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学   5篇
  13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5篇
植物保护   3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转cry1Ac+CpTI双基因抗虫水稻不同生育期对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和大螟Sesamia inferens的室内致死特性及田间螟虫的构成进行了研究。室内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转基因水稻对二化螟、大螟都表现明显的致死效应,但水稻生长后期的致死效果降低。转基因水稻对大螟的致死效应显著弱于对二化螟的,其中,二化螟除在齐穗期和成熟期有少量幼虫(0.5%~6.4%)存活到第4天外,其余均在第4天死亡;大螟在两种转基因水稻上的存活率高于二化螟,且少量个体(<1.6%)还能化蛹、羽化,但化蛹率和羽化率均明显低于在非转基因对照上的。早、晚两季水稻的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上两种螟虫虫口数量均显著低于相应的非转基因对照品种,转基因水稻上二化螟虫口减退率>99%;大螟虫口减退率相对较低,早、晚稻上有所不同,其中早稻 >93%,晚稻仅44%~64%。转基因水稻上残存螟虫中,大螟所占比例明显上升,推测转基因水稻对两种螟虫致死效应差异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检测和评价转基因植物非预期效应是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介绍了转基因植物非预期效应的定义、成因及其检测评价技术的发展,指出了转基因植物非预期效应检测评价技术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基因芯片分析技术在检测和评价转基因植物非预期效应中的应用前景,特别介绍了转基因植物在不同发育阶段和生长条件下差异表达基因的分布模型,并提出了利用基因芯片分析技术,从差异基因到代谢途径,再到非预期效应的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模式。这一评价模式可为今后创建高效、全面、客观、公正的转基因植物非预期效应检测和评价技术提供可能的实验模型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因修饰食品的几个安全性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基因修饰植物食品的安全性越来越引起公众的关注,而且伴随基因修饰植物商业化和进展,有关基因修饰植物的潜在风险和影响人类健康的争论日趋尖锐。对基因修饰植物向肠道微生物和哺乳动物细胞发生基因转移潜在性,用于基因修饰植物筛选的抗生素抗性标记基因的安全性,基因修饰食物的过敏性评价,转基因植物营养价值变化等经常提及的几个基因修饰食品专门安全性问题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4.
转基因作物及产品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世界各国纷纷加大了对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管理力度。转基因检测是转基因安全管理的技术保障,本文就国内外转基因作物及产品的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目前使用较广泛的PCR、ELISA等转基因检测技术的原理和特点。提出了今后转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小麦根腐病(Bipolaris Sorokiniana (Sacc.et Sorokin) Shoem.)在我国东北、西北华北麦区发生较重。生产上缺乏抗源,常规方法也尚未选育出较好的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6.
对荧光假单胞菌工程菌剂“荧光93”菌体和代谢物的作用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菌剂能保护小麦根系免遭全蚀病危害,对植株生长有促进作用。菌体的抑菌能力强于代谢物,浸种处理防效分别为44.8%和27.8%;代谢物具有更强的刺激植株生长作用,在无病条件下,代谢物灌根处理鲜重增加34.5%,菌体处理鲜重增加7.5%。培养基成份对代谢物的作用有一定影响:以马铃薯葡萄糖培养产生的代谢物,抑菌效果好;营养肉汁酵母粉培养产生的代谢物,促生作用好。据此推断,荧光93菌剂代谢产物中含有抑制全蚀病菌和刺激植株生长的物质。  相似文献   
7.
将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内毒素杀虫蛋白基因(简称Bt基因)导入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创建新型微生物农药,在国外已有产品试销。在国内,也已引起广泛重视。本实验室曾运用转座子接合转移技术,将Bt基因导入对小麦全蚀病防治效果显著、并有促进植物生长作用的荧光假单胞菌P303菌株中,构建了兼有杀虫防病作用的工程菌。此后,又运用电激转化技术将带有Bt基因的重组质粒转入P303菌株中,获得了具有杀虫活性的PT410、PT415等工程菌株。  相似文献   
8.
随着转基因植物的大规模商业化种植,其对蜂类等有益昆虫的影响成为研究转基因生物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一方面蜜蜂等蜂类取食植物花粉,有可能直接接触到杀虫蛋白,产生毒性效应;另一方面转基因植物的性状、营养成分等可能发生变化,对蜜蜂的行为可能产生潜在影响。本文综述了目前转基因植物对蜂类昆虫安全性研究进展,并提出克服转基因植物对非靶标生物可能的负面效应的治理对策,以期对转基因植物生物安全性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苏长青  谢家建  孙爻  彭于发 《作物学报》2011,37(9):1533-1539
在转基因检测领域,标准质粒以容易获得、纯度高、成本低和稳定性好的优点逐渐被广泛应用,适合同时检测多个靶标基因的需求。本研究针对我国抗虫棉(Gossypium hirsutum L.)的主要外源基因类型,构建含有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pTI)、苏云金杆菌晶体杀虫蛋白基因(cry1A)和棉花内标准基因硬脂酰-酰基载体蛋白脱饱和酶基因(Sad1)的多靶标质粒pMD-CCS作为标准质粒,建立了CpTI和cry1A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了我国9个抗虫棉品种中的CpTI和cry1A基因剂量,显示科棉3号等3个抗虫棉品种中CpTI基因的平均剂量为0.020~0.018拷贝/基因组,cry1A基因的平均剂量为1.377~2.136拷贝/基因组;鄂杂棉1号F1等6个抗虫棉品种中cry1A基因的平均剂量为0.887~2.564拷贝/基因组,定量结果的标准差(SD)范围在0.001~0.149之间。结果说明,pMD-CCS适合作为标准物质用于抗虫棉中CpTI和cry1A基因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10.
转基因抗虫棉中cry1Aa基因表达盒的序列测定和检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转基因抗虫棉南农6号F1中克隆了一种新的Bt基因表达盒-cry1Aa基因表达盒,与已经测定的我国转基因棉花中的cry1Ac基因和cry1Ab/Ac基因的表达盒序列比较发现,它们在Bt基因与7S UTR的连接区域存在较大差异.根据这个差异区域的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cry1Aa-F/cry1Aa-R,建立了cry1A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