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0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83篇
林业   126篇
农学   51篇
基础科学   42篇
  73篇
综合类   480篇
农作物   54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288篇
园艺   72篇
植物保护   3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62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PD50效检攻毒方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用10 000 TCID50的OR/80株F13细胞毒或用10 000 LD50的OR/80株乳鼠组织毒(ORMF8),通过肌肉注射途径、蹄踵球部或趾间皮内注射途径接种O型口蹄疫抗体阴性架子猪进行攻毒试验,三种途径均不能使试验猪产生规律性发病.  相似文献   
2.
甘草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和根茎入药,含甘草酸、甘草素、甘草次酸等,其味甘、性平、无毒,有补脾益气、止咳祛痰、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的功效,还可做为食品添加剂和化妆品的配料,用途广泛,市场需求量大.以前甘草主要依靠野生资源,但因乱采滥挖而使野生资源面临枯竭.近年来国家实施生态保护,限制采挖和应用野生甘草,各地人工种植甘草已蓬勃兴起.环县2003年种植甘草4 000 hm2,直播种植两年后,条草产量可达4 500~5 000 kg/hm2,按2005年6元/kg计,产值可达27 000~30 000 元/hm2,再加上毛草4 500元/hm2,总产值可达31 500~34 500 元/hm2.实践证明,人工种植甘草可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环县目前人工种植甘草主要采用种子繁殖,现根据笔者种植甘草的实践,将甘草人工种植的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荒漠绿洲区紫花苜蓿生产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王祺  王永斌 《草业科学》2002,19(2):37-39
荒漠绿洲区的紫花苜蓿在传统的生产管理基础上,提出了苜蓿生产、管理及加工利用的科学技术及措施,并展望了苜蓿产业化发展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4.
AIM: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riboflavin and ascorbic acid on the apoptosis induced by deoxynivalenol(DON) in mouse thymocytes. METHODS: The effects of riboflavin and ascorbic acid on the apoptosis and proliferation inhibition of thymocytes induced by DON in KM mice were studied with animal experiment, DNA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and flow cytometric DNA content analysis. RESULTS: Apoptosis rate of thymocytes in DON (4 mg/kg) treated group was13.73%±15.3% The percentages of apoptosis in riboflavin (1.25 mg/kg-10mg/kg) and ascorbic acid (25 mg/kg-100mg/kg) pretreated thymocytes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DON group (P <0.05). The result of DNA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showe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 ladder pattern of apoptosis was found in DON-treated thymocytes, but not in control and riboflavin pretreatment and ascorbic acid pretreatment groups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roliferation index were not found among DON-treated thymocytes and riboflavin and ascorbic acid-pretreated thymocytes CONCLUSION: Pretreatment with riboflavin and ascorbic acid inhibit apoptosis of mouse thymocytes induced by DON in certain extent and have no effect on proliferation inhibition by DON.  相似文献   
5.
家蚕胚胎滞育的生理生化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蛹期由咽下神经节合成和分泌的大量滞育激素(dH)作用于卵巢,引起系列生理生化变化,主要包括H2O2水平降低、山梨醇积累、葡萄糖减少、呼吸耗氧量下降等,最终导致家蚕胚胎进入滞育。本文综述了家蚕胚胎滞育的生理生化研究概况,以期为家蚕胚胎滞育机理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长链酯酰辅酶A合成酶(ACSLs)是长链脂肪酸通过硫代酯化进而合成酰基辅酶A衍生物所必需的酶,也是脂肪酸代谢的第一步。哺乳动物ACSL家族由ACSL1、ACSL3、ACSL4、ACSL5和ACSL65个不同的成员组成,ACSL1是主要的异构体之一。为探讨黄羽肉鸡ACSL1基因作为腹脂性状分子标记的可行性,本实验采用PCR-直接测序技术对黄羽肉鸡ACSL1基因进行遗传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黄羽肉鸡ACSL1基因第17到第18外显子区域(1295 bp)SNPs位点较丰富,T32126C、C32013T、A31958G这3个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符合哈代-温伯格平衡,且A31958G突变位点、T32126C突变位点与腹脂重、腹脂率不相关,C32013T突变位点对鸡的腹脂重与腹脂率有显著影响,提示能够利用C32013T突变位点对黄羽肉鸡腹脂重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利用禽用开放式呼吸测热装置进行能量代谢试验,通过间接测热法结合替代法测定不同类型玉米在产蛋期蛋鸡饲粮中的表观代谢能和净能。选用34周龄产蛋期海兰褐蛋鸡18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30只。试验选用1种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和5种待测饲粮。待测饲粮由5种待测玉米(3种2018年10月收获的正常玉米和2种2016年收获储存3年的陈化玉米),分别以50%比例替代基础饲粮构成。试验鸡在舍内笼养,预试期7 d,正试期27 d,其中正试期分为3期,每期9 d(适应3 d、呼吸测热3 d、绝食测热3 d)。每期试验中,从每组中选择4只试验鸡,称重后分别放入呼吸测热装置的12个代谢室(每个代谢室2只),每2个代谢室对应1种饲粮,测定气体交换和排泄物总量,呼吸测热的同时进行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与基础饲粮相比,5种玉米待测饲粮的表观代谢能显著提高(P<0.05),3种正常玉米待测饲粮的净能显著高于基础饲粮和2种陈化玉米待测饲粮(P<0.05);2种陈化玉米的表观代谢能和净能显著低于3种正常玉米(P<0.05)。本试验中,3种正常玉米的表观代谢能分别为16.19、15.85、16.17 MJ/kg,2种陈化玉米的表观代谢能分别为15.12和15.06 MJ/kg;3种正常玉米的净能分别为12.39、12.57、12.25 MJ/kg,2种陈化玉米的净能分别为11.29和12.05 MJ/kg。  相似文献   
8.
9.
总结了花椰菜的单球质量、成熟期、株高株展、花球品质等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以及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并得出结论:花椰菜主要性状遗传规律以及性状相关性研究对育种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必须注重与田间调查相结合,只有将遗传规律与田间调查有机结合才能提高育种效率,提高育种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马铃薯中吡蚜酮残留引发的膳食风险。2016年-2018年开展了3年12地规范残留试验,构建吡蚜酮在马铃薯中的残留检测方法,并对我国一般人群进行了膳食风险评估。马铃薯样品使用2%乙酸乙腈提取,C18净化,外标法定量,UPLC-MS/MS检测。在0.01~1 mg/kg添加水平下,吡蚜酮在马铃薯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5%~85%,相对标准偏差为3%~8%。12地最终残留试验表明,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按有效成分225 g/hm2施药2次,最后1次施药后14、21 d马铃薯中吡蚜酮残留量分别≤0.018 mg/kg和≤0.012 mg/kg。膳食风险评估表明,吡蚜酮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NEDI)为1.633 9 mg/kg,风险商(RQ)为86.4%。马铃薯中吡蚜酮残留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造成不可接受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