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2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牦牛皮蝇病防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用牛蝇净、蝇敌合剂、敌百虫、倍硫磷微胶襄、林丹,经过一系列防治牦牛皮蝇病试验后,得出9~10月牛背部一次泼淋,试验牛的感染率、感染强度由对照牛的67.26%和5.2个瘤疱,牛蝇净(20~30mg/kg)下降为10.20~8.47%和0.51~0.26,蝇敌合剂(60~70mg/kg)下降为25.08%和0.62,敌百虫(100~150mg/kg)下降为17.54~25.76%和0.27~0.88。用牛蝇净已防治牦牛1万多头,未发生事故。此法容易掌握,不需抓牛,牧民可在挡绳上施药,减轻劳动强度,节省劳动力,适于牧区使用。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对不同繁殖体况的母牦牛在补饲的基础上,分别从营养、隔离断奶、激素选择考察影响母牦牛繁殖率及同期发情处理效果。选用青海省环湖地区480头5~10岁繁殖体况不同的母牦牛,按照试验要求将母牦牛分成不同的试验组别,采用相同的同期发情处理方案,通过不同程度的补饲,补饲组与对照组的排卵率和妊娠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中华皮蝇某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本文报道了中华皮蝇(Hypoderma sinense Pleske)一、二、三期幼虫在牦牛内脏器官和背部皮下出现、增多、减少和消失的月份及寄生部位;三期幼虫自然开始脱落、脱落盛期、脱落完毕的月份和一日内的脱落时间;自然脱落的三期幼虫的化蛹天数、化蛹率和化蛹速度与气温的关系;由蛹羽化为成蝇的天数、羽化率以及土壤性质、干湿度、地温等对羽化天数、羽化率的影响等。经过分析讨论,指出了该种与纹皮蝇在生物学特性上的差异,并提出了防治和控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华皮蝇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报道了对中华皮蝇(Hypoderma sinense Pleske)的形态观察,结果是成虫和第一期幼虫与纹皮蝇(H.lineatum)无明显差别,但除第三期幼虫第7腹节腹面与已报道的一样前后缘有刺外,第二期幼虫体节背面棘刺区刺的分布与纹皮蝇的不同。纹皮蝇前缘刺仅分布于胸节2,少数延至胸节3、或全光秃,后缘则全部光秃;中华皮蝇前缘刺分布于胸节2、3和腹节1(部分1、2,少数光秃),后缘刺分布于胸节2、3(少数2或3)和腹节1—4(部分1—3,少数1、2)。与其他科技工作者所作结果对比,认为在青海省各地区与纹皮蝇同时感染牛的这个优势虫种,应是一个独立种,按既定名称叫:“中华皮蝇”为宜。  相似文献   
5.
从散养牛冷冻精液的保存和解冻、发情鉴定、输精器械、人工授精、配种登记、妊娠诊断全过程等方面规定了散养牛人工授精技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操作要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该规程适用于细管冻精和性控冻精的牛人工授精操作。  相似文献   
6.
396头适繁母牦牛和226头围产期牦牛按体况评分方法进行体况评分,并在发情季节进行了发情率的跟踪观察;对446头围产期牦牛按体况评分2.0组和2.0以下组在进行不同量补饲对比试验,旨在探讨体况基础上的营养调控繁殖研究。结果表明:发情牦牛的体况评分为4.16±0.44,未发情牦牛的体况评分为3.49±0.45,差异极显著;妊娠母牦牛产前体况评分在2.63,产后体况评分下降到0.34的母牦牛产后发情率达到45.46%,而产前体况低于2.0,产后体况下降0.5以上的母牦牛产后发情周期不能恢复;围产期牦牛体况评分低于2.0,补饲1kg/d,围产期体况高于2.0,补饲0.5kg/d,能使17%~30%的产后母牦牛当年进入发情配种状态。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考察断乳及短期断乳后对产后母牦牛发情周期恢复及怀孕率的影响。18头初产母牦牛和24头经产母牦牛进行单纯的断乳后发现卵巢周期的恢复率分别达到55.56%和87.5%,怀孕率分别达到55.56%和66.67%;对照组仅为6.67%和0%。12头母牦牛在同期排卵处理方案的第7~9天中进行短期断乳,24头母牦牛作对照,发现短期断乳组人工授精的妊娠率分别为41.67%,高于对照组37.5%,但是二者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试验表明,产后母牦牛在发情配种期进行犊牛断乳,可以极大的提高产后母牦牛产后发情周期的恢复,提高其怀孕率。  相似文献   
8.
全世界有90%以上的牦牛饲养在我国,有1 300余万头,而大多数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带及青海省、甘肃省及四川省西北部。由于牦牛长期生存在3 000 m以上的高海拔地区,生产性能普遍较低,当年产犊的母牦牛在妊娠阶段体内能量储备消耗过多,产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受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不同繁殖体况的母牦牛采取不同程度的补饲方案,研究补饲对母牦牛同期发情处理后发情和受胎的影响,从而探讨环湖地区牦牛繁殖率低下的形成机理及解决方案。试验选用青海省环湖地区3~10岁营养体况相近的受体母牦牛352头,按试验要求随机将青年牛、经产牛分为3组,分别补饲0,0.5,1.0 kg饲料,补饲时间为3个月,补饲结束后实施同期发情试验和定时授精,授精后40~60 d采用直肠检查法检查受胎情况。结果表明:补饲前与补饲后相比青年牛、经产牛营养状况差异显著(P<0.05),不同卵巢机能状态对母牦牛的发情率和受胎率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补饲Ⅱ组和补饲Ⅰ组青年牛、经产牛的发情率和受胎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补饲Ⅱ组与补饲Ⅰ组青年牛、经产牛同期发情处理后的发情率和受胎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说明母牦牛体内营养储备状况是制约牦牛繁殖率的关键因素,在传统的放牧条件下通过适度补饲能够改善母牦牛的繁殖体况和卵巢机能状态,可明显提高母牦牛的发情率和受胎率。  相似文献   
10.
收集肉孢子虫的孢子囊,是进行肉孢子虫生活史研究的第一步,同时也是肉孢子虫种属鉴定的手段之一。因此,探讨收集方法,对研究肉孢子虫及其它原虫病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年来,我们参考有关资料,对几种收集法进行比较,认为用纸片粘附法较好。用该法收集了大量的孢子囊,经感染自己培育的健康羊,发生了肉孢子虫病,出现发热、厌食、虚弱、贫血、运动失调和死亡,完成了羊犬肉孢子虫生活史的研究。现将此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