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9篇
综合类   51篇
水产渔业   181篇
畜牧兽医   6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一、珍珠蚌发病情况简述珍珠蚌又称珠母珍珠蚌,俗称蛤蜊。因其多产天然珍珠而得名珍珠蚌。壳大、厚而坚实,呈长椭圆形。位于长江流域的湖南地区,依托丰富的天然蚌种资源和优质的水域环境优势,其珍珠蚌养殖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珍珠蚌养殖作为湖南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并成为提高渔业效益,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2.
斑点叉尾鮰 链球菌病的发生与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6月到9月,广西横县西津水库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鮰暴发了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发病一周左右时间内就造成了大批斑点叉尾鮰死亡,病害波及4000多口网箱,造成经济损失上百万元。2007年6月5日,广西横县西津水库某养殖户300箱斑点叉尾鮰中10箱出现死亡,3天后波及到80个网箱,死亡率高达90%,至12日死亡达10吨以上。与此同时,同一水域其他养殖户的斑点叉尾鮰也相继发病,  相似文献   
3.
根据斑点叉尾鮰苗种阶段的生物学特点及生长规律,从幼苗到大规格鱼种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刚出膜至自由游动的混合营养期;第二阶段是从1.3厘米左右的鱼苗长N8~10厘米,这一阶段的鱼苗体小嫩弱,摄食能力较差,处于食性转换阶段,对环境条件变化及敌害侵袭的应付能力较差,加之鱼苗集群性强且游泳能力差,所以必须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池塘中精心培育:第三阶段是从8~10厘米开始,  相似文献   
4.
【目的】证实温度对锦鲤疱疹病毒CyHV-3体外增殖和致病性的影响。【方法】选用CyHV-3-EGFP病毒株为研究对象,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病毒滴度,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病毒体外增殖,研究病毒的热稳定性、以及温度对病毒的体外培养和体内致病性的影响。【结果】CyHV-3在4~36℃条件下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温度超过36℃后,病毒活力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50℃时病毒活力完全丧失。感染温度对CyHV-3病毒活力影响不大,高温(37℃)和低温(4℃)时病毒都具有感染能力。但是,孵育温度明显影响病毒活力,温度高于30℃时,CyHV-3的增殖能力减退甚至消失。鲤鱼感染CyHV-3病毒后,低温组(15℃)的死亡率为26.67%,常温组(25℃)的死亡率为73.33%,高温组(30℃)和对照组的死亡率均为0。【结论】证实了CyHV-3病毒在低温下能够增殖并且具有致病性,解释了近年来锦鲤疱疹病毒(KHVD)的暴发及流行不再受限于春秋季节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铜离子对鲤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利  汪开毓 《淡水渔业》2004,34(1):21-22
于水族箱内进行铜离子对鲤鱼的急性毒性试验。铜对鲤鱼 2 4h、 48h和 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 1 67mg/L、 1 2 5mg/L和 0 77mg/L。安全浓度为 0 0 77mg/L。中毒鱼体表和鳃的粘液增多 ,鳃上附着有淡蓝色的絮状物 ,临死前出现痉挛症状。铜主要对鱼类的鳃、肠、肝、肾、脑造成较严重的损伤 ,特别是对鳃的损害与鱼的死亡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鱼类“腹水症”的原因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鱼类“腹水症”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它是以腹水的形成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大类鱼类疾病的总称。随着集约化养殖程度的提高,养殖密度的增加,养殖环境的恶化日趋严重,病原微生物的大量孳生,以及药物滥用,营养成分的失衡等因素的作用,导致鱼类发生“腹水症”,甚至发生大量死亡,给水产养殖造成的经济损失逐年增大。本文就引起“鱼类腹水症”的主要原因及相应的防治对策进行一概述,为水产养殖生产中防治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观察大鲵在大鲵蛙病毒(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ranavirus,CGSRV)感染过程中组织的动态病理损伤,同时定量检测CGSRV在组织中的动态分布。对大鲵腹腔注射1.0×106.5 TCID50/m L的CGSRV进行人工感染,在感染的0d,3d,5d,7d,9d,13d,16d随机采集3尾,取肝、肾、脾、肺、肠、皮肤、肌肉、脑、心脏和胃等组织,石蜡切片和HE染色对CGSRV感染大鲵的病理损伤过程进行观察,采用SYBR Green q PCR技术对病毒在组织中的动态分布进行定量研究。组织病理结果表明,CGSRV感染导致大鲵多组织器官损伤,其中肝、脾、肾和皮肤肌肉病变严重,为损伤靶器官,且在一些损伤的细胞内见嗜碱性或嗜酸性包涵体。感染后3d肝细胞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肾间以及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感染后5~7d实质性器官变性、坏死,炎症加重,胃肠道呈卡他性炎。感染后9d表皮细胞坏死、脱落,肌纤维变性、坏死。感染后13~16d肝出现广泛变性、坏死与炎症,脾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肾小球渗出性-坏死性炎,皮肤肌肉呈出血性坏死性炎和实质性心肌炎。SYBR Green qPCR结果显示,整个感染进程中各组织CGSRV含量呈上升趋势,不同组织中病毒量为2.36×103~1.84×109 copy/mg组织,其中肺、肠、肝、脾、肾和皮肤肌肉含量高,表明CGSRV具有广泛的组织分布特征,但肝、脾、肾、皮肤肌肉为其复制和损伤的靶器官,且病毒分布量与病理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单克隆抗体的发现和使用,大大提高免疫学检测的特异性和临床治疗的精确性,对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了单克隆抗体的技术原理,回顾了单克隆抗体的应用背景,并将目前单克隆抗体在水产上各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概括,对该项技术在水生动物疾病上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套肠症是近年来发生的一种新型细菌性传染病,危害对象是斑点叉尾鲴(Ictalurus punctatus),已经连续几年造成了斑点叉尾鲤f大批发病死亡,严重地威胁着斑点叉尾鲴养殖的健康发展。目前初步认为该病是由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引起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以发生严重的肠炎、肠套叠和脱肛为特征,在短时间内即可引起大量死亡,我们称此病为“斑点叉尾鲴传染性套肠症(Infectious intussusception of channel catfish,IICC)”该病的致病病原和病理变化特征在水生动物疾病中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10.
从养殖池、水族箱和健康鲤肠道等分离20株细菌,通过耐热和体外拮抗试验筛选出5株细菌,经生化试验和细菌:16SrDNA测序鉴定为2株芽孢杆菌(Bacillus)、2株肠球菌(Enterococci)和1株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进一步采用体外固定鲤前肠黏液蛋白,结合同位素32P标记细菌并示踪的方法,研究来源于鲤肠道的肠球菌和柠檬酸杆菌以及鲤养殖水体中的芽孢杆菌对鲤前肠黏液的体外黏附活性,建立筛选鲤(Cyprinus carpio)益生菌的方法.结果表明,5株细菌均能黏附到黏液体外模型,肠球菌的相对黏附率极显著高于芽孢杆菌与柠檬酸杆菌(P<0.01),柠檬酸杆菌与芽孢杆菌的相对黏附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肠球菌L2的相对黏附率极显著高于肠球菌E2(P<0.01).研究证明,鱼源的肠球菌对鲤前肠黏液的黏附率高于异源的芽孢杆菌,而且不同种属的肠球菌在黏附能力上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