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1篇
林业   9篇
农学   39篇
基础科学   6篇
  5篇
综合类   69篇
农作物   10篇
畜牧兽医   58篇
园艺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旨在探索羊源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入侵宿主脾脏组织中引发的免疫应答途径。首先利用羊源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HN01菌株)感染小鼠,建立羊源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的动物模型;之后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获得感染小鼠与正常小鼠的脾脏转录组数据,并使用COG、KOG、eggNOG、GO、KEGG数据库对测序结果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进行功能注释与分析,同时对于显著富集到关键免疫通路的差异表达基因使用STRING软件和KEGG mapper进行蛋白互作分析,筛选出核心通路中起关键作用的基因;最后选取关键的10个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RT-PCR验证。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感染组中筛选出3 380个差异表达基因(P<0.01,log2|FoldChange|≥0.5),其中1 691个基因上调,1 689个下调。基因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感染组脾脏中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发挥信号转导的功能,其主要参与的生物途径包括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互作通路、趋化因子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蛋白互作分析筛选出约28个核心差异表达基因,结合实时荧光定量RT-PCR验证后,其中9个基因的表达结果与测序一致,分别是C3、Cd4、Cxcl13、LckGnai1、Grap2、IL-6、Cxcr6及Serping1基因。本研究初步证明了脾脏在抵抗多杀性巴氏杆菌入侵中参与了一系列免疫应答反应,为进一步研究羊源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目前,国内外大麦遗传转化主要利用Golden Promise品种,基因依赖性严重,尤其是大麦的转化效率较低,并且获得安全型转基因大麦植株对其进一步产业化非常重要。建立高效、无筛选标记大麦遗传转化体系,拓展大麦遗传转化的受体基因型,为大麦基因功能解析和大麦转基因育种及商业化种植提供技术保障。【方法】以优良大麦品种Vlamingh为受体,取开花授粉后14 d左右的幼胚为转化材料,通过对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步骤优化,建立农杆菌介导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并利用该体系将BarGUS在不同T-DNA区段的双T-DNA表达载体pWMB123转化大麦,获得候选转基因植株,然后利用PCR、Bar试纸条、组织化学染色和Southern blot等检测方法,在T1代转基因植株中成功获得无筛选标记大麦转基因植株。【结果】在愈伤组织分化阶段,发现培养基中添加1.0 mg·L-1 KT、0.5 mg·L-1 6-BA和0.05 mg·L-1 NAA明显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在转基因植株生根阶段,发现采用添加1.0 mg·L-1的IBA的SM1(无其他生长素)的生根效果最佳,培养基中添加2.5 mg·L-1 CuSO4显著降低了大麦转基因植株白化现象。共转化了138个幼胚,最终获得14株大麦转基因植株,转化效率10.14%。PCR、Bar试纸条、GUS染色等检测证实,T0代转基因植株中均含有Bar,而仅有10株含有GUS,2个T-DNA的共转化效率为71.43%。选取4个同时含有BarGUS的转基因植株,对其自交后代进行检测,在BL8株系中筛选到2株只含GUS而不含Bar的转基因植株,无筛选标记效率为6.9%。在T1代转基因植株中对BarGUS进行了Southern blot鉴定,发现在多数转基因植株中BarGUS均为多拷贝整合,进一步证实BL8-15和BL8-19为无筛选标记的转基因植株。【结论】利用大麦品种Vlamingh为转化材料可以较高效率获得转基因植株,提高愈伤组织分化效率和转基因植株生根效率,降低转基因植株白化现象。利用农杆菌介导双T-DNA表达载体转化大麦,成功获得了无筛选标记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3.
设计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大棚监控系统.采用单片机和多路传感器采集处理大棚内的光照强度、温湿度、土壤湿度等环境数据,通过ZigBee通信方式将采集的数据在电脑端显示,还能以GSM短信形式在手机终端设备上实时查看大棚内的环境数据,并且可以发送指令控制大棚的运作.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工作性能稳定,能确保环境数据指标控制在适...  相似文献   
4.
土传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导入小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基因枪技术 ,将小麦土传花叶病毒外壳蛋白基因CWMV CP1和筛选基因bar导入扬麦 15 8,获得14 5株抗Bialaphos再生植株 ;PCR Southern分析 ,其中 2 1株为阳性植株 ,转化率达到 0 .99% ;T1代植株的PCR Southern、单酶切和双酶切Southern杂交 ,证明外源抗性基因已经完整地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中 ;T1代植株分离比CP1+ ∶CP1-为 1∶1.3,偏离孟德尔分离定律 ;T2 代植株总RNA ,RT PCR的试验结果表明CWMV CP1在转录水平上得到了表达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植物乳杆菌的抑菌能力,本试验先通过酯化反应合成了丙基菊粉(PI),丙基菊粉通过透析以自组装的形式合成了丙基菊粉纳米粒子(IPrN)。采用600 MHz1H-核磁共振(NMR)光谱检验丙基在菊粉的取代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动态光散射(DLS)观察纳米粒子的特征。用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和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对植物乳杆菌和IPrN进行染色,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下观察到植物乳杆菌对IPrN的内化结果。通过共培养法中病原体的活细胞数和琼脂扩散试验的抑菌圈大小测定IPrN内化后的植物乳杆菌对大肠杆菌K88和鸡沙门氏菌的抑菌能力。测定菊粉或IPrN处理后植物乳杆菌的生长曲线和pH的变化,在培养基中加入蛋白酶K后进行抑菌圈试验测定植物乳杆菌是否以分泌细菌素发挥其抑菌能力,最后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来评估编辑细菌素的基因planS的基因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丙基在菊粉的取代率为76.88 mol%,可观察到IPrN为球形粒子,直径为366.6 nm;通过Z-截面模式可观察到FITC的荧光在植物乳杆菌的中心处最强,表明IPrN已被内化;IPrN的内...  相似文献   
6.
葡萄果实套袋技术,能减轻病虫危害,降低果实污染,提高果品品质和产量。文章总结当地生产实践经验.阐述了葡萄果实套袋的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为该技术的推广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兼抗白粉病、条锈病、黄矮病小麦新种质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选育和推广多抗、兼抗型小麦品种是今后小麦育种发展方向之一。本研究通过复合杂交、回交,将抗白粉病基因聚合体Pm4 +Pm13 +PmV、抗条锈病基因YrX(源自YW243)、抗黄矮病基因Bdv2向优异农艺亲本转育。利用抗病性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出聚合了3~5个抗病基因的兼抗白粉、条锈和黄矮病的冬性小麦新种质和春性小麦新种质,其中聚合Pm4 +Pm13 +PmV +YrX +Bdv2等5个抗病基因的冬性材料1株,聚合Pm4 +Pm13 +YrX +Bdv2d 的冬性、春性(BC2F3)材料分别为2株、3株,聚合Pm4 +PmV +YrX +Bdv2等4个抗病基因的冬性、春性(BC2F3)材料分别为6株和18株,聚合Pm13 +YrX +Bdv2、PmV +YrX +Bdv2等3个抗病基因的春性材料分别为7株和46株。本研究可为小麦多抗、兼抗育种提供遗传组成明确的丰富抗源和快捷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8.
五指山小型猪APEX1基因cDNA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五指山小型猪脱嘌呤嘧啶核酸内切酶cDNA进行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以构建的五指山小型猪外周血白细胞cDNA文库为材料,采用菌落PCR方法,克隆得到APEX1基因全长cDNA,并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该基因核苷酸序列及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及二级结构等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cDNA全长1392bp,5′非翻译区长132bp,3′非翻译区长303bp,含有一个957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318个氨基酸。该蛋白的分子量为35kD,等电点为8.05。比对分析表明,五指山小型猪APEX1基因的核酸序列及其氨基酸序列与人、小鼠、黑猩猩等哺乳动物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结论]成功克隆了五指山小型猪A-PEX1基因cDNA,为进一步研究APEX1在动物体内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提高棉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阳市农业局根据棉区生产需要 ,2 0 0 3年对本市棉区土壤进行了取土化验 ,以进一步了解其微量元素含量 ,有针对性地应用微肥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共计取 78个土壤样品进行化验分析得出 :棉区土壤有效锌、硼、锰、铁、铜含量分别为 0 .90、0 .74、6.2 5、5 .66、1 .2 3mg· kg-1(表 1 )。按照微量元素分级标准 ,从表 1中化验数据可知 ,本市棉区微量元素速效锌、硼、锰、铁元素含量属三级水平 ,速效铜元素含量属二级水平 ,整体分析棉区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属中等水平 ,在临界值边缘。因此 ,棉区土壤增施微量元素含量已刻不容缓。1微量元素对棉花…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鉴定绵羊趋化因子C-C基序配体19(C-C motif chemokine ligand 19,CCL19)基因启动子的核心启动子区域和关键转录因子,探究该基因在转录调控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绵羊CCL19基因5'-侧翼序列1 000 bp,PCR扩增启动子的7个不同长度的截短片段,并连接至pGL3-Basic质粒;将重组质粒与pRL-TK质粒共转染到293T细胞中,结合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分析不同截短片段的相对荧光活性。利用在线预测软件分析和筛选CCL19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域内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采用定点突变技术构建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缺失的荧光素酶报告载体,与pRL-TK质粒共转染到293T细胞,分析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缺失质粒的相对荧光活性。【结果】 成功构建了7个不同长度(pGL3-P、pGL3-P1、pGL3-P2、pGL3-P3、pGL3-P4、pGL3-P5及pGL3-P6)的CCL19基因启动子片段的荧光素酶报告载体;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鉴定出转录起始位点上游-256/-186 bp为CCL19基因启动子核心启动子区域,表明该区域对CCL19基因转录调控有重要作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到该区域存在POU5F1(-201/-189 bp)、ZBTB26(-228/-217 bp)、FOXI1(-239/-228 bp)、GLI2(-255/-243 bp)和SP2(-219/-211 bp) 5个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并成功构建了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缺失的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系统分析显示,POU5F1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缺失后绵羊CCL19基因转录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FOXI1、ZBTB26、SP2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缺失后绵羊CCL19基因转录活性均极显著升高(P<0.01)。【结论】 试验成功构建CCL19基因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载体,确定CCL19基因启动子的核心启动子区域为转录起始位点上游-256/-186 bp,并鉴定出转录因子POU5F1结合位点可能是CCL19基因转录的重要调控位点,为下一步研究绵羊CCL19基因在先天性免疫、适应性免疫和淋巴细胞迁移等方面的功能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