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研究从康氏木霉T30的cDNA中克隆了PLA2基因,然后用PLA2敲除突变株为材料在玉米接弯孢霉叶斑病菌的条件下研究此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敲除突变株P82(ΔPLA2)所分泌的胞外几丁质酶和β-1,3-半乳糖苷酶的酶活要比野生型低。玉米接种弯孢霉叶斑病菌条件下,突变株的生防实验表明其具有较好的诱抗作用。此基因大肠杆菌表达产物在离体玉米叶片上同对照相比产生更大的叶斑。PLA2基因在木霉对抗弯孢霉叶斑病菌同玉米互作可能是一种负调控方式,要对此基因与玉米的非亲和互作还需对此基因互补进行功能验证。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不同酶系组成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建立该病菌原生质体遗传转化系统,采用酶系混合物裂解菌丝体制备原生质体,采用PEG介导方法进行原生质遗传转化,通过PCR和Southern blotting技术对转化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溶壁酶+1%蜗牛酶+1%纤维素酶混合酶系为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酶系,可以产生原生质体6.78×106 cfu/mL。用PEG介导方法转化共获得16个稳定的转化子,从中随机挑取5个转化子发现质粒pV2已被成功整合到基因组中。本研究获得了制备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原生质体的最佳酶系,建立了PEG介导的原生质体遗传转化体系,为开展该菌致病相关基因克隆和基因功能研究提供了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3.
 BD SMART technique and LD-PCR were applied to synthesize double strand cDNA(ds cDNA).The ds cDNA and pGADT7-Rec were transfered into competent yeast cell to construct yeast two-hybrid cDNA library of Curvularia lunata by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ibrary capacitance was 2. 46 × 105 and transformation rate was 2. 13 × 105 / μg pGADT7-Rec. The plaque titer of the library was 2. 5 × 108 pfu / mL and the recombination frequency was 88. 24% . The length of inserted cDNA fragment was ranged from 0. 4 kb to 3 kb in average.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o use BD SMART technique to construct yeast two-hybrid cDNA library of C. lunata by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相似文献   
4.
该文主要介绍一种适用于飞机附件机匣试验器的定排量液压泵效率标定系统,重点阐述该系统的结构组成、控制原理以及实现方法。该系统能够根据设定的参数自动完成液压泵效率标定,并拟合出效率曲线。通过实践证明,该系统不仅可以随时标定定排量液压泵的效率,还可以随时根据不同温度对定排量液压泵的效率进行修正,同时满足不同试验器对液压泵效率标定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菌剂对作物生长具有重要作用,在农业生产上施用微生物菌剂可以有效改良土壤和抑制病害的发生。为了探究微生物菌剂对人参黑斑病发病率及防治效果的影响,采用田间施肥实验,测定菌剂对人参黑斑病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菌剂能有效降低人参黑斑病发病率,对人参黑斑病的防治具有良好效果。具体表现为不同施用方案显著影响人参黑斑病发病率,且以T6(基施地养力微生物菌剂3.6kg/10m2,5、7、8月各喷施一次高保康3号微生物菌剂2.3L/10m~2)的发病率最低,防治效果最好。防治效果依次为T6(83.03±0.70)T4(77.61±1.12)T1(77.28±0.25)T2(74.24±0.69)T5(73.79±0.20)T3(71.01±1.04),T6与其他处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Cochliobolus lunatus)次生代谢产生的黑色素和毒素是重要的致病因子。为明确DHN黑色素合成基因Brn1与毒素合成相关基因Clt-1之间的表达关系,以弯孢菌产黑色素及产毒素缺陷突变株为材料,采用Semi-Quantitative RT-PCR分析发现Brn1和Clt-1在黑色素合成基因Brn1沉默突变株T5和产毒素缺陷型突变株T806中的表达均同步受到抑制,初步证明Brn1与Clt-1在弯孢菌中的表达调控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明,Clt-1基因敲除突变株△Clt-1和△Clt-2黑色素的吸光值大于T5,低于野生菌株CX-3,与发酵液颜色变化一致。红外光谱分析表明,CX-3、△Clt-1、△Clt-2和T5 4种菌株分泌的胞外黑色素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其中,T5在2854cm-1处几乎没有吸收峰,即缺失了C-H基团;在1745.01cm-1、1550.84cm-1、1379.68cm-1处都没有特征吸收峰,即没有C=C的伸缩振动峰。T5缺失了DOPA黑色素特性,说明Brn1基因可能与上述2个基团的合成存在某些联系。该研究对Brn1与Clt-1协同表达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索,为在系统生物学水平上揭示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微生物菌剂对重茬参地的影响,本实验通过在重茬参地上施用续力保微生物菌剂和地养力微生物菌液来研究其土壤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微生物菌剂能够显著促进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的增殖,抑制真菌数量的上升,并且能够显著降低参地土壤的EC值,使参地土壤性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成蟹规格与其形态特征及组织系数的关系,本研究综合运用形态特征量化分析及多元统计分析比较了不同规格河蟹(雄体:100~400g;雌体:50~300g)的形态特征差异,同时比较了不同规格河蟹的性腺指数(GSI)、肝胰腺指数(HSI)、出肉率(MY)及总可食率(TEY)等组织系数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河蟹体质量、壳长及壳宽等形态参数与其性腺发育状态之间的回归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规格雄蟹有13个形态特征差异显著,而雌蟹仅有11个形态特征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大规格河蟹与头胸甲侧面相关形态特征的数值显著较高,而与头胸甲宽度和步足长度相关形态特征的数值显著较低(P < 0.05);(2)形态特征主成分散点图显示,不同规格河蟹虽有部分个体相互重叠,但大体可以形成较为集中的区域;(3)就组织系数而言,大规格河蟹(雄体≥300g、雌体≥150g)GSI显著较低,但HSI、MY及TEY等指标显著较高(P < 0.05)。综合分析表明,不同规格河蟹的形态特征及组织系数均存在明显差异,并且河蟹规格及头胸甲尺寸与GSI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为商品蟹的选购及亲本蟹的挑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于2021年2—11月开展了不同放养密度对纯雄河蟹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设置2个不同密度组,分别为密度Ⅰ组(2只/m2)、密度Ⅱ组(3只/m2)。结果表明,河蟹平均体质量、质量增加率及特定生长率与蟹种放养密度呈负相关关系,其中9月份时密度Ⅰ组个体的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密度Ⅱ组个体(P<0.05);河蟹性腺发育速度同样与蟹种放养密度呈负相关关系,性腺发育期间密度Ⅰ组个体的生殖蜕壳率及性腺指数均高于密度Ⅱ组个体,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试验结束后,密度Ⅰ组个体平均体质量及最终成活率均高于密度Ⅱ组,与之相反,密度Ⅰ组最终产量及饵料系数均低于密度Ⅱ组,但两密度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指出,高密度养殖可以提高河蟹养殖产量,但会影响河蟹平均规格及成活率,因此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选择蟹种放养密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