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植物保护   10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项试验反应了解放以来我国小麦品种抗条锈性变异的过程。变异情况有:<1>抗条锈性丧失较快:一般3~5年即丧失了抗性,如碧蚂1号、阿勃、丰产3号等;<2>抗条锈性丧失较慢:保持抗性10年以上,如繁6、阿夫等;<3>抗条锈性“失而复得”又“得而复失”:如南大2419;<4>抗条锈性不稳定:如平原50。变异特点为:易变区及其毗邻地区较早发生变异并自西向东发展,华北麦区要比西北、西南晚3年左右。小种的改变是历次抗条锈性变异的主要原因。小麦品种的大规模更替对条锈菌生理小种类型组成有巨大影响。大区间品种布局不同能导致小种分布的区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小麦根腐病(Bipolaris Sorokiniana (Sacc.et Sorokin) Shoem.)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麦区发生较重。生产上缺乏抗源,常规方法也尚未选育出较好的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3.
陈善铭 《植物保护》1964,2(5):225-226
烟草霜霉病引入欧洲以后,很快地大传播大流行,这是近年来植物病害流行学上的一件重大事例,也是植物检疫史上一件重大事例,从其中我们可以吸取不少经验教训,以健全我们的植物检疫工作。 一 欧洲烟草霜霉病的大爆发及其传入的途径。烟草霜霉病在欧洲大爆发,开始于1960年,首先在5月发现于德国巴登,7月发展至法国阿尔萨斯,毁灭了当地的烟作;此后即向四面蔓延,至10月已传至法国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的罗马、南斯拉夫、波兰、捷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及苏联部分地区。整个欧洲所受的损失据估计为28,500公吨干烟叶,其中法国的损失即达10,000公吨。1960年  相似文献   
4.
植物保护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报导和宣传这方面的知识与成就,对促进这门科学的进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植物保护》杂志又是本学科唯一的全国性中级科技刊物,在刊登和报导有关生产和科学研究的新动向、发现、交流各个领域的经验、普及科学知识等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阵地。回顾工作中的成就和错误、展望2000年的科学发展的远景,我们自身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是如何办好刊物从而适应目前和将来生产与学术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群众调节播种期防治粟线虫病有明显效果。在北京三年试验,4月上旬播的病轻,播种愈迟愈重,而6月上旬以后播的又转轻。迟播发病重主要是在孕穗、扬花期适逢雨季,对线虫的传播、上侵植株穗部和增殖有利,而过迟和过早播的可以躲过雨季。在定县调查143个发病地块中,10个品种的平均发病率为63.6—4.2%,品种间有显著差异。测定54个华北主要品种的抗病性,其中没有免疫的,但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显著。品种间生物学特性和形态特征上的不同是抗病性表现差异的重要原因,晚熟品种,穗码紧、刺毛长的品种发病重。总结群众防治经验,证明换用无病种子效果良好。研究几种种子处理方法防治的效果,发现白砒拌种,温水、几种有机磷制剂、和福尔马林浸种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其中55℃浸种10分钟效果接近95%,57℃10分钟为97.7%。0.1—0.3%白砒拌种效果约为95%。以0.2%和0.3%白砒拌种、55℃和57℃浸种10分钟,在不接种情况下进行产量比较,处理两无差异。1957—1958年将选用无病种子、0.2%白砒拌种和55°—57℃温水浸种10分钟三种方法,在河北省定县、安国县和北京市门头沟区进行示范推广,都获得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对133个小麦品种间杂交组合的观察结果指出,凡有免疫品种为亲本的组合,其 F_1抗病性表现显性的机率都很高,而其机率的高低又与另一亲本抗病性的强弱呈正相关。对24对正反交组合的 F_1代,8对的 F_2代和2对的 F_3代作比较观察的结果表明用免疫品种作父本与母本,对后代抗病性的表现和分离并无不同影响。根据田间调查结果,看出杂种后代中底部叶片轻微发病的植株其抗病性稳定程度和遗传力低于“全株免疫株”;用底部叶片发病,中上部叶片表现免疫的品种作抗病亲本,F_1代的中下部叶片发病比较普遍;而用全株免疫的品种作抗病亲本,F_1代一般没有发病现象。试验结果证明 F_1代和 F_2代中的“少茎病株”(同一植株中多数分蘖免疫,个别或少数分蘖感病),其后代(F_2和 F_3)分离出的免疫株率与全株免疫株差别不明显。感病分蘖与同株免疫分蘖的后代在抗病性的分离上也无显著差别。石特14×胜利组合 F_2免疫株的后代(F_3)中有15.8%的株系全部植株免疫;“0;”型和“1”型 F_3植株分离出的免疫株率各达到80.3%和55.5%,但汉有出现免疫的株系。  相似文献   
7.
小麦全蚀病的发生现状及防治措施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麦全蚀病是土传病害,分布很广,在许多地区成为毁灭性病害.尚未发现抗病品种,也缺少有效的防治方法,70年代此病曾在山东胶东地区发生,损失严重。近年来,宁夏、山东、甘肃、内蒙、河北等省(区)许多地区又反映小麦根部病害逐年加重,但由于缺乏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病原种类不清,对小麦全蚀病的为害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1987—1990年,作者对宁夏和山东等地小麦根腐,特别是小麦全蚀病的发生现状及防治方法作了进一步的研究,现将主要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8.
国内首次发现,碱茅和甜茅可作为条锈菌的寄主。小麦条锈流行小种条中25和22号在北京近郊自然条件下分别侵染碱茅(Puccinellia distans)和纤毛鹅观草(Roegneria ciliaris)。湖北神农架一种甜茅(Glyceria sp.)上的条锈分离菌在小麦条锈鉴别寄主上的毒力范围比条中25号更广:对水源11有毒力,在洛夫林13和牛朱特上能产生具有正常萌发与再侵染功能的夏孢子。推测野生禾草在锈菌新致病类型的发生和维持方面可能有其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善铭 《植物保护》1983,9(2):10-11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上最严重的病害。1950年大流行,减产120亿斤之巨,以后几年继续流行,以1964年为例,损失达60余亿斤。我国的小麦育种家和植病工作者,结合广大群众,不断地与条锈病作斗争,终于在六十年代后期控制了广大冬麦区(包括黄、淮、海,渭河流域及长江下游)条锈病的流行为害。在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生态条件各异,麦区面积极大,栽  相似文献   
10.
粟线虫病是我国主要粟产区局部地区粟作上的毁灭性病害,它在我国发生已久。粟线虫病症状主要表现在穗部,开花前后才显现,花初呈暗绿,渐转黄褐,后变暗褐色。感病重者抽穗后即可表现症状,穗形瘦小,直立不垂,感病极轻者症状不明显。根据形态观察,肯定其病原系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