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畜牧兽医   1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细胞因子,尤其是α-干扰素(IFN-α)在控制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研究IFN-α在流感过程中的作用,给感染流感病毒的模型动物猪接种IFN-α中和单克隆抗体(Abs)K9。首先确定了IFN-α中和Abs的最佳接种剂量与接种途径,据此研究Abs对猪流感病毒感染的效果。给猪气管内接种半数鸡胚感染量为10^6的H1N1流感病毒,接种18h后,分别给试验猪气管内和腹膜内注射高剂量的IFN—α中和Abs和对照Abs。  相似文献   
2.
猪附红细胞体病原特征及其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猪附红细胞体的病原形态学特征及其致病特性,给6只临床健康小鼠成功感染了猪附红细胞体病,对试验组小鼠感染后的不同时期采集的血样进行了鲜血压片、姬姆萨染色及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学检查,红细胞计数和以P1:5'-GCATGCCCAGTCCCCAAGGA-3'和P2:5'-TGCGGGGAGTACGTGGGAAGG-3'为特异性引物,利用2003年Ludwig E报道的方法对待检血样中附红细胞体DNA的PCR鉴定及测序.1 000倍油镜下观察到单个或连成线状的附红细胞体附着于红细胞表面,红细胞变成刺状、菠萝状或"口"字形等不规则形状;12 000倍扫描电镜下观察到了"逗点"状及以纤丝与红细胞膜相连的附红细胞体;红细胞计数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小鼠在接种后第7、10、14天出现大量异型性红细胞,其中第10天严重变形红细胞数量最多.说明猪附红细胞体病发病明显期在感染后第7~14天,14 d以后逐渐消散;PCR扩增得到782 bp的DNA片段,经序列分析与序列号为AJ504999的相应片段同源性为99.74%.本试验为猪附红细胞体的病原特性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猪附红细胞体病发病机理等方面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确诊一起来自具有地方性呼吸系统病史的哺乳和断奶仔猪的下呼吸道猪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疾病。试验收集来自50个猪群的500头(每群10头)临床感染仔猪的肺泡灌洗液,利用套式PCR检测猪肺炎支原体。在12.3%的哺乳仔猪和10.6%的断奶仔猪的肺泡灌洗液中检测到了猪肺炎支原体。猪肺炎支原体阴性猪群的比例是72%,只有2组猪群所有样本均为阳性。通过系统调查了解猪群的卫生条件及饲养管理状况,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仔猪中猪肺炎支原体病的感染与猪群的生产管理及猪群对环境的适应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细胞因子,尤其是α-干扰素(IFN-α)在控制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研究IFN-α在流感过程中的作用,给感染流感病毒的模型动物猪接种IFN-α中和单克隆抗体(Abs)K9。首先确定了IFN-α中和Abs的最佳接种剂量与接种途径,据此研究Abs对猪流感病毒感染的效果。给猪气管内接种半数鸡胚感染量为106的H1N1流感病毒,接种18 h后,分别给试验猪气管内和腹膜内注射高剂量的IFN-α中和Abs和对照Abs。试验猪分别于接种后0、24、30、487、2 h安乐死。在接种后24和30 h,接种K9猪的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FN-α明显减少,并伴随IL-6和IL-12的减少,而对照抗体处理组TNF-α和IL-1的水平未受影响。最重要的是,IFN-α中和单克隆抗体处理组动物出现临床症状推迟了24 h,同时伴随IFN-α的减少,但是并没有对病毒的复制及肺脏的病变产生明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IFN-α对IL-6和IL-12有诱导作用,3种细胞因子在抗猪流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猫疱疹病毒1型(FeHV-1)感染经常伴随眼睛疾病的复发,已接种疫苗的猫亦可出现此症状,相关发病机理还不清楚,尤其是二次感染毒株的作用还未知。为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构建了包含FeHV-1基因组的细菌人工染色体标记的FeHV-1变异株。变异株的糖蛋白基因被编码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取代。9只隐性感染野生型FeHV-1的猫二次感染FeHV-1变异株后,监测其临床、病毒学及免疫学参数。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目的是确定在试验感染猪肌肉中多长时间能检测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和评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通过摄食经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鉴定为PRRS阳性的猪肉的传播风险。试验采集135头试验猪(试验组人工接种PRRSV,89头;阴性对照组46头)的血清、淋巴组织和肌肉(背最长肌)。接种后第28天~第202天,试验组中13头猪(14.6%)的肌肉样本出现qRT-PCR阳性,在其中4头猪的血清样本和3头猪的淋巴组织样本中分离到了PRRSV。另外,通过生物鉴定在该13头试验猪中6头的淋巴组织匀浆中检测到了该病毒。通过给13头3周龄的PRRSV阴性猪饲喂定量PT-PCR检测阳性的猪肉并利用定量PT-PCR检测监控该试验猪的PRRS感染情况,研究了PRRS的传播性。定量PT-PCR检测结果显示,食用PRRS阳性猪肉的试验猪没有感染PRRS。以上资料表明,定量PT-PCR在猪肉中检测到了非传染的PRRSV,通过食用PRRSV感染猪肉PRRSV没有极大的传播性。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s)检测了43只自然感染山羊血清中山羊疱疹病毒Ⅰ型(CpHV-1)特异性免疫球蛋白1(IgG1)与免疫球蛋白2(IgG2)。IgG亚类分析结果表明,山羊阳性血清的二重分布模式,大部分(其中36只)感染山羊阳性血清中IgG2的水平显著高于IgG1,少部分(其中7只)感染山羊IgG1与IgG2水平相当。  相似文献   
8.
对北京市郊区某兔场发生的兔球虫病进行实验室诊断,剖检主要发现病死兔肝脏上有米粒到粟粒大小不等的黄白色结节,肠粘膜坏死脱落;组织病理学检查见肝脏胆管上皮大量增生,肝细胞萎缩,组织中可见大量球虫卵囊;肝脏结节压片及肠粘膜抹片检查均见球虫卵囊。诊断结果表明:该兔场发生的病例为以斯氏艾美耳球虫感染为主的混合型兔球虫病。  相似文献   
9.
利用PCR的高灵敏度和原位杂交(ISH)的细胞定位能力,建立了一种间接原位PCR(ISPCR)方法用来检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腹股沟淋巴结的石蜡切片中的猪圆环病毒2型(PCV2)的分布,这些腹股沟淋巴结来自于携带猪圆环病毒2型的临床健康猪及患有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的仔猪。间接ISPCR与其他几种常规PCV2诊断方法敏感度比较结果显示:套式PCR方法最为敏感,其次是间接ISPCR、常规PCR、ISH与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方法。尽管间接ISPCR、ISH和IHC染色方法均能显示出相似的PCV2信号分布图,但是间接ISPCR可以显示出先前用常规ISH或ICH染色方法未能显示出来的PCV2信号,尤其在携带PCV2的临床健康猪的生发中心细胞中。而且6种不同的PCV2信号表达模式与相关淋巴组织病变可被分级用来描述组织形态学变化和病毒感染。研究结果表明:间接ISPCR是一种效果较为显著的基于细胞的诊断工具,它具有在福尔马林中固定并经石蜡包埋的组织切片中诊断PCV2的特异性,它将是深入研究PCV2发病机理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探究野生型蓝舌病毒血清8型(BTV-8)对牛的潜在垂直传播。试验结果表明,1头犊牛经胎盘传播感染野生型BTV-8,用另1头犊牛经口感染野生型BTV-8。用15头怀孕8个月的多次经产母牛中的7头进行BTV-8感染试验,RRT—PCR检测结果表明,每头新生犊牛摄食初乳之前就已经胎盘感染了BTV,如果经胎盘感染试验不成立,那么给犊牛饲喂感染BTV-8母牛的初乳或未感染BTV-8母牛的初乳。初乳中掺入含BTV-8的血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