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畜牧兽医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哈萨克族的草原游牧文化(Ⅱ)——哈萨克族的游牧生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哈萨克族是世界上最喜欢牲畜和善于饲养牲畜的民族之一。创造了一整套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存技能,使得自然环境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存在状态。哈萨克族游牧文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技能是以自然的适应作为前提条件。其实质造就了游牧文化中的物质生产的特征,进而决定了整个生产、生活方式的某些基本特征。如游牧生产具有游移性、实用性、简约性、稳定性;有适应游牧的家畜;有与环境相适应的生活用品,如适应游牧的衣物、食品、毡房等;在畜牧生产中有四季草地的利用标准;畜群结构的控制;转场中的环保习俗;狩猎中的习俗等。哈萨克族有适应游牧生活的独特的民族手工艺产业。  相似文献   
2.
研究哈萨克族的游牧文化对保护西北草原生态环境、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和谐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哈萨克族是由古代许多部落和部族不断分化并逐步融合而成的,最主要的族源应是6世纪出现在汉文史籍中的"可萨",塞种、乌孙、匈奴、康居、可萨和突厥等是哈萨克族较早的民族源流。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保留了丰富的古代突厥语词汇。哈萨克分布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至今没有任何方言。中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北疆地区,且甘肃、青海都有分布。哈萨克先民曾使用过回鹘文等多种文字,现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历史上哈萨克族信仰过拜物教、萨满教、佛教、景教,最后信奉的是伊斯兰教,接受了伊斯兰文化。  相似文献   
3.
哈萨克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哈萨克文学包括书面文学和口头文学。主要代表作品有英雄史诗《阿里帕米斯》、《豁布兰德》、《叶尔塔尔根》、《哈木巴尔》、《哈班拜》等;爱情长诗如《吉别克姑娘》、《豁孜阔尔佩席与色彦苏鲁》、《恩利克与科别克》和《萨里哈与萨曼》等;叙事长诗有《考孜库尔帕西与巴彦苏鲁》、《克里米...  相似文献   
4.
哈萨克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游牧生活的特征,冬季的服饰大多由动物的皮毛制成,夏季以布制服饰为主。为了便于骑乘,衣服都比较宽大,亦喜欢扎腰带,显得干净利落。男服讲究潇洒、实惠、舒适、方便,女服还讲究美观。足蹬长腰皮靴,头带漂亮帽子,未婚少女的帽子上要插上一撮漂亮的猫头鹰羽毛;哈萨克族的传统饮食以肉食、奶食品为主,米面食品居次,基本上不吃蔬菜,喜茶。肉食有牛肉、马肉、羊肉、骆驼肉,多以水煮肉方式食用(手抓)。奶品有牛奶、羊奶、合木孜(马奶酒)、楚巴提(骆驼奶)、奶茶、酸奶子;哈萨克族牧民在春、夏、秋季住的是便于拆卸和携带的圆形毡房,冬天则住霍斯(简易哈萨克毡房)或土房;哈萨克族限制同一部落的男女结亲,婚俗从说亲到完婚要经过六个阶段:提亲、订婚、"吉尔提斯"仪式、送彩礼、出嫁、迎亲;哈萨克族十分重视儿童成长。出生后七天后举行"别斯科哲尔"(摇篮礼)並取名,40天后要举行40天礼,2~3岁时举行"恰式阿鲁"(剪发礼),男孩子3岁、5岁或7岁时要举行"笋跌特"(割礼),5~7岁时举行骑马礼,第一次打回猎物狩猎时要举行狩猎礼;哈萨克族按伊斯兰教的规定举行葬礼,要点是速葬、简葬和土葬。程序是用水净身,白纱布包裹尸体(克凡),举行"加纳扎"(站礼),入土为安。  相似文献   
5.
野双峰驼(Camelus bactrianus ferus)是世界上惟一存在的骆驼科的真驼属野生种,是家养双峰驼(Camelus bactrianus)的祖先。由于数千年来生活环境的巨大差异,野双峰驼变成了与家养双峰驼不同的两个物种,并成为地球上一个特殊的物种,同时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文通过对两者的起源、基因、生态、习性等方面深入细致的研究,阐述两者之间鲜为人知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从而得出野双峰驼与家养双峰驼之间本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