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1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奶牛的人工授精六十年代已经普及,七十年代开始应用冷冻精液,并很快在全国推广、普及。运用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首先必须对冷冻颗粒进行解冻,用作冷冻颗粒解冻液的种类很多,在我国近年来应用较多的是2.9%的柠檬酸钠液和消毒牛奶。由于用消毒牛奶解冻,脂肪球影响观察精子活力,并且较麻烦,故并非优良的解冻液;而用标准的2.9%的柠檬酸钠液尽管效果较好,但在生产现场配制有一定困难。由于以上原因我们一直在寻找一种适合于生产单位运用的优良的解冻液。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评定小反刍兽疫病毒抗体的测量不确定度,使用ELISA方法进行相关试验,依据《兽医检测实验室ELISA试验测量不确定度评估指南》(CNAS-GL043:2020)、《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JJF 1059.1—2012),分析了ELISA试验测量不确定度的各分量,并根据各分量的来源及产生途径,详细评定了各分量...  相似文献   
3.
为建立一种快速检测鉴别非洲猪瘟病毒(ASFV)基因缺失株和非缺失株的荧光PCR鉴别方法,通过查询Genbank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基因组序列,应用相关软件设计针对ASFV不同毒株序列的引特异性物,用荧光PCR技术检测ASFV的不同病毒毒株,并对该方法进行敏感性、精密性和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在最低1.3×103c...  相似文献   
4.
2018年3月27日,山西省某养殖场蛋鸡出现发热、腹泻、头颈后仰等症状,并陆续死亡,至3月31日,共死亡蛋鸡699只,袭击率为86.08%(699/812)。经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检测,确诊该疫情为高致病性H7N9流感。为查明病因,了解疫情分布,通过现场剖检、实验室诊断、问卷调查、周边排查等方式,对该起疫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寻找可能的风险因素,进而提出防控建议,评估防控效果。经调查,病原通过人员、车辆、野鸟带毒传入养殖场的可能性较大,又因养殖场未进行H7N9流感疫苗免疫,从而导致疫情暴发。通过紧急处置,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未发生扩散。本起疫情提示,对家禽使用与当地流行毒株匹配疫苗进行免疫,建立有效免疫屏障,同时加强人员、车辆和野鸟的生物安全控制,对预防H7N9流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掌握山西省小反刍兽疫免疫状况及其流行情况,推动实施小反刍兽疫消灭计划,2017—2019年在全省11个地市,采用配额抽样方法,采集种羊场、商品代羊场、羊散养户共4 038份血清学样品和8 397份病原学样品,通过竞争ELISA、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进行免疫抗体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显示:2017—2019年全省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个体合格率分别为83.51%、81.62%、84.15%,场群合格率分别为84.91%、81.20%、76.25%,呈下降趋势;病原学个体阳性率分别为0、0.08%、0.15%,群体阳性率分别为0、1.63%、1.25%,呈上升趋势。商品代羊场个体合格率为82.25%,低于种羊场(100%)和羊散养户(84.55%),且有病原阳性检出(0.09%)。10个地市的场群合格率均在70%以上,但有2个地市刚达标准线,1个地市仅为60.00%,3个地市检出病原学阳性。结果表明,山西省小反刍兽疫整体防控效果较好,但有下滑趋势,且商品代羊场存在一定的病毒感染,部分地区免疫效果不佳,因而存在疫情发生风险。在目前暂不具备退出强制免疫的条件下,仍需加强免疫、监测和调运监管,力争尽快实现消灭小反刍兽疫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我场在1991年奶牛流行热发病期间,对瘫痪型病牛在百会穴注射硝酸士的宁,取得了满意效果。 (一)临床症状患牛四肢无力,且后肢大多僵硬,肌肉发抖,针刺皮肤反应不敏感,起卧困难,或卧地不能站立,呈平卧姿势;一般食欲正常或稍有减少,体温多在38℃—40.5℃之间,精神亦正常。大部分病牛如能及时正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2018年山西省晋中市规模猪场母猪伪狂犬病血清学场群流行率,寻找猪伪狂犬病毒感染的潜在风险因素,以母猪存栏大于100头的75个规模猪场为研究目标,按照发现疫病的抽样策略,采用两阶段抽样方法,随机选取51个规模猪场,在每个养殖场随机抽取30份血清样品进行感染抗体检测,并对所有检测的规模猪场开展问卷调查。抗体检测结果显示,晋中市规模猪场母猪伪狂犬病场群流行率为40.90%(95%CI:27.3%~54.5%)。单因素分析显示,风险因素为"方圆3 km内有其他家畜养殖场、交易市场或者屠宰场",保护性因素为"引进猪只时检测伪狂犬病毒感染抗体和1年内引进公猪精液"。建立的模型拟合度较好,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35(95%CI:0.658~1.000)。调查结果提示,新建养殖场要与其他的家畜养殖场、交易市场或者屠宰场保持安全的养殖距离,规模养殖场要坚持自繁自养,在引进种猪和公猪精液时一定要进行严格地PRV检测。  相似文献   
8.
2017年5月26日至6月5日,山西省某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的灰雁出现了发热、腹泻(拉黑绿稀便)、头颈后仰、失明等症状,并陆续死亡,共死亡625只,袭击率为52.08%(625/1 200),经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检测,确诊为H5N6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场内基本情况、免疫情况、调运情况及发病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发病灰雁系5月26日调入,调运前未进行H5N6亚型禽流感免疫,因此调入时可能已感染禽流感病毒是此次暴发的主要原因。对全市范围的养殖禽类进行禽流感疫情排查,未发现其他疫情。调查结果提示:加强所有饲养禽类的禽流感免疫,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对于控制禽流感疫情暴发具有重要意义;养殖场在购入禽类时,应认真查验检疫票证,了解免疫背景,并建立完善的养殖管理档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屠宰环节布鲁氏菌病漏检对屠宰从业人员和消费环节羊肉消费者的潜在健康风险及其干预措施。[方法 ]利用屠宰环节肉品风险评估专项监测中的定量监测数据,以及文献检索数据、专家咨询和调研结果,采用@RISK软件,分析估计屠宰环节布鲁氏菌病检疫漏检情况下的感染人数和消费者因烹调不当发生布鲁氏菌感染的风险。[结果 ]构建了屠宰环节布鲁氏菌病漏检感染风险模型。假设接触漏检羊感染布鲁氏菌病的概率为20%,那么0.001%、0.08%、1.5%三种漏检概率可能导致的感染人数分别为0~4人、0~114人和7~1 829人(90%置信区间);不同接触感染概率的感染人数有较大差异:5%概率时每年有0~541人可能感染布鲁氏菌病;60%概率时,多数情况下有155人感染布鲁氏菌病,最多可达到6 473人。应用该模型对某省居民消费漏检布鲁氏菌病羊肉后新增布鲁氏菌病感染人数的估算结果表明:按照0.1%概率计算,该省2016年度屠宰313.25万只羊可能新增布鲁氏菌病感染病例111~148例(90%置信区间)。如果因厨房生熟不分、烹调不当等因素而使感染概率提高至1%,则可能出现1 234~1 352个新增病例。[结论 ]羊屠宰环节存在布鲁氏菌病检疫漏检现象,从业人员受布鲁氏菌病感染风险较高;消费环节存在因烹调不当而导致的布鲁氏菌病感染风险;应加强养殖环节羊群布鲁氏菌病的控制和宰前检疫,提升从业人员和消费者对布鲁氏菌病危害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养殖户对布鲁菌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可能的感染危险行为,为针对性开展布鲁菌病健康宣教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在灵丘县选取70户牛养殖户,通过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养殖户的布病防控知识和高危行为情况开展现状调查。[结果]在70名被调查对象中,有77.14%的养殖户没有对新购入牛进行单独饲喂的防疫隔离意识。有45.71%的养殖户对牛群未免疫布病疫苗。虽然灵丘县近年来多次开展过布鲁菌病的宣传干预,但该次调查结果显示,宣传干预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结论]灵丘县养殖户对布鲁菌病的知识知晓率相对较高,但仍距离规划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仍存在不小的感染布鲁菌病的风险。因此,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应加强针对养殖户进行布鲁菌病宣传干预,提高该部分人群对布鲁菌病的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