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林业   7篇
综合类   8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8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竹线盾蚧是浙江省临安市笋用竹(雷竹和高节竹)上蚧虫类的主要种,在当地笋用竹区发生普遍。该虫在浙江临安1a发生8代,以雌成虫孕受精卵于11月下旬在贴于竹秆上的介壳中过冬,翌年3月下旬雌成虫产卵,4月初卵孵化,若虫孵化盛期,即在若虫未固定,未分泌蜡丝时期,选用1000倍液的特效菊巴马乳油进行竹秆喷雾,防治效果达到94.0%以上,表1参7。  相似文献   
2.
毛竹枯梢病普遍率与严重度关系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毛竹林自然发病情况连续3年的调查,获得了218组毛竹枯梢病普遍率和严重度问对应关系(I-S关系)的数据,在计算机上分析了其I-S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毛竹枯梢病的I-S关系可用指数函数描述,病害逐年流行动态对I-S关系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寄主毛竹的抗病性和环境因子对病害的I-S关系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毛竹枯梢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竹枯梢病是我国重要检疫性植物病害,20世纪中叶开始相继在各地暴发成灾,造成严重损失,经多方努力,近年来发病情况受到较有效控制。论文从病原与病程、发病机理及治理等方面对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对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四川省天全县杂交竹枯萎病的症状观察、显微镜检验、组织分离鉴定和柯赫假定分析 ,并结合林间自然发病情况研究 ,认为该病害为杂交竹枯梢病 ,其症状表现为枝枯、梢枯和株枯型 ,以株枯型为主 ,病原为黑喙球菌(Ceratosphaeriaphyllostachydis)。  相似文献   
5.
毛竹枯梢病病原为竹喙球菌 Ceratosphaeria phyllostachydis Zhang。病原菌在 1 0 %毛竹煎汁蔗糖培养基 (B S) ,2 5℃ ,1 2小时明暗交替条件下培养 40~ 5 0天孢子量最多。病原菌分泌的毒素是一种还原性多糖 ,是致病的主要成分 ,在 2 0℃~ 2 5℃、振荡、连续黑暗和 p H6条件下培养 1 2天产毒最多。病害的发生与气候和竹林经营管理水平密切相关。通过实施清除病原 ,隔断侵染源、钩梢、垦复施肥、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 ,建立综合治理工程区 ,使病害发生面积下降了 74.7% ,消灭了严重危害区和中等危害区 ,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下降了 88.6 %和 90 .4%。  相似文献   
6.
毛竹枯梢病的发生与气候和竹林的经营管理水平密切相关。通过实施清除病原,隔断侵染源、钩梢、垦复、施肥、烟剂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使病害发生面积下降了90%,消灭了重度和中度危害区。发病率和感病指数分别下降了94%和85%。  相似文献   
7.
调查了江西省竹–针混交林、竹–阔混交林、毛竹纯林3种毛竹林的植物多样性和毛竹枯梢病的病情,分析毛竹林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植物多样性指数与枯梢病感病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竹–针混交林感病指数为6.321±1.530,枯梢病为害最严重;毛竹纯林感病指数为4.460±1.903,受害最小;竹–阔混交林乔木层和灌木层的丰富度指数(S)、香浓威纳指数(H)和辛普森指数(D)最高,毛竹纯林乔木层和灌木层的植物多样性指数最低,毛竹纯林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最高,竹–针混交林草本层的最低;竹–阔混交林和竹–针混交林乔木层的植物多样性指数均与感病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毛竹纯林乔木层的的植物多样性指数与感病指数呈正相关;竹–阔混交林灌木层的辛普森指数和香浓指数、毛竹纯林的丰富度指数与感病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竹–针混交林灌木层的丰富度指数与病情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竹–阔混交林和毛竹纯林草本层的植物多样性指数与感病指数均呈正相关,竹–针混交林草本层的植物多样性指数与感病指数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毛竹枯梢病症状、病原形态与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本文报道毛竹枯梢病的症状发生、病原形态与生物学特性的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枝枯、梢枯和株枯是宏观的病状表现形式,微观病症的产生部位具有特殊表现,棘状子实体产生于侵染点节叉处。竹喙球菌子囊壳扁球形,深埋在病组织中,黑色长喙外露,从孔口溢出淡黄色子囊孢子角。分生孢子器扁圆形,大部分外露,顶部涌出黑色分生孢子丝。菌落在PDA加竹杆煮汁培养基生长最好,菌落白色,气生菌丝发达。菌体最适生长温度为25~28℃,最适pH值5—6。子囊孢子萌发与营养关系不密切,萌发具有自身抑制现象。子囊孢子室温干燥贮存15天即丧失萌发力。  相似文献   
9.
毛竹枯梢病病原菌产毒条件及其对植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患毛竹枯梢病病上分离出9个菌株,其培养滤液对高梁,玉米,水稻的胚根,胚芽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其毒素对各作物胚根的抑制作用大于对胚芽的抑制作用;毒素对油菜的胚芽,胚根没有抑制作用,而高梁较其他几种作物对该病原菌的毒素更敏感,接种毛竹也可产生典型的症状,证明该病原菌可产生一种毒素,PSB培养液适于菌株生长,而改良Fries培养液适于毒素的产生,适于菌株生长和产毒的温度为25℃,pH值为6,通气有利于毒素的产生,但对菌株生长影响不明显,用改良Fries培养液培养的菌株在第10天出现生长高峰,在第12天产毒最多,光照处理对菌株生长影响很小,但在连续黑条件下,有利于产毒。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聚集度指标法测定了毛竹枯梢病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毛竹枯梢病在林间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份是个体群。应用I_(wao)方法计算了林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