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林业   16篇
  1篇
综合类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7~1990年,对3515hm2残次毛竹林试验区进行4年2度的砍杂、全垦、全垦结合施肥3种不同的作业方式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均比试验前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其平均立竹量由1716支/hm2增加到3075支/hm2,平均胸径由6.67cm增加到8.91cm,平均度产新竹由3780kg/hm2增加到15090kg/hm2,平均度产竹笋由570kg/hm2增加到2430kg/km2,度产值由795元/hm2增加到3235.5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7.08。3种作业方式的比较,以全垦结合施肥为最好。  相似文献   
2.
毛竹残次林分改造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失管多年的毛竹残次林分采用封山育竹、劈草、锄草、深翻垦复和补栽毛竹等一系列营林措施,3年恢复毛竹成林,毛竹林面积从16.47hm2扩大到19.27hm2,立竹密度从555株/hm2提高到2295株/hm2,立竹平均胸径从7.2cm提高到9.9cm,3年后就能采伐利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3.
经过三年大面积采脂及小面积试验,探索出太行林区油松低产残次林的产脂量与采脂季节、开割时间、采脂方法、立地条件、林内温度、树木胸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常绿次生天然阔叶林是亚热带地区地带性相对稳定的植被类型,由于物种多、生境多、分布广、面积大、生产潜力大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它是江西省最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在江西省林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为提高常绿阔叶残次林的森林质量,提高常绿阔叶林的三大效益,保护这一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采用"次生常绿阔叶林定向培育技术"和"阔叶树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形成"残次天然林改造及定向培育"技术,在德兴市进行残次天然林改造及定向培育示范林建设,对全省乃至周边省市常绿次生天然阔叶林的保护、恢复和发展提供相关经验,达到示范带动、典型引路、全面辐射、整体提高全省残次阔叶林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金佛山方竹残次林改造产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结果表明:对贵州省桐梓县金佛山方竹残次林进行改造后,其竹笋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采株数和径级都有效明显的增大。  相似文献   
6.
太行山区油松残次林采脂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满田  张福计 《林业科学》1993,29(4):384-388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是我国北方分布广、适应性较强的乡土树种,据调查,山西有天然油松林22.6万ha,其中林龄在45年生左右,每公顷蓄积在45m~3以下的低产残次林13.3万ha,集中分布在太行山区。为了充分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在改造前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我们进行了油松残次林采脂试验研究。一、试验地自然概况试验地选在太行山森林经营局铁桥林场的大西沟作业区,位于东径113°25′,北纬37°32′,海拨1400-1500m,坡度25-35°,油松林平均林龄43年,平均树高8.7m,平均胸径17.4cm;优势树种油松,植被绣线菊、沙棘、胡枝子等;土壤薄-中层褐土。  相似文献   
7.
北京西山残次林改造工程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北京西山残次林改造工程的实践经验,初步构建了残次林改造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将该体系划分为5个层次:残次林改造工程植物个体的评价、残次林改造工程植物种群水平的评价、残次林改造工程植物群落水平的评价、残次林改造工程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的评价,以及残次林改造工程景观尺度的评价,通过贡献权重将这些指标进行整合得出残次林改造工程生态评价得分。该评价体系有易操作、针对性强、综合性高、时空跨度广等特点,能弥补当前我国残次林改造工程效果评价中生态评价标准的欠缺。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推进华北残次林改造工程的顺利开展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残次林迹地更新树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 ̄1983年在本溪县偏岭乡新农村43.3hm^2残次林迹地植苗更新日本落叶松,色赤杨等7个树种试验。试验结果证明,残次林迹地更新7个树种保存率皆在86%以上,幼树生长发育良好。从立木材积生长量看,日本落叶松,色赤杨为最好,立木材积分别为刺楸,白桦,紫椴,水曲柳,红松的200.0% ̄988.2%和211.3% ̄1058.8%,其次是刺楸,白桦,再次是紫椴,水曲柳,红松。  相似文献   
9.
为粤北地区低产、低效毛竹人工林合理的施肥量和最佳施肥期的确定提供参考,根据2004~2008年在广东省乐昌市五山镇的施肥试验和连续4 a的调查,对9个标准地的新竹数量和新竹眉径的平均数据进行对比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9月份施肥较合适,每666.7m2施复合肥30 kg较适合,每年新竹在120~130株左右,毛竹眉径在8~8.5 cm之间,每666.7m2年新增价值在550~650元之间,施肥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公益林 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改造生态公益林残次林,有效提高其生态等级显得必要而迫切。本文总结了从化市利用乡土树种——黎蒴改造生态公益林残次林的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