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篇
农学   4篇
  8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41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甜菜黑腐病是我省河西走廊甜菜生长期发生的1种新病害,发病植株急剧萎蔫死亡,根部由根尾向上变黑腐烂。据调查,一般发病率2%~5%,个别严重地块高达21%,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因此识别和防治该病已成为当地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1病害田间识别田间5月份可发现病株,发病盛期在6~7月。地上部症状有两种类型:①植株矮化,仅为健株高的1/2~2/3。病叶直立,灰绿色,随着病害的发展,由基部叶片叶缘开始变黄,并成V字形向叶基扩展,然后全叶变黄枯死,并由下向上部叶片蔓延,严重时全株枯死。②植株外观无显著变化,日…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短密木霉Trichoderma brevicompactum对植物病害的生防作用及其生物学特性,利用稀释平板分离法从甘肃省景泰县马铃薯连作田植株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1株木霉菌株GAS1-1,经形态观察、rDNA-ITS和EF-1α序列分析明确其分类地位;用生物学方法研究该菌的营养生长和产孢条件;采用对峙培养法测定该菌株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基于形态学特征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菌株GAS1-1被鉴定为短密木霉Trichoderma brevicompactum,为甘肃省木霉新记录种。该菌株对玉米镰孢茎腐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玉米穗腐病菌F. verticillioides、棉花枯萎病菌F. oxysporum、玉米腐霉茎腐病菌Pythium inflatum和灰葡萄孢霉Botrytis cinerea均具有较好的拮抗效果,尤其对玉米腐霉茎腐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好,抑菌率达100.00%。该菌株营养生长和产孢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酵母膏;其在15~35℃均可生长,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佳产孢温度为25℃;在pH 5~12的培养基上菌丝均可生长,菌丝最适生长和产孢的pH均为5;24 h黑暗条件下菌丝营养生长最快,12 h光暗交替条件有利于产孢;孢子致死温度为69℃,10 min。表明短密木霉菌株GAS1-1具有较好的生防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紫花苜蓿白粉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通过对甘肃定西县一年生紫花苜蓿白粉病蜡叶标本上的白粉菌的显微观察和计测,该菌闭囊壳直径85.5~128.3 m,平均直径95.7 m。每个子囊壳附属丝平均数量为27条,多数为20~30条。每个子囊壳含子囊6~8个,多数为6个,子囊大小为85.5m32.1 m。子囊内有子囊孢子2~4个,绝大多数为2个。167个子囊孢子计测结果,大小为32.1~21.4 m。附属丝褐色,多数基生,少数侧生,菌丝状,长度为子囊壳直径的0.6~1.6倍。经鉴定苜蓿上的白粉菌为蓼白粉菌(Erysiphe polygoni DC.)  相似文献   
4.
气孔与苜蓿品种对白粉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从来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9个紫花苜蓿品种对白粉病的田间抗性评价,室内苗期接种统计和气孔的观察,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达极显著水平,而品种间气孔密度(气孔数/mm2)和气孔口长度(μm)差异不显著,经相关分析,二者与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无关。  相似文献   
5.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田间杂草防除技术规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甘肃省旱作农业区重点推广的一项关键抗旱新技术,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三大技术为一体,从根本上解决了自然降水的有效利用问题,实现了旱作农业技术的重大突破。该技术使地面始终处于全封闭状态,自然降水高度富集叠加,垄沟内土壤湿度大幅度提高,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也极易引起杂草大量发生。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辣椒病毒病的发生与症状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肃省辣椒病毒病症状可归纳为5种类型,即轻花叶型(Lm),重花叶型(Sm),丛簇矮化型(Stu),脉坏死型(Vn)和顶枯型(Tn),其中以轻花叶型,重花叶型和丛簇矮化型症状发生较普遍,顶枯型出现较少,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栽培条件下,病害发生轻,发生晚,前茬种植茄果类和瓜类作物的田块发病严重,桃蚜猖獗发生年份发病严重。  相似文献   
7.
辣椒黑斑病菌的室内防效测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培养皿滤纸抑菌圈法测定两种杀虫剂对辣椒黑斑病(病原Alternaria alternata)抑菌能力的大小。试验采用75 %百菌清wp和72 % 菌无净wp,它们的毒力回归方程式分别是:()()8899.06482.58347.12,8958.08685.52966.13=+-==+-=rxyrxyjc,x和y呈正相关,其相对毒力分别是:49.14=cy,304.9=jy。由此可见这两种杀虫剂的抑菌能力为百菌清>菌无净。  相似文献   
8.
定西地区小麦根部镰刀菌及其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甘肃定西李家堡乡,采集200株具有根腐症状的的小麦植株,经分离得到镰刀菌42株.根据Booth C.系统鉴定,确定它们分别属于镰刀菌的6个种,以春小麦品种定西35号为材料对其致病性进行了测定,结果发现尖孢镰刀菌(F.oxysporium)和茄病镰刀菌(F.solani)对小麦幼苗有强致病作用,它们的分离频率分别为31.00%和21.43%;黄色镰刀菌(F.culmorum)、串珠镰刀菌(F.moniliforme)和木贼镰刀菌(F.equiseti)的致病性属于中等强度,分离频率分别为9.52%1、4.29%和16.67%;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致病性弱,其分离频率约为7.14%.  相似文献   
9.
为阐明甘肃省玉米茎腐病优势致病菌禾谷镰孢复合种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2015年和2017年从甘肃省4个生态区采集茎腐病样本,经组织分离及鉴定,选取代表性禾谷镰孢复合种菌株114株,采用SSR和VNTR引物结合POPGENE version1.32及NTSYSpc 2.11,进行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聚类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0.
青稞根腐病在藏区发生日趋频繁、严重,不仅导致青稞大量减产,且对其品质影响颇大。为筛出安全高效的藏区青稞根腐病防治药剂,以藏青2000为指示品种,选取11种常用根腐病防治药剂对其种子拌种或浸种处理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田间调查各处理物候期、成株根腐病发病率、防效、农艺性状和折合产量,并基于青稞根腐病发病率、千粒重与折合产量进行Topsis综合评价。结果发现,采用31.9%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拌种处理(4.8 mL加水200 mL拌种1.6 kg,堆闷24 h)后播种,综合评价最优(Topsis统计量最大,为0.872 726),且植株综合农艺性状优良,根腐病发病率仅4.23%,防效达39.10%,青稞折合产量为2 165 kg/hm2,可考虑在藏区青稞生产中田间防治青稞根腐病时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