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植物保护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1.
一、病害板栗从芽枯病和斑点病等日本特有的疾病到海外诸国猖獗发生而在日本还未看到发生的黑水疫霉病等已知共有54余种病害。这些病害的病原,细菌引起的有两种,真菌引起的有44余种,病毒性病害2种、类菌质体引起的1种、寄生性种子植物引起的有5余种,真菌病害占大多数而且为害也大。  相似文献   
2.
手术治疗枣疯病树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索枣疯病树的治疗方法,1980—1985年对万余株病树进行手术治疗试验,平均治愈50%左右,轻病树的治愈率可达60—70%。通过对 MLO 在病树体内时空变化规律的初步研究认为,手术治疗有效的原因可能有:1.发芽前主干环锯,可阻断根部越冬的 MLO 向地上部运行;2.彻底锯除病枝、切断侧根、去除病芽等可能去除病原;3.手术后导致树体新陈代谢的改变,有可能促使MLO 的死亡。手术治疗的效果比较稳定,而且其方法简便宜行,适于在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3.
枣干腰缩果病症状类型及侵染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验明确枣干腰缩果病在田间呈现3种症状类型,即干腰型、干肩型和干蒂型。对上述3种症状的病果分离结果表明其病原种类没有明显差别,都以真菌为主,其中细交链孢菌比例最大。从开花期至采收前,每隔10d采样分离表明,病菌从花期至收果前均可造成侵染。  相似文献   
4.
利用弱病毒防治植物病毒病害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
不同寄主植物青枯菌菌株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根据番茄、茄、马铃薯、花生、甘薯、姜、桑、油橄榄、木麻黄九种植物上22个青枯菌的菌株,进行形态、染色、生理生化反应、致病性等方面的比较研究的结果,证明它们都是属于青枯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因此,以前报道的甘薯瘟的病原细菌Pseudomonas batatas Tseng and Fan,应改为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ncith,不同寄主青枯菌菌株,它们的有些生理生化反应有明显的差异,但更为明显的是它们的致病性不同。测定的7种寄主上的青枯菌菌株,根据它们对茄的致病力很强,番茄、茄、姜、花生、甘薯、油橄榄和木麻黄菌株可归入小种1;马铃薯菌株对马铃薯的致病力很强,而对茄、番茄和辣椒的致病力中等,归入小种3。属于小种1的7种植物的菌株,致病性也有所不同,它们可作为不同的菌系。桑菌株的致病性较为特殊,很难归入已报道的小种。根据对6种糖和醇的利用以及脱氮作用的能力,番茄、茄、花生、油橄榄菌株属生物型Ⅱ;姜、木麻黄、甘薯菌株属生物型Ⅳ;马铃薯菌株属生物型Ⅱ,桑菌株属生物型Ⅰ。但桑菌株人工接种不侵染茄和马铃薯。烟叶过敏反应的测定表现黄斑而从未表现过敏反应,它的归属尚待进一步研究。青枯假单胞菌划分为小种和生物型,目前意见还不一致,加上我们测定的菌株有限,有关这方面的工作,也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枣缩果病病原子实体的诱导和鉴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1992~1996年作者对枣缩果病病原研究认为该病由Coniothyriumsp.(.sp)、Alternariaalter-nataf.sp.tenuis和一种半知菌亚门有隔有色丝状菌等多病原引起。经室内外对上述病原菌的子实体诱导,以及越冬后自然病果上子实体的发现,病原菌C.sp.经再鉴定为C.olivaceumBon,另一病原菌半知菌亚门有隔有色丝状菌订名为群生小穴壳菌DothiorelagregariaSacc。至此明确引起枣缩果病的病原为C.olivaceum、Alternariaalternataf.sp.tenuis、Dothiorelagregaria和一种细菌(待鉴定)  相似文献   
7.
细菌素及其在植病生防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素是由细菌产生的对种间的其它菌系或近缘细菌有杀伤作用的非增殖性的蛋白质性质,有些细菌素对种外也有抑制作用,农杆菌素84对桃树等许多植物的根癌病显示有近100%的实际防病效果,并在许多国家实用化,除此之外,虽然有许多植物病原菌中发现都可以产生细菌素,但实际应用的还很少,目前,产细菌素无素菌株和致病菌株相互作用的遗传关系许多方面还存有许多不明之处,有待今后的研究明确。  相似文献   
8.
枣锈病越冬夏孢子萌发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锈菌[Phakopsoraziziphi-zulgaris(P.Henn)Diet]是专性寄生菌,可以侵染大枣、金丝小枣及野生酸枣;枣锈病是重要的流行性病害,越冬病落叶上的夏孢子堆是重要的初侵染来源。本试验测定了越冬夏孢子的萌发生理,明确在3~30℃之间越冬夏孢子均可萌发,最适24℃;光暗交替72h可激活越冬夏孢子萌发,暗的影响较大;pH3~7间萌发率较高,最适pH=6;2%的葡萄糖及2%蔗糖明显的促进越冬夏孢子萌发;大枣、金丝小枣、酸枣的新鲜枣叶汁液均可促进越冬夏孢子萌发,其萌发顺序是酸枣>大枣>金丝小枣,这同自然情况下感病性一致。  相似文献   
9.
枣缩果病初侵染来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994~1995年于河北、河南两省地采集枣树皮、枣枝、枣头、枣叶、枣吊经分离、培养、鉴定,结果表明引起枣缩果病的4种病原物[1]在树体的各个部位皆可以越冬;分离菌中仍以盾壳霉菌(Coniothyriumsp.)和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tenuistenuis)为主,不同病原在树体上的分布也不同,枣吊、枣叶上以A.tenuis为主,其它部位以C.sp.为主。1995年7月用越冬3种真菌分离菌在唐县羊角村作大田接种,接种枣果表现典型的枣缩果病症状,采接种后5d的病果再分离,分离菌与原接种菌一致,证明枣树皮、枣枝、枣头等是枣缩果病菌的越冬场所。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