土壤中该尖孢镰刀菌的菌群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结果表明:(1)扩增的阳性条带106 bp,特异性、敏感性结果显示,该PCR方法对太子参镰刀菌DNA的最低检测量为0.000012 ng/μL,而禾谷镰刀菌、茄病镰刀菌、黄曲霉和解淀粉芽孢杆菌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2)运用此方法对该太子参镰刀菌的定量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随太子参连作年限的增加而逐年增多。该检测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高、易于操作等优点,并且实现了由定性向定量的跨越,可以为太子参根际微生态中该种病原菌的动态变化研究提供方法及依据,也为阐释太子参重茬连作时伴随爆发大规模病害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利用54对欧榛SSR引物,对榛属12个种、平欧杂交榛及平平欧杂交榛共64份榛属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欧榛遗传变异丰富,64份榛属资源18对SSR引物在欧榛10个样本中共检测到95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2~10个,观测杂合度值(Ho)和期望杂合度值(He)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214~0.816和0.348~0.800。聚类分析结果显示,64份榛属种质可划分为6组,平榛与欧榛亲缘关系最近。由此可知,欧榛SSR标记是榛属植物资源遗传分析的有力工具,为平榛资源的遗传改良在分子水平上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础。  相似文献   
9.
以“龙榛1号”杂交榛根蘖为试材,利用(500、750、1 000、1 250mg·L^-1)IBA、ABT和GGR处理根蘖基部,研究了激素及浓度处理对根蘖育苗生根的影响,以期探讨生根过程中营养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激素处理中以1 000mg·L^-1 IBA处理的生根效果最好,生根率平均87.92%,一级侧根数量、长度和粗度显著地高于其它处理和对照。在生根过程中,IBA处理的根蘖基部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在不定根形成期达到峰值;而全氮含量变化为先上升后下降,含量整体低于对照;C/N比值的变化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IBA处理枝条可促进可溶性糖的积累,降低全氮含量,提高C/N比值,有利于诱导根原基和不定根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Begomoviruses were detected in Nicaraguan fields of tomato ( Lycopersicon esculentum ) and adjacently growing plants of pepper ( Capsicum annuum ), chilli pepper ( C . baccatum ), cushaw ( Cucurbita argyrosperma ) and Mexican fireplant ( Euphorbia heterophylla ) 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and universal begomovirus primers. All tomato and Mexican fireplant plants showing symptoms were infected with begomoviruses, while only 30–46% of the pepper, chilli pepper and cushaw plants showing symptoms tested virus-positive. No begomoviruses were found in potato. The virus species were provisionally identified by sequencing 533 bp of the viral coat protein gene ( AV1 ). Tomato severe leaf curl virus (ToSLCV), Tomato leaf curl Sinaloa virus (ToLCSinV) and Pepper golden mosaic virus (PepGMV) were found to infect both tomato and pepper. A new provisional species designated Tomato leaf curl Las Playitas virus (ToLCLPV) was detected in a tomato plant. Squash yellow mottle virus (SYMoV) and PepGMV were found in cucurbits, the latter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is host. Euphorbia mosaic virus (EuMV) was detected in Mexican fireplant. Sequencing of a larger number of PCR-amplified clones from selected plants revealed intraspecific viral sequence variability, and also multiple begomovirus infections which could represent up to three species in a single tomato or cushaw plant. Phylogenetic grouping of virus sequences did not correlate with the host of orig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