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林业   2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9篇
畜牧兽医   6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室气体不仅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并对气候具有重要的反馈作用,鉴于近年来藏北地区温度明显升高,降水逐步增加,通过对藏北高寒草甸进行灌溉,以模拟未来降水增加对该生态系统生长旺季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增加显著促进草地地上生物量积累;灌溉促进高寒草甸CO2和N2O排放,但降低CH4吸收量;CO2和CH4排放量日变化与土壤湿度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5),N2O与土壤湿度呈显著的二次项相关关系(P<0.05),三种温室气体排放均与土壤温度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综合上述研究结果认为,未来随着降水增加,藏北高寒草甸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将明显增加,并对该地区气候变化产生正反馈作用;应结合高寒草地光合作用、土壤碳氮含量,对未来藏北高寒草甸温室气体净通量进行深入研究,以确定藏北高寒草甸温室气体排放在气候变化中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模拟降水氮沉降对藏北高寒草甸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范围内大气氮沉降量的升高,增加了陆地生态系统的氮输入,从而影响土壤CO2的排放。2014年采用生长季(6-8月)喷洒添加定量NH4NO3液体的方式模拟降水氮沉降,参照中国氮沉降分布格局决定氮素添加剂量为40kgN·hm-2·a-1(N40),以喷洒等量清水为对照(CK)。生长季内定期测定植物群落生物量,并利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选两个典型晴天进行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变化过程测定,同时在6月下旬-9月初定期测定土壤呼吸速率,以探究氮沉降增加对藏北高寒草甸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1)氮沉降使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显著增加(P<0.05)。(2)高寒草甸生长季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典型日动态变化和生长季变化。典型日动态呈双峰曲线,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出现在13:00-14:00和16:00;生长季变化呈单峰曲线,最大值出现在8月,生长季初期和末期土壤呼吸速率较低。(3)氮沉降极显著促进了高寒草甸的土壤呼吸,与对照相比,生长季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增加66.1%(P<0.001)。(4)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地上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5)氮沉降对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无显著影响。研究结果说明在高寒草甸,由于氮沉降导致地上地下生物量增加,从而导致土壤呼吸速率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我区设施蔬菜红蜘蛛发生严重,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协调运用各项防治技术,以期为我区红蜘蛛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于2015-2016年在藏北地区那曲县那曲镇的农业部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内进行,采取尿素均匀湿撒,施氮水平为0 g·m-2(CK)、7 g·m-2(N1)、15 g·m-2(N2)、30 g·m-2(N3)、40 g·m-2(N4)、50 g·m-2(N5),研究了藏北垂穗披碱草叶片功能性状和种群特征对不同施氮水平的响应。结果表明,1)施氮条件下垂穗披碱草叶面积、比叶面积都有一定提高;施氮显著促进分蘖数增加(P<0.05),但对叶片光合速率影响不显著;2)不同施氮处理下,抽穗密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生殖高度响应不显著,而营养高度显著升高(P<0.05),N5最高,为32.87 cm,与对照比增幅达111.29%;盖度先迅速增加然后稳定在饱和状态,从43.67%上升到100%;随施氮量增加,生物量显著增加(P<0.05),且施氮量越高生物量越高,最高增幅出现在N5处理,达到303.18%,从对照组的145.81 g·m-2增长到了587.89 g·m-2;3)相关性分析表明,氮肥单因子作用下生物量与营养高度、生殖高度以及盖度之间呈显著相关(P<0.01),表明在施氮条件下,种群特征是影响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生产力提高的关键因素,而非叶片功能性状。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西藏能源资源和利用现状,分析了西藏能源开发和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保护森林资源、调整能源结构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我区设施蔬菜红蜘蛛发生严重,选择20%红尔满EP(哒螨灵)、10%吡虫啉EP、1.8%阿维菌素EC、10%螨霸Ec进行了设施黄瓜药效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0%吡虫啉1200倍液、20%红尔满3000倍液、10%螨霸1200倍液对红蜘蛛的杀虫效果较好,防效均达到90%以上,分别为95.12%、94.83%、91.80%,可在实际生产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西藏设施朱砂叶螨发生规律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砂叶螨(TetranychuscinnabafinusBoisduval)又名红叶螨,属真螨目叶螨科叶螨属,是一种世界性的蔬菜害螨,在我区各保护地蔬菜生产地均有发生,是蔬菜、花卉、果树上的重要害螨之一。近年来,由于我区设施环境的改善,复种指数的提高,导致了朱砂叶螨由以前的偶发性次要害虫上升为常发性的主要害虫。2008—2010年在西藏设施中调查蔬菜害虫种类时,发现在我区蔬菜红蜘蛛是包含朱砂叶螨、二斑叶螨、苹果全爪螨等3个种以上的复合种群,主要为害茄子、辣椒、豆类、瓜类、花卉等植株,若螨、成螨群聚于叶背以刺吸式口器吸取汁液,为害初期叶面出现零星褪绿斑点,严重时白色小点布满叶片、使叶面变为灰白色,造成大量叶片枯黄、脱落。并于叶上吐丝结网,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发育。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对朱砂叶螨做了全面的观察与分析。主要从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寄主及危害情况等方面作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指出高温干旱的环境下、繁殖力强、天敌少及寄主种类多是该螨在我区设施中猖獗发生的主要原因。提出采用园艺防治、保护天敌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旨为西藏地区防治朱砂叶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分布、为害症状、生物学特性、发病规律、传播途径等方面作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针对菌核病的发病因子及传播途径制定了综合防治技术,旨为西藏高原地区防治蔬菜菌核病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基于MODIS数据的西北地区旱情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秀海  卓嘎  罗奄 《草业科学》2011,28(8):1420-1426
西北地区深居欧亚大陆腹地,是我国干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开展卫星遥感资料旱情监测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M()DIS合成产品数据MODllA2和M()D13A2获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温度(Ts)构建Ts—NDVI特征空间,依据该特征空间计算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作为土壤湿度监测指标,分析了西北地区2007年6—9月每16d的土壤湿度。研究表明,2007年6—9月,我国西北地区虽然没有发生大面积、较严重的旱情,但有较长时间和较大范围的轻旱到中旱。同时,对土壤湿度数据进行验证发现,TVDI指标基本上能够反映表层土壤湿度状况,利用温度植被旱情指数法对西北地区进行夏季干旱动态监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弄清"薄浅湿晒"和干湿交替灌溉方式下稻田氮素转化相关微生物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试验设3种灌溉方式(CIR:常规灌溉;TIR:"薄浅湿晒"灌溉;DIR:干湿交替灌溉)和3种施氮处理(FM1:全尿素;FM2:猪粪替代30%尿素;FM3:猪粪替代50%尿素),测定了分蘖期、孕穗期、乳熟期和成熟期土壤亚硝酸细菌、硝酸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以及脲酶、羟胺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和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并分析了各微生物活性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孕穗期不同处理土壤亚硝酸细菌、硝酸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较多,脲酶、亚硝酸还原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较高,且DIR方式下土壤羟胺还原酶活性较高。FM3处理下,与CIR方式相比,DIR方式下的土壤亚硝酸细菌数量在分蘖期提高2.31倍,分蘖期至乳熟期的平均土壤硝酸细菌数量及脲酶、羟胺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分别增加2.07、0.81、554.72和1.78倍,但是4个时期的平均反硝化细菌数量以及硝酸还原酶活性分别下降31.34%和43.82%。TIR方式下的土壤氮素转化相关微生物指标与CIR方式的差异因施肥处理和生育期而异。DIR方式下,与FM1相比,FM3处理显著增加乳熟期土壤亚硝酸细菌数量、孕穗期和成熟期硝酸细菌数量、分蘖期和成熟期反硝化细菌数量、乳熟期和成熟期土壤脲酶活性、分蘖期和乳熟期土壤羟胺还原酶活性以及孕穗期土壤亚硝酸还原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除硝酸还原酶活性与硝酸细菌数量、亚硝酸还原酶活性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外,其他指标之间呈显著相关。【结论】水稻孕穗期是稻田土壤氮素转化相关微生物的活跃时期,DIR方式能有效提高分蘖期和孕穗期大部分土壤氮素转化相关微生物指标,而TIR方式和FM3处理在乳熟期或成熟期可显著增加土壤氮素转化相关微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