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3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9篇
  15篇
综合类   51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发展中国家缔约方,恪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依据国情,采取自主行动并以相应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对树立我国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加之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强度逐渐增加,导致全球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减弱,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达到新高,所造成的温室效应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中国草地碳汇资源得天独厚,发展草原碳汇经济成为履行国际承诺、打造碳汇新经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综述中国草地固碳减排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包括草地碳汇和家畜生产减排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草地碳汇、人工草地建设等方面,并提出中国草地固碳减排发展建议,以期为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及草地固碳减排的贡献提供理论基础,为推动我国社会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湘潭市能源的生态足迹及森林固碳减排效应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态足迹作为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一种新方法,具有简明而综合的特点。采用生态足迹成分法对湘潭市2003年能源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并对湘潭市2003年CO2排放量及森林固碳减排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3年湘潭市人均能源生态足迹为0.653 hm2,实有人均能源生态足迹为0.077 hm2,人均能源生态足迹赤字为0.576hm2;2003年湘潭市CO2排放量为1 186.42万t,现有森林CO2年吸收量为140.25万t。通过扩大森林面积和提高森林生产力,每年可多吸收74.27万t CO2,实现减排6.26%。  相似文献   
4.
许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409-16412
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考察1989~2010年公开发表在CNKI、维普和万方三大数据库的我国碳排放研究文献,较为系统地分析我国碳排放研究发文年度分布、期刊分布、高产作者及引文分布等问题,同时通过关键词统计分析,初步揭示出碳排放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6.
声音     
《绿色中国(A版)》2010,(10):10-11
我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最先给企业的启示就是传统的拼资源、拼消耗、拼劳动力成本的发展思路是不能再继续了。必须千方百计把绿色、环保、碳减排等‘大旗’抓在自己手里。这是社会责任的要求,也是企业家应当自我激励的“第一责任”。  相似文献   
7.
我国低碳养猪业的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低碳背景与发展低碳养猪业的意义低碳是当前各行各业的强劲发展趋势。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倡温室气体减排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它与当前气候变暖、能源紧张、生产效率低等背景有关。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标志是技术创新驱动和能源消费效率的提高[1,2];  相似文献   
8.
以新疆棉花生产为例,运用条件价值法(CVM),通过对新疆棉花生产正外部性补贴的支付意愿调查,估算了棉花生产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及社会保障等正外部性非市场价值;运用分解求和法,测算了新疆棉花生产过程中,棉田吸收CO2、棉田土壤固碳、棉花生产中物资燃料使用带来的碳排放等环境外部性的非市场价值。研究结果表明,新疆棉花生产的综合外部性表现为正,其外部性的非市场总价值高达110.8573×108元。若将此作为计算棉花补贴的依据,则每公顷棉花可补贴7589.85元;并提出将其作为棉花生产补贴标准,增加补贴项目,提高补贴额度,稳定棉花生产,保障棉花产业安全。  相似文献   
9.
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碳效应评估及低碳优化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区域土地利用是引起碳排放的重要因素,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能在一定程度改变土地利用的碳源/汇格局,并引导区域经济社会的低碳发展。基于线性规划方法,该文建立了区域土地利用碳效应综合评估及优化调控的方法,并以南京市为例,提出了3种土地利用低碳优化方案,并对其碳减排潜力进行了对比分析及蒙特卡洛模拟,最后提出了低碳土地利用优化的政策建议。结果发现,2020年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使区域的总碳蓄积量有所提升,但预期碳排放远远大于碳蓄积的增加值,同时也将会导致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降低;在3种优化方案中,基于碳排放最小化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比2020年规划方案的碳排放减少了73.75万 t,碳减排潜力为8.50%,表明该方案起到了较好的预期减排效果;因此,该文建议将基于碳排放最小化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作为南京市未来土地结构调整和产业规划的参考,该方案不仅有助于实现碳减排的目标,而且对于控制建设用地的过快增长、增加生产性土地面积、引导农地整理和居民点用地整理等土地利用规划和开发活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双碳”角度进一步推进市域秸秆资源化利用,明确各区域秸秆资源化利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固碳减排能力。[方法]本文以山西省晋中市为例,基于《山西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研究了2020年晋中市的作物秸秆资源量、全量化利用潜力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各县(市、区)秸秆全量化利用的碳中和强度。[结果]2020年晋中市主要农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为164.90万t,主要以玉米秸秆为主,占比84.66%,主要集中于晋中市中部及东北部地区。全市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能源化利用潜力分别为71.41、39.00、3.77、1.00、49.72万t。单位秸秆原料化利用的固碳减排能力最高,为1.83 tCO2 eq·t-1,市域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碳中和强度最高,在0.2~0.7 tCO2 eq·hm-2之间。[结论]寿阳县的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最大,肥料化需求最高,应该重点推进秸秆的科学还田;祁县的牲畜饲养量大且饲料化碳中和强度最高,应该重点聚焦秸秆的饲料化利用方式,提高饲料化利用效率;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