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41篇
农学   5篇
  2篇
综合类   63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欧美杨扦插育苗连作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土壤盐类积累、土壤有害生物积累、苗木的自毒作用,在林业生产中应采取轮作、合理的土壤管理、生物防治的方法进行改良,能产生良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2.
欧美杨是中纬度地区最适合的短轮伐期工业用材集约经营树种之一,然而盐渍、干旱和低温严重影响了欧美杨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本文利用RT-PCR等技术克隆出欧美杨PP2C基因并进行了序列分析。PdPP2C基因开放阅读框为1 320 bp,编码439个氨基酸。蛋白质序列分析表明,PP2C蛋白N端保守性不强,C端有保守的蛋白磷酸酶区域。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欧美杨根、成熟叶、顶端叶和茎中都有表达且根中表达量最高。逆境胁迫分析表明,该基因受NaCl、ABA和干旱等诱导表达。干旱和盐胁迫处理下转PdPP2C基因拟南芥与野生型相比生长受到较少抑制,且叶绿素含量上升,丙二醛含量下降,表明PdPP2C基因作为一种蛋白磷酸酶提高了拟南芥的抗逆性。   相似文献   
3.
欧美杨"山地1号"组织培养再生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欧美杨“山地1号”是美洲黑杨与欧洲黑杨(P.deltoides×P.nigracv.,‘shandis1’)杂交培育成功的杨树优良品种。本研究以叶片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建立了欧美杨“山地1号”组织培养再生系统。分别用植物生长调节剂α-萘乙酸(NAA)和细胞分裂素6-苄氨基嘌呤(6-BA)诱导芽的分化,促进侧芽生长;用3-吲哚丁酸(IBA)诱发根生长,使根多而长,本研究筛选出诱导率最优的培养基和激素浓度:分化培养阶段——以1/2MH培养基(6-BA0.5mg/L与NAA0.05mg/L)诱导分化获得再生芽;继代培养阶段——以MH培养基(6-BA0.5mg/L与NAA0.05mg/L)进行继代培养获得丛生芽;抽茎培养阶段——以MH培养基(6-BA0.1mg/L与NAA0.05mg/L)进行抽茎培养获得丛壮无根苗;生根培养阶段——以1/2MH培养基(IBA0.3mg/L)诱导生根。然后,选择根系发达、主茎高达2~3cm且木质化程度高的幼苗移栽到塑料大棚中,约14d后长出新根即可成活,移栽成活率达90%。本欧美杨组织培养再生系统可用于基因的遗传转化。  相似文献   
4.
卡帕茨杨Populus×euramericana‘Carppaccio’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林科院从国外引进的欧美杨无性系 ,由山东省林木种苗站引入山东。通过山东省林科院、山东省林木种苗站、济宁市林业局、宁阳县林业局等单位在各地进行的造林试验 ,卡帕茨杨表现优良。现根据我们的试验研究 ,结合其它公开发表的有关文献 ,将卡帕茨杨在各地的表现和优良特性介绍如下 :1 生长速度快卡帕茨杨在不同地点的生长表现见表 1。表 1 卡帕茨杨在各地生长表现地点 株行距(m) 无性系 林龄(a)胸径(cm)树高(cm)单株材积 (m3 )蓄…  相似文献   
5.
23个欧美杨无性系苗期叶锈病抗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引进23个欧美杨无性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苗木叶锈病感病指数的调查,借助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对叶锈病的抗性表现超过对照品种I108的有19个,其中02-36-1、02-36-4、N177、N197和N195这5个无性系对叶锈病完全免疫;无性系02-34-334对叶锈病表现为高度抗病;02-01-119、324、03-04-111、03-04-97和02-34-278表现为抗病;03-04-141、03-04-170、02-34-347和03-05-184表现为感病;02-01-219、03-04-167、03-04-288和02-34-228表现为高感;对叶锈病的抗性表现不及对照品种I108的有3个,即03-05-206、03-04-171和03-05-156,均表现为高感。  相似文献   
6.
自贡市地处川中丘陵区的沱江流域,辖二县四区,幅员面积4328km~2,人中295万人,境内森林资源少,木材供需矛盾大,农村烧柴用材紧缺,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都较严重。为了全面解决这个问题,加快自贡林业发展步伐,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拟定了南方型欧美杨引种试验项目,在釜溪河流域富顺县6个乡,沿滩区的4个乡,大安区的3个乡开展了引种试验,取得了成功。1986年承担了林业部的南方型杨树速生丰产技术推广项目(“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推广项目)。从1986—1992年,全市在釜溪河,旭水河,长滩河,越溪河,镇溪河等沿岸共推广杨树成  相似文献   
7.
修枝处理对杨-麦复合模式内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杨-麦复合模式及小麦单作模式为研究对象,设计了4种修枝处理,比较不同修枝处理内小气候因子、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差异,并分析影响小麦产量及品质的主要小气候因子。结果表明:杨-麦复合模式内小麦穗长、单穗重、麦粒长、千粒重及产量均显著低于对照模式,但小麦营养成分含量表现不一;对杨-麦复合模式内欧美杨107进行不同修枝处理后,处理Ⅰ内小麦产量及品质要好于其他3种修枝处理。可见,小麦产量及品质随杨-麦复合模式内小气候因子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而小气候因子的变化与杨树修枝强度与方法密切相关。因此,为实现杨树与农作物“双赢”,应采用处理Ⅰ的修枝方法开展杨树修枝,即从造林第5年春季修除第1年生的轮生枝,第6年春季修除第2年生的轮生枝。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12个欧美杨杂交无性系生长初期在不同环境下生长性状的观测值变异,从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角度入手,筛选可以推广的稳产、丰产的优良基因型;总结试验中适地适品种的规律;评价试验地点的区分力和代表性。为后续欧美杨的育种工作提供相关技术支撑。【方法】试验材料为3年生的12个不同基因型的欧美杨杂交无性系,设计了辽宁黑山、河北滦南、湖北石首和山东诸城、郓城、宁阳6个试验地点,测定树高、胸径,计算变异系数和均值进行初步比较,利用ASReml-R软件建立混合效应模型,利用预测性状值作GGE双标图,分析并总结其中规律用以评价试验地点和筛选优良基因型。【结果】整体上胸径的变异大于树高,黑山和石首的变异较大。均值统计的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的生长性状在同一环境下的表现不同,同一基因型的生长性状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也不同;经混合线性模型检验,基因型、环境及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对于生长初期的欧美杨树高、胸径存在极显著(P0.01)的效应,由区组带来的效应也极显著。提取性状预测值作GGE双标图,拟合度均在80%以上,结果近乎与实际情况一致。GGE双标图的结果表明,对于树高的表现和胸径的表现,环境间的关系相似但不相同;树高、胸径的表现均存在交叉性互作现象;入选基因型有5号、7号、3号、4号和9号,其中4号、5号和7号为全同胞家系。父本的遗传物质和种源地对杂交无性系的表现有明显可见的影响,荷兰北方型的欧洲黑杨N146是优良的父本材料。【结论】1)生长初期欧美杨杂交无性系树高、胸径在东北地区和华中地区变异较大;欧美杨杂交无性系在生长初期的生长性状受基因型、环境及其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2)由GGE双标图中的信息,综合筛选出丰产性较高稳产性最高的基因型7号、丰产基因型5号、高于平均产量且丰产稳产都较好的基因型4号。3)在黑山地区和诸城地区适合栽植基因型3号和4号;在宁阳地区和石首地区适合栽植5号基因型;滦南地区和郓城地区适合栽植7号基因型。  相似文献   
9.
15个欧美杨无性系木材纤维长度的株内变异模式大致相似,但各无性系间以至无性系内株间仍有差异。纤维长度变异模式的数字特征在无性系间有显著差异,表明纤维长度在无性系间选择有潜力,选择不仅可在纤维长度的平均水平上,而且也可在变异模式上进行。用聚类方法,将15个无性系的纤维长度径向变异模式分为3组,并可用数学公式Y=C1+C2×X2+C3exp(-C4×X1)表达。不同无性系系变异曲线虽有交叉,但年-年相关显著,木材纤维长度的早期选择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Poplar is one of the dominant tree specie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fast growing plantations in Shandong Province.Eighteen poplar clones belonging to Populus aigeiros section were introduced from Italy, Turkey and domestic regions. Populus deltoides cv. ‘Lux‘ 1-69/55 (1-69), which was widely used i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was taken as control clone (1-69).Following a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seedling test and controlled afforestation trials were carried out at Juxian County,Caoxian County and Laiyang C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plar clone (Populus x euramericana cv. ‘102/74‘), namely 102/74, performed well both in terms of adaptability and growth rate. The mean height of 13.9 m (H),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of 18.0 cm (DBH) and volume growth of 0.1445 m3 (V) were 2.2 %, 21.6% and 52.9% higher than those of 1-69 (CK), respectively,at the age of 5 years at three experimental sites. Moreover, the clone can be propagated easily and showed high resistance to poplar disease, pest as well as salinity and had longer growing period. Furthermore, wood basic density and fiber length of new poplar clone (102/74) were as same as 1-69 (CK).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selected clone (102/74) was ideal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fast-growing poplar plantations, especially for the pulpwood plantations in Shandong Provi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