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6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13篇
  14篇
综合类   103篇
农作物   32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52篇
园艺   50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都知道阿斯匹林是医学上的常用药物,但很少有人知道它在农业中还有许多增产增收的妙用.  相似文献   
2.
 以“坝选3号”胡麻为材料,研究了不施磷、低磷、中磷和高磷4 个不同施磷(P)水平(0,35,70 和105kg/hm)对胡麻植株中磷素累积、转运、分配和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磷、中磷和高磷水平时,胡麻各器官不同生育阶段磷素养分吸收和累积量的基本趋势一致,但其变化量与施磷量有极大关系。胡麻地上茎、叶、非籽粒和籽粒中,磷素的日增量增幅因器官而异;胡麻只有叶片中有磷素转移,中磷处理比低磷和高磷处理磷转移量增加54.93%~73.83%和8.19%~10.00%(P<0.05),籽粒中20.46%~35.93% 的磷素是靠叶片转运而来。胡麻植株磷素累积主要在生殖生长阶段,占整个生育期总累积量的79.02%~92.17%。施磷(P)量为70kg/hm时磷肥表观利用率和农学效率最高,分别为20.22%~20.53%和7.30~7.44kg/kg。胡麻产量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增幅最高达28.96%~31.46%。结合产量与磷肥表观利用率和农学效率,本实验区同等肥力土壤条件下,以施磷(P)量为70kg/hm(中磷)为宜。  相似文献   
3.
以云南、贵州、广西和海南四个产区的‘Fuerte’(富尔特)油梨为研究材料,对油梨果实品质性状的差异性做了研究,从而综合比较四个产区油梨品质的差异。分别测定了果实外观性状、理化和活性成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区“Fuerte”油梨品质性状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贵州的油梨单果质量最高,贵州和广西的油梨含水量相对较高,云南和广西的油梨维生素C含量、含油量及总酚含量相对较高,贵州和海南的油梨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对较高,广西的油梨总黄酮含量最高,云南的油梨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最高。通过主成分分析的评价函数得出四个产区油梨品质的排名顺序为Guangxi-F>Guizhou-F>Hainan-F>Yunnan-F,综合评价出广西南宁的‘Fuerte’油梨品质表现优异,排名最高。  相似文献   
4.
由Lasiodiplodia theobromae引起的油梨枝干溃疡病是目前油梨产区的严重病害。活性氧在植物和病原菌互作中扮演关键角色,但是活性氧产生和消除系统的变化规律尚不完全清晰。为探讨发病过程中活性氧代谢的变化趋势,以油梨品种‘Hass’枝条为试验材料,测定了接种病原菌L. theobromae后油梨枝条中活性氧代谢相关物质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接种病原菌后,枝条的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和丙二醛含量迅速增加,且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抗氧化酶SOD和CAT酶活性和抗氧化剂AsA和GSH在侵染早期含量较高,在后期呈下降趋势。这些结果表明病原菌L. theobromae的侵染引起了活性氧的爆发并激活植物抗氧化系统;随着病情的发展,寄主的抗氧化能力不断削弱,导致活性氧积累以及丙二醛产生,加速病害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细菌性黑斑病严重影响芒果产量和商品质量, 是芒果生产上的重要生物灾害之一。该病由野油菜黄单胞菌芒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ngiferaeindicae)引起,几乎遍布热带亚热带芒果产区,常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文主要综述了芒果细菌性黑斑病的症状、分布与危害、发生规律、防治方法、病原及其遗传多样性和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该病的进一步研究及有效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生防酵母菌(Pichia guilliermondii)与不同浓度的NaHCO3 、CaCl2 、MgCl2配合使用,通过离体叶片和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生防酵母菌、金属离子及其二者协同对芒果炭疽病的防效,同时采用室内平板评价了金属离子对炭疽菌的抑菌作用及生防酵母菌对金属离子的适应性。结果表明:离体叶片上,0.5%CaCl2、1.0%MgCl2、2%NaHCO3离子溶液防效均为各自浓度防效最高,分别为65.41%、65.79%、82.37%,生防酵母菌浓度为108 CFU/mL时防效最高为57.13%。田间小区试验发现,0.5%、1.0%的CaCl2酵母菌混合液,1.0%、2.0%、5.0%的NaHCO3酵母菌混合液、0.5%的MgCl2酵母菌混合液防效较好,均高于80%。室内平板试验表明,NaHCO3对芒果炭疽菌的抑菌效果较好,浓度为5%抑菌率达到100%,CaCl2、MgCl2在低浓度时对芒果炭疽菌表现出促进作用,高浓度时表现出抑制作用。CaCl2溶液对酵母菌生长具有一定的促生作用,NaHCO3、MgCl2溶液除0.5%外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对芒果胶孢炭疽病菌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复配增效配方,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对其室内抑菌效果及不同复配比例间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对胶孢炭疽菌的抑菌效果较好,EC50值分别为0.0559 mg/L、0.0558 mg/L。采用Wadley法,将二者进行复配,获得6个增效配比,其中以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配比为2:8的增效系数最大(6.564)、EC50值最小(0.0085 mg/L),除此之外,在1:9、4:6、5:5、8:2、9:1这几种质量比下均表现出较明显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5.524、3.158、1.914、2.204、2.304,对药剂的复配增效使用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虾头蟹壳废弃物为有机土壤改良剂、以凹凸棒为无机土壤改良剂,采用小麦-玉米轮作方式,在河北砂质潮土进行4年(2015—2019年)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4个处理:无改良剂(CK)、无机改良剂(SA)、有机改良剂(SC)、无机改良剂+有机改良剂(SCA)。采集2019年玉米收获后的耕层土壤,测定土壤化学性质、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胞外酶活性等,并用因子分析法和内梅罗指数法计算土壤综合肥力指数(IFI)。结果表明,(1)改良剂能够显著提升土壤固氮基因(nifH)、氨氧化细菌基因(AOB-amoA)、反硝化基因(nirS和nosZ)的绝对丰度(P<0.05),且呈现SCA>SC>SA。有机碳是影响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的关键因子。(2)施入有机改良剂后,参与碳转化的β-葡萄糖苷酶和β-纤维二糖苷酶、氮转化的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磷转化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增加(P<0.05)。有机改良剂的添加缓解了磷对微生物的限制,有效磷成为影响胞外酶活性的关键因子。(3)在涵盖氮循环功能基因和胞外酶活性条件下,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得到的IFI与产量的相关性更高...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杧果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硬件平台、基础理论创新与技术研发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有力支撑了我国杧果产业的创建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在概述世界和我国杧果地位、分布、规模的基础上,从科学研究发展历程、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土壤与肥水管理、耕作模式与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控、采后贮运保鲜、产业经济等方面全面梳理了我国杧果研究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雷帕霉素为大环内脂类抗生素药剂,对多种人类疾病有效,近年发现其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也有较好的抑制活性,有望开发为微生物源农药用于植物病害的防治,而目前关于雷帕霉素的水解行为及其对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还未见报道。为评价雷帕霉素的水解行为及其对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测定了雷帕霉素在不同pH值、温度、初始浓度及光源中的水解特性,同时测定了其对家蚕、意大利工蜂、斑马鱼及赤子爱胜蚯蚓4种非靶标生物的急性毒性。水解试验结果表明:碱性环境、紫外光照及高温有利于雷帕霉素的水解。当其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时,半衰期分别为66.63、38.93及77.00 h;初始质量浓度为50 mg/L时,半衰期分别为144.38、105.00及165.00 h。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雷帕霉素对家蚕和斑马鱼的96 h-LC50值分别为 386.46和3.50 mg/L (有效成分,下同);对意大利工蜂的急性经口毒性48 h-LD50值为8.95 μg/bee,急性接触毒性48 h-LD50值为16.79 μg/bee;对赤子爱胜蚯蚓的14 d-LC50值为223. 81 mg/kg。按照 “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准则” (GB/T 31270—2014) 的毒性等级划分标准,雷帕霉素对家蚕、斑马鱼、赤子爱胜蚯蚓的急性毒性分别为 “低毒”、“中毒” 和 “低毒”,对意大利工蜂的急性经口毒性为 “中毒”,急性接触毒性为 “低毒”。研究表明,雷帕霉素属于易降解性药剂,对家蚕、意大利工蜂、斑马鱼及赤子爱胜蚯蚓4种非靶标生物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