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57篇
  免费   210篇
  国内免费   375篇
林业   273篇
农学   202篇
基础科学   171篇
  436篇
综合类   2140篇
农作物   279篇
水产渔业   166篇
畜牧兽医   673篇
园艺   365篇
植物保护   137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181篇
  2021年   174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129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186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214篇
  2014年   214篇
  2013年   269篇
  2012年   399篇
  2011年   408篇
  2010年   392篇
  2009年   344篇
  2008年   347篇
  2007年   324篇
  2006年   231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旨在建立鸡血液样品中多种喹诺酮类药物残留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经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分离,以甲醇和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电喷雾正离子(ESI+)模式电离,MRM扫描模式检测。经方法学验证,该方法的线性关系、回收率、精密度均符合要求。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建立了鸡血液样品中多种喹诺酮类药物同时检测的方法,实现了动物血液样品中12种喹诺酮类药物同时定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2.
苜蓿褐斑病抗性与几种同工酶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袁庆华  桂枝 《草业学报》2003,12(6):58-63
以苜蓿5个品种在褐斑病抗性上存在差异的抗、感单株为材料,研究了接种病菌后苜蓿褐斑病抗性与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其酶活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褐斑病侵染后,苜蓿抗病株系和感病株系叶片中PPO、POD和SOD同工酶谱带多少和强弱存在明显的差异,即大部分抗病株系PPO、POD和SOD酶活性高于感病株系,并有新的同工酶带出现。PPO、POD和SOD在苜蓿抗褐斑病上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其同工酶谱带和酶活性的差异有可能做为鉴定苜蓿抗褐斑病的一种同工酶标记。  相似文献   
3.
纤维亚麻新品种黑亚15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黑亚15号是2004年2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同意注册的纤维亚麻新品种。原茎、长麻、全麻、种子产量分别为5641.7、897.2、1282.3、619.o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9.3%、20.2%、12.2%、11.9%。长麻率20.O%,比对照高2.8个百分点。纤维强度261.ON。属高纤、优质纤维亚麻新品种。  相似文献   
4.
猪肺炎支原体膜蛋白的电泳分析及免疫印迹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猪肺炎支原体Z株为试验材料,采用SDS-PAGE和Western印迹对该菌膜蛋白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猪肺炎支原体经A_(26)液体培养基培养,15000 r/min离心收集菌体细胞,低渗超声法破膜获得膜制剂后,应用12.5%的凝胶对膜蛋白进行SDS-PAGE分离,在电泳图谱上呈现出36条蛋白带,相对分子质量范围为1.18×10~4~9.12×10~4。同时以膜制剂作为抗原,分4次免疫试验兔,心脏采血,提取抗血清,并分离纯化得到IgG,然后进行Western印迹法检测。其结果发现在SDS-PAGE分离得到的36种膜蛋白(或多肽)中,有6种蛋白具有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5.
猪肺炎支原体黏附因子基因R1R2区的克隆及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GenBank登录的猪肺炎支原体232株P97基因和J株黏附因子基因设计了1对引物,以我国猪肺炎支原体Z株(强毒株)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方法扩增了该株黏附因子基因的部分序列。经序列分析后,重新设计了1对带有EcoRI和HindⅢ酶切位点的引物,并经引物的定点突变,PCR扩增了Z株黏附因子的R1R2区。扩增产物经双酶切后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2(a) 中。该重组质粒经酶切鉴定后,将其具有正确阅读框架的重组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37℃下经IPTG诱导表达,得到相对分子质量约29000的融合蛋白,表达量约为11%。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禽胰多肽(APP)对肉鸡肝脏和小肠组织中APPR mRNA表达量的影响.试验以APP粗提液及层析APP制品为材料,选取90只1周龄艾维菌肉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Ⅰ设为对照组,Ⅱ、Ⅲ设为饲饮组,Ⅳ、Ⅴ设为注射组.在第7周末,屠宰取其肝脏、小肠组织,运用SYBR Geen Ⅰ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对肝脏和小肠中APPR mRNA的表达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发现:注射组与饲饮组肝脏及小肠中APPR mRNA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呈下降趋势,且注射组降低程度大于饲饮组降低程度;其中,注射组与饲饮组中均是层析APP制品比APP粗提液的下降较明显.提示在外加APP情况下可对APPR mRNA的表达呈现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APP与其受体之间的关系,从而为阐明其生理功能和作用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脱毒桐籽饼(粕)蛋白质及能量营养价值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8头30kg的阉公猪和6只1.7kg的伊莎褐公鸡分别对3种脱毒桐籽饼(粕)Ⅰ、Ⅱ和Ⅲ的蛋白质、氨基酸消化率、代谢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3种脱毒桐饼(粕)Ⅰ、Ⅱ和Ⅲ的蛋白质含量分别为31.17 %、35.12 %和23.98 % ;总氨基酸含量为226.93mg/g、278.38mg/g和178.71mg/g,其中赖氨酸含量4.14mg/g、5.01mg/g和3.47mg/g ,蛋氨酸含量为1.24mg/g、1.33mg/g和0.92mg/g ;能量(GE)为17.72kJ/g、16.42kJ/g 和18.02kJ/g。脱毒桐粕Ⅰ的蛋白质消化率为75.15 % ,消化能为12.85MJ/kg;脱毒桐饼(粕)Ⅰ、Ⅱ的表观代谢能分别为4.88MJ/kg 和6.29MJ/kg,真代谢能为5.53MJ/kg 与6.94MJ/kg。3种脱毒桐饼(粕)的氨基酸之间存在不平衡状况 ,从限制性氨基酸的角度来看 ,脱毒桐饼(粕)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蛋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赖氨酸。  相似文献   
8.
用堆型艾美耳球虫早熟株对雏鸡进行一次免疫和二次免疫试验 ,研究雏鸡血清抗体的动态变化。试验结果显示 ,在一次免疫试验中 ,各剂量组雏鸡均在免疫后 2天血清抗体出现较高的 OD值 ,之后呈下降趋势 ,11天后逐渐上升 ,到 12~ 13天时出现第 2个峰值 ,各组间的血清抗体 OD值比较 ,3 0 0 0个卵囊 /只剂量组极显著 (P<0 .0 1)高于 10 0 0个 /只、2 0 0 0个 /只和 5 0 0 0个 /只剂量组。在二次免疫试验中 ,8日龄首免、14日龄二免组雏鸡的抗体水平动态变化整体呈上升趋势 ,峰值 (0 .3 75 )出现在二免后第 10天 ,其后稳定地维持在较高水平 (平均 OD值为 0 .3 5 ) ,并且其抗体水平显著地高于 6日龄首免、12日龄二免组 (P<0 .0 5 )。抗体水平动态变化表明 ,堆型艾美耳球虫早熟株有较强的免疫保护力 ,其免疫方式可选用一次免疫 ,剂量为 3 0 0 0个卵囊 /只 ,也可采用二次免疫 ,即 8日龄首免 (15 0 0个 /只 ) ,14日龄二免 (15 0 0个 /只 ) ,从抗体动态变化的稳定性看 ,二次免疫更佳  相似文献   
9.
发菜形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观察分析 ,天然发菜原植体的形态主要有柱状和带状两种 ;群体形态有单丝体、团块状、辫状、束状和网状。原植体的形态特征受环境湿度的影响较大 ,在降水量较大的地区 ,发菜原植体增粗 ,直径在 0 .0 5~ 0 .2 5 mm之间 ,带状发菜的比例较大 ,占 30~ 60 % ,吸水后藻体的颜色一般呈棕褐色 ;在降水量较小或极端干旱地区 ,发菜以细丝状为主 ,直径在 0 .0 2~ 0 .2 2 mm之间 ,带状发菜的比例不足 2 5 % ,吸水后藻体的颜色呈绿色或浅棕褐色。发菜群体形态的形成和发育与自身的生长特性有关外 ,主要与环境因子特别是降雨量、地形及自然外力 (地面径流和空气流动 )有关。  相似文献   
10.
AIM: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responsible for albumin microbubbles adherence to activated leukocytes. METHODS: In vitro studies were performed in which activated or nonactivated leukocytes were incubated with albumin microbubbles and observed under microscopy. The suspensions of leukocytes and microbubbles which contained or absented of integrins were analyzed with flow cytometry.RESULTS: A minimum of 50cells were identified under transillumination. 5 min after microbubbles were incubated with leukocytes, the number of cells interacting with microbubbles was greater for activated cells than for nonactivated cells(20.30±2.67 vs 4.50±1.43, P <0.01).Microbubbles attached to the surface of activated leukocytes were phagocytosed and remained intact for up to 30min. Microbubble attachment was inhibited notably by blocking the leukocyte β2-integrin Mac-1(P <0.01) and by VLA-4mAb slightly(P <0.05) CONCLUSION: The mechanism of albumin microbubbles attaching to and phagocytosed by leukocytes was due to β2-integrin and VLA-4 mediation. Phagocytosed microbubbles can remain at the regions of inflammation for15 min, also responsible to ultrasou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