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5篇
林业   18篇
农学   3篇
  1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3篇
园艺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益兴  张燕平  吴疆翀  彭兴民 《园艺学报》2017,44(Z2):2741-2742
 ‘中林2号’是从缅甸引种的辣木中选育出的新品种。腋芽、附芽和潜伏芽排列密集,成枝率高。截干后的植株再生能力强。复叶长33.5 cm,宽21.7 cm。盛产期年均鲜叶产量可达30 000 kg · hm-2。叶粉蛋白质含量可达293 g · kg-1。适于营建叶用良种园。  相似文献   
2.
赤桉从澳大利亚引入其它国家已超过上百年历史,它的栽培已产生了可观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如何加快赤桉的育种进程,实现赤桉的遗传改良是赤桉德育工作的中心,云南省引种赤桉的历史很早,但赤桉的改良和育各工作落后,通过回顾国内外赤桉育种研究的历史,提出了云南省赤桉育种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云南印楝资源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以实生株系的种子为研究对象,运用HPLC技术分析种子印楝素组分含量,采用描述统计、方差分析、系统聚类和重复力估计,定性、定量分析印楝实生株系种子品质的遗传多样性及稳定性。结果表明:云南引种栽培印楝实生株系的种子品质存在广泛变异,种子印楝素A、B、AB含量和印楝素A与印楝素B含量比的变异幅度分别为0.28% 0.85%、0.04% 0.39%、0.37% 1.15%和1.698.25;种子印楝素A、B、AB含量分为3个类型:高含量型(azA ≥ 0.69%、azB ≥ 0.25%、azAB ≥ 0.92%)、低含量型(azA ≤ 0.44%、azB ≤ 0.10%、azAB ≤ 0.51%)和中等含量型(azA=0.68% 0.45%、azB=0.24% 0.11%、azAB=0.91% 0.52%);按此标准将高印楝素AB含量型分为"印楝素AB优异型(azAB ≥ 1.15%)"、"印楝素A优、B劣型"(azA ≥ 0.85%、azB ≤ 0.21%)、"印楝素A劣、B优型"(azA ≤ 0.67%、azB ≥ 0.39%)和"印楝素AB含量高型"(azAB=1.05% 0.92%);反映在重复力上,印楝实生株系种子印楝素A、AB的重复力分别为0.2063、0.3252,都属于"中"重复力性状。"印楝素AB优异型"即具有优异种子品质性状的植株是印楝药用原料林培育的繁殖材料;"印楝素A优、B劣型"和"印楝素A劣、B优型"即种子品质性状优缺点互补的植株是药用印楝品质育种的杂交亲本。  相似文献   
4.
配方施肥对印楝人工林产量和生长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元谋干热河谷印楝人工林经3 a施肥试验表明,配方施肥对印楝林分的生长和结实产量均产生显著影响:(1)施肥当年对林分生长未显明显肥效,施肥效应主要表现在施肥后第1年,到施肥后第2年肥效总体呈下降趋势;各生长性状对施肥配方反应的敏感性排序为:冠幅>株高>地径>胸径;以株高和冠幅生长为评价依据,第14处理(300 g氨肥+300 g磷肥+200 g钾肥)为最优施肥组合方案.(2)不同施肥配方处理间以及不同年份之间,印楝的结实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有机肥与P、K肥的组合配方对印楝结实量产生明显增益,其中第1处理(8 kg有机肥+200 g磷肥+200 g钾肥)为增加印楝结实产量的最佳施肥方案;各年份施肥处理间结实产量的排序为:施肥后第1年>施肥后第2年>施肥当年.此外,施肥前的林分本底值对林木生长产生极显著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施肥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一套适合印楝药用优树无性系测定的分析评价方法,并进行农药型印楝优株评价。[方法]以印楝药用优树和平均木无性系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完全谱系设计建立无性系品比试验,采用重复力估算法在表型水平上对无性系当代种子农药品质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提出"农药型印楝"的概念和标准,根据该标准进行农药型印楝优株评价。[结果]无性系种子印楝素组分含量随优树种子印楝素组分含量的变化而变化,但在无性系内和无性系间都存在不同程度变异:同一无性系各分株间的印楝素B变异(5.26%37.55%)较印楝素A变异(6.06%15.80%)和印楝素AB变异(2.95%16.14%)大,印楝素B和印楝素AB几乎呈退化和/或趋中遗传倾向,而印楝素A则既有退化和/或趋中遗传倾向又有超母遗传倾向;无性系间种子印楝素组分含量性状具有异质性(P0.01)。无性系印楝素A重复力(0.78)、印楝素B重复力(0.81)和印楝素AB重复力(0.83)均较高,表明无性系间印楝素组分含量的差异主要是由遗传效应和一般环境效应造成的,受特殊环境效应影响较小。按农药型印楝标准,评定LD0505、WW0401、AT0515三个无性系为"农药型印楝品种",LD0505和WW0421是"农药型印楝亲本"。[结论]重复力估算法适用于印楝药用优树无性系测定的分析评价,优树种子农药品质性状的遗传传递力强,无性系能保持优树农药品质的优良特性;评定LD0505、WW0401、AT0515为农药型印楝品种,LD0505和WW0421还可作为农药型印楝亲本,其余优树无性系不宜选择。  相似文献   
6.
印楝农药原料林优树选择方法与标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31个样区、5-7年生印楝人工林全林普选基础上,提出了印楝药用原料林优树选择方法,优树选择的标准:(1)种子印楝素A和印楝素B的总含量>0.8%;(2)株产果实数与林分优势木平均株产果实数相当或超过林分平均木株产果实数的106%;(3)地径与林分优势木平均地径相当或超过林分平均木地径的16%;(4)无病虫害、旱害和冻害症状。  相似文献   
7.
印楝实生苗年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1年生印楝实生苗生长动态、苗木生物量积累与分配模式以及苗木生长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印楝苗的年生长规律符合Logistic曲线特征,据此方程可以建立苗高、地径与生长时间的拟合模型,结合二次多项式对苗木连日生长量的动态模拟,可将苗木生长划分为4个阶段:出苗期、生长初期、速生期和生长后期,其中处于速生阶段苗木的高和地径生长量均超过全年总量的70%,地径处于生长初期阶段的时间短于苗高,但生长量占全年总量之比是苗高的2倍;苗木生物量积累与苗高和地径的相关性极为密切,其中地上部分生物量占全株的69.1%,全株含水量是干质量的1.58倍;在制约苗木生长节律的气象因子中,偏相关分析表明:温度是苗木生长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8.
<正>辣木原产于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地区,具有独特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用途。从辣木种子中提炼的辣木油有利于人体健康,而且可以长期保存。中林1号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丰产、含油率高的辣木新品种,适合用于生产辣木油,2015年11月通过了云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特征特性。主干明显,树冠开张,分支点高,分枝角大,发枝能力强。圆锥花序左右对称、腋  相似文献   
9.
"三元515"印楝(Azadirachta indica ‘Sanyuan 515’)是从引种印楝的实生林分中,采用选择育种的方法经表型选择、无性系测定、区域性试验和生产性试验等育种程序培育的农药型印楝优良无性系品种。优质丰产,嫁接亲和性好,适应性强。适于营建印楝优质农药原料林,生产印楝农药或印楝药肥原体。  相似文献   
10.
药用印楝表型选择的因子分析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作为药用印楝表型选择的分析评价方法,对药用印楝表型选择的分析评价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性状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特征根>1 的4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3.53%,第1、第2、第3和第4公因子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1.33%、22.98%、15.11%和14.10%,种仁质量(0.995 11)、种子质量(0.956 76)、种子长(0.780 12)、印楝素A+ B总含量(0.866 67)、印楝素B含量(0.819 34)、印楝素A含量(0.680 84) 、地径(0.939 04)、株产果实数(0.722 82)、印楝素B与印楝素A比(-0.833 60)是表型选择分析评价中的典型代表变量;Mantel检测发现,聚类分析能有效的表示33个基因型样株表型性状的相似(异)性(r = 0.81, p=1.00);各聚类群的性状特征概括为:种子印楝素A含量优异类、种子印楝素B含量优异类、种子高印楝素AB含量类、粒大饱满类、树体大结实多类和无优异特性类;优树的综合评价标准:综合得分≥0.59的为"好",综合得分为0.59~-0.19的为"中",综合得分≤-0.19的为"差",按此标准,筛选出"好"、"中"、"差" 优树各4株、16株、12株。与传统方法相比,新方法可以更全面、科学、客观、便捷、直观地分析表型选择的综合选择指标,综合评价优树的优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