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林业   8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丽 《福建茶叶》2016,(4):316-317
采茶戏,是一种流行于中国南方的戏种,据史料记载,采茶戏先是在赣南地区生根发芽,之后迅速"兵分几路"朝周边传播。当采茶戏传到广西等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后,便与当地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出现新的采茶戏支系,如壮族采茶戏等。这些有着浓厚少数民族特色的采茶戏,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精神享受,充实了他们的文化生活。但在现代文明的强势冲击下,今日少数民族地区的采茶戏,不可避免出现了传承和发展上的种种问题。本文主要以壮族采茶戏为例,基于少数民族的视角,来对采茶戏的来源和发展、表现形式和特点、当前的困境以及如何更好去保护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壮族是典型的稻作民族。明清以来,其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因受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因素,以及农作物的引进、人口的迁移等人文地理因素的影响,壮族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具有显著的特征。主要是平原地区农作物种植的品种不断增加,但水稻种植一直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玉米、麦等杂粮在种植结构中的比重,大致呈由平原、丘陵向山地不断提升的趋势。这种变化正是壮族适应边疆民族地区农业地理环境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侯宣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2206-2208
对清代壮族边疆地区的林果生产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林果生产既有量的扩张,又有质的变化,市场化与近代化发展趋向明显。林果生产发展推动了壮族边疆地区乡村手工业的发展,加速了地区的开发进程。  相似文献   
4.
走进上林,一片绿色的景观。山清水秀,奇山怪石,尽收眼底。优美的山水风光,和谐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族风情,有“名山、名水、名人、名村、名碑、名歌”之所誉。上林的主要山脉大明山,南北绵长63公里,东西宽23公里,千米以上山峰62座,最高峰龙头山海拔1760.4米,年降雨量2800毫升,是广西六大暴雨中心之一,是欧亚大陆候鸟的中转站,是北回归线上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也是北回归线上保留下来最后的一片原始森林。在上林县西北部,距大明山直线距离约20公里处,有个石门村,那是壮族龙母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5.
龚世扬 《农业考古》2012,(6):119-124
农具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自从人类有了农业活动,农具就诞生了。从古至今,农具都在不断地发展、革新和变化,每一类农具的创制都直接影响着农业技术。因此,分析农具的变化情况可以揭示出农业科技发展的过程和特点。就少数民族地区而言,了解农具变迁,探讨其规律,有利  相似文献   
6.
木棉花之歌     
【赏析】木棉是南国特有的森中豪杰,其树形挺拔,花朵红艳,有“英雄树”美誉。自古以来有壮族分布地方就有木棉。每年春季,壮乡崇左市到处绽放着灿烂如火、美丽如霞的木棉花,形成了“中国木棉在广西,广西木棉在崇左”的生态景观。《木棉花之歌》采用清新、淳朴的壮族民歌形式,热隋沤歌了祖国南疆遍地木棉花开的胜景。  相似文献   
7.
花糯饭是一种以优质糯米为主要原料,用多种天然植物提取的食用色素将其染色、按传统烹饪方法加工而成的彩色糯米饭。在壮族聚居的地区,花糯饭俗称为五色饭、花米饭、花饭或乌兰饭等,是非常重要的壮族  相似文献   
8.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的平南镇上,有一处外观极为普通的住房,可从来没有外人敢靠近这房子半步,房子因此也显得更加神秘,房子的主人叫曾日波.在曾日波家里,用来养蛇的房间有16个,共养着大大小小1万多条眼镜蛇.奇怪的是,眼下正值隆冬时节,蛇应该早已进入冬眠期,但他家里的蛇不仅没冬眠、反而异常活跃.  相似文献   
9.
28岁的桂林壮族姑娘妮莎,自幼酷爱艺术绘画,一次偶然机会,妮莎在埃及古玩市场发现一位老艺术家利用废弃切割成片状的树根,现场将游客容貌制成垒画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0.
唐凌 《古今农业》2008,(3):63-67
本文依据调查及文献资料,认为广西龙州县上龙乡更贵山水渠是目前所知的中越边境壮族地区早期修筑的水利工程之一,立于其旁记载着该工程修筑经过的摩崖碑刻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该水利工程对中越边境地区壮族民众的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体现了修筑者坚强的意志,有助于人们认识明朝时期壮族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官绅阶层和政府在聚合力量、稳定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前,政府在保护农业文明遗产方面同样肩负着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