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揭示内伶仃岛植被的演替,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白桂木Artocarpus hypargyreus种群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对内伶仃岛白桂木群落进行样地调查,分析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地理成分性质以及物种多样性等,并且与其他3个热带或中亚热带植物群落进行比较。【结果】该群落共有维管植物73种,隶属于40科61属,其中蕨类植物有4科4属4种,种子植物有36科57属69种。种类组成以热带分布属占绝对优势,占总属数达98.18%,具有南亚热带成分向热带成分过渡的性质。群落垂直结构较明显,乔木层优势种主要有翻白叶树Pterospermum heterophyllum、白桂木、假柿木姜子Litsea monopetala和浙江润楠Machilus chekiangensis等,其重要值依次为43.86、31.64、12.75和10.39;灌木层则以破布叶Microcos paniculata和九节Psychotria rubra为主;层间藤本植物亦十分发达。群落中主要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皆为聚群分布,年龄结构以II级(DBH2.5 cm)和III级(2.5 cm≤DBH7.5 cm)立木占绝大多数,属增长型种群,但白桂木种群为衰退型种群。群落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E)=0.9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3.27,Pielou均匀度指数(EH)=0.84。【结论】内伶仃岛白桂木群落是一个处于群落演替中期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类型。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伶仃岛的土壤肥力和质量状况,掌握其土壤生产力和环境质量情况,为其生态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定点采集土壤剖面样品并进行室内实验分析,测定土壤剖面样品肥力和重金属含量,并与1997年数据进行比较,探讨内伶仃岛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肥力和重金属变化情况。与1997年数据相比,内伶仃岛4种类型土壤肥力无明显变化,土壤pH均有所下降,重金属含量除铬外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增幅最大的锰达到362.3%,最低的铅为29.38%。调查的4种土壤类型中,变质岩赤红壤肥力状况较好,滨海沙土和石质土肥力较差,整体有酸化趋势,重金属含量升高较多但在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广东内伶仃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东内仃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生维管植物127科367属551种,其中新种2个,广东新记录种11个,国家濒危稀有植物3种;另有栽培植物约50种,隶属于21科32属。内伶仃岛的经济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共有用材树种66种、药用植物405种、果类植物60多种、淀粉植物26种、油脂植物55种、芳香植物40多种、有毒植物80种、鞣料植物31种、纤维植物79种、观赏绿化植物40多种,猕猴食源植物200多种。  相似文献   
4.
采用植被生态学方法,对1997—1998年在广东内伶仃岛设定的固定样地进行调查和研究,着重分析了内伶仃岛植被中4个主要典型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等特征,揭示了各主要群落15 a来的演替情况。结果显示,马尾松-梅叶冬青+豺皮樟群落、马尾松-檵木+豺皮樟群落、马尾松-银柴-豺皮樟群落以及布渣叶+小叶榕-黄牛木群落4个群落优势种的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马尾松群落中的马尾松衰退明显,优势地位被阔叶种群取代;布渣叶群落的优势种布渣叶优势更加明显。此外,这4个群落的结构更加复杂,主要体现在乔木层、灌木层、林间藤本植物和林下草本植物的组成更加多样化。经过15 a的演替,各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均提高。3个马尾松群落正朝向更加复杂的南亚热带阔叶林演替,而布渣叶群落也同样向更加复杂的结构演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