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华南荔枝园土壤 pH状况及荔枝生长适宜的土壤 pH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我国土壤酸化普遍、华南土壤酸性较强的问题,研究华南荔枝园土壤 pH状况,并进一步探讨荔枝生长最适 pH,为荔枝园土壤 pH改良的程度和范围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采集华南荔枝主产区 458个荔枝园土壤样本,研究比较主产区土壤 pH状况。另外,采集华南典型荔枝园赤红壤(pH 4.20),以不添加改良剂为对照,添加硫磺(0.5g·kg -1)和不同用量石灰(0.5、1、2、4g·kg -1)调节土壤pH,形成6个土壤 pH处理,进行 120 d土壤培养和 300 d荔枝盆栽试验,研究土壤 pH对土壤性质及荔枝生长的影响。华南荔枝园土壤 pH在3.85~ 7.82之间,平均为 4.64,整体为酸性,其中以广西荔枝园土壤总体酸性最强。强酸性、酸性、弱酸性、中性和弱碱性荔枝园分别占45.7%、48.0%、5.0%、1.1%和0.2%。培养试验表明,土壤 pH在 3.84~ 8.03范围内,碱解氮、速效钾、有效镁含量及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 pH呈显著负相关,有效磷、钙和铜与 pH为显著正相关,有效锌、铁和锰与 pH关系不密切。盆栽试验显示,施用 1 g·kg -1石灰处理荔枝叶片光合作用强,不同时期叶片数、叶面积、茎粗均不同程度高于其他处理,收获时生物量增量及增幅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初步认为荔枝生长适宜的土壤 pH为 5.03。如土壤 pH ≤ 4.64或 ≥ 6.46,荔枝生长显著变差。如以 pH为 5.03作为最适宜的土壤 pH来初步衡量,则华南有 62.0%的荔枝园土壤 pH可能显著抑制荔枝生长,pH需提高平均 0.68个单位。这表明华南荔枝园土壤 pH改良任务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2.
五味子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较高的药用和保健价值.文章对近年来五味子木脂素、多糖、挥发油等主要活性成分的提取方法做一综述和展望,以利于进一步的研究与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
针对西瓜连作障碍问题,研究了不同浓度下2种分子质量的氨基多糖对连作西瓜生物学与土壤环境的影响。利用盆栽试验,分析不同肥料1(甲壳素)和肥料2(氨基多糖水溶肥)对连作西瓜生长和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1和肥料2对西瓜生长和土壤环境均有一定影响。在肥料1施用量为3 g·kg-1时的综合效果最佳,西瓜平均株高为157.67 cm、干质量为11.00 g、蔗糖酶活性为18.08 mg·g-1·24 h-1、脲酶活性为0.93 mg·g-1·24 h-1、真菌数量为30.67×104 cfu·g-1、细菌数量为47.33×105 cfu·g-1。与对照相比,西瓜的株高和干质量分别提高60.02%、139.71%,蔗糖酶活性增加62.35%、脲酶活性增加29.98%、真菌数量减少36.54%、细菌数量增加2.8倍。综上所述,施用3 g·kg-1肥料1有利于促进西瓜生长、提高土壤酶活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结果可为缓解西瓜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果园施用的传统小颗粒或者粉末状肥料存在的肥料利用率低、无法机械化精确定量施肥等问题,探讨了一种高效、低成本、环境友好以及可轻简化施用的新型超大颗粒缓释长效肥料在大樱桃上的养分释放特征及应用效果,为大樱桃的高效施肥提供技术参考。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新型大颗粒肥料处理的肥效期约120 d,有效地提高了土壤的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能够满足大樱桃的生长需求。另外,大颗粒肥料处理的根系活力较不施肥处理和施用普通果树专用肥料处理分别提高了66.3% 和27.8%,根际土壤的细菌数、放线菌数和微生物总量均最高;同时,大颗粒肥料处理显著降低了根际土壤的脲酶、羟胺氧化还原酶、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其中硝化还原酶和亚硝化还原酶活性降低的幅度最大;此外,新型大颗粒肥料处理能够促进大樱桃植株生长,有效提高大樱桃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与普通果树专用肥料相比,其产量增加4.8%。可见,新型大颗粒缓释长效肥料可以通过延长养分释放时间、优化土壤环境、提高大樱桃根系活力等方式来促进果树生长、提高大樱桃产量。  相似文献   
5.
河南夏大豆区近30年主要大豆品种产量改良的遗传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中文  徐新娟  王伟  梅沛沛 《作物学报》2016,42(7):1009-1015
提高产量是大豆育种的主要目标。研究大豆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进展,对于今后制定高产育种策略有重要参考意义。本研究随机选择近30年河南主要育成品种中的18个大豆品种,进行两年产量评价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产量随育种年份增加总体呈递增趋势,遗传进展为17.39kghm-2,年递增率是0.7%;有效分枝、主茎节数、百粒重、株高有弱的正向遗传进展,而单株荚数和每荚粒数表现弱的负向遗传进展,但均不显著。百粒重、主茎节数和株高与产量有显著的遗传相关与表型相关,环境相关均不显著,表明这3个性状具有较大的遗传力,随产量性状的遗传改良,这3个性状均协同提高,且不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有效分枝、单株荚数、每荚粒数与产量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均没达到显著水平,这是它们与百粒重、主茎节数、株高有极显著负遗传相关所致。  相似文献   
6.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