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1篇
畜牧兽医   14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5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浅谈科学发展观与草地生态建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草地退化是我国天然草地面临的突出问题。我国草地占据了农牧交错带和绿洲一荒漠交错带,对人为活动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生态脆弱性,因此在草地生态建设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充分发挥草地的自然修复能力,建设人工草地,合理的对草地进行开发和利用,完善草地的生态建设,使草地朝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3.
4.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段近60年气温序列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长存  王堃  孙钰茗 《草地学报》2016,24(4):747-753
利用1955-2014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段10个气象观测站的气温时间序列资料,在分析气温变化结构的基础上运行气候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用以解释气温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气候气温变化的突变点和周期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60 a来研究区内平均气温呈现普遍升高趋势,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升高趋势更加显著,达到99%置信度,升温速率达到0.45℃·10a-1,高于全国和全球的气温增长率。2008年后区域进入降温过程,冬季降温尤为明显,其原因是全球变化发生停滞;气候突变检验表明区域年平均气温的升温突变发生在1986年,显著升温开始于1991年,冬季升温突变时间最早,发生在1978年,夏季升温突变时间滞后,出现于1991年;周期检验表明区域内气温存在5~10 a和30 a的多重时间尺度结构的变化特征,预计2008年后年平均气温和季节平均气温增加速度将变缓,甚至可能发生变暖停滞。  相似文献   
5.
草地退化是我国天然草地面临的突出问题。我国草地占据了农牧交错带和绿洲-荒漠交错带,对人为活动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生态脆弱性,因此在草地生态建设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充分发挥草地的自然修复能力,建设人工草地,合理的对草地进行开发和利用,完善草地的生态建设,使草地朝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选取河北坝上地区为研究区域,以不同放牧强度样地的群落优势种或亚优势种(马蔺(Iris lactea)、线叶蒿(Artemisia subulata)、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华北米蒿(A.giraldii)和羊草(Leymus chinensis))为研究对象,分析放牧强度对6个物种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放牧强度的增加,6个物种的单株总生物量和单株地上生物量均显著降低,单株地下生物量随放牧强度呈现不同的规律;与对照相比,重度放牧显著提高了糙隐子草的单株地下生物量,中度放牧则显著提高了二裂委陵菜的单株地下生物量;根冠比随放牧强度显著增加,且不同物种之间也呈现显著差异;羊草在群落中的重要值与根冠比呈显著负相关,其他5个物种的根冠比与其重要值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证实物种会通过调整其生物量分配格局来适应放牧干扰,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放牧退化草原群落物种组成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7.
华北农牧交错带农田-草地景观土壤速效氮界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尧  刘利  林长存 《草地学报》2014,22(6):1222-1226
利用非线性回归的生态界面测试分析法(BEDA),对华北农牧交错带农田-草地景观土壤的速效氮界面在生长季(5-9月)的时空动态进行分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以植被恢复为主的大规模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农田-草地边界的土壤速效氮生态界面位于草地内.在少雨的5月,农田-草地的边界影响域最小,仅为37.5 m;而在雨水较为丰沛的8月,边界影响域最大,为57.5 m.相对于少雨期,丰雨期的速效氮生态界面会更靠近草地内部.速效氮素在农田-草地界面上表现出地表生态流季节动态性.  相似文献   
8.
西藏地区草地资源丰富,但利用水平尚待提高,加强野生牧草的适生性分析,对种质资源选育和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小花棘豆(Oxytropis glabra)和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是西藏地区广泛分布且品质优良的野生牧草,为探究三种野生牧草在西藏地区分布的主导环境气候因子,利用MaxEnt模型,分析适宜草种混播区域,以期为重要野生牧草资源在西藏地区高寒草地推广种植和人工草地混播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高山嵩草最适生长区集中在西藏地区中部,影响其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是生长季月平均辐射;小花棘豆最适生区分布在日喀则市中部、山南市西北部和拉萨市,等温性是影响其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紫花针茅在西藏地区分布广泛,影响其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是坡度。本研究明确了3种野生牧草混播种植的适生区域,为下一步推广人工草地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刘涛  张雪梅  林长存 《草地学报》2023,(12):3831-3840
土地利用是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的一个重要驱动力。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发展,准格尔旗水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本研究基于FLUS模型预测自然发展、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情景下2040年准格尔旗土地利用变化,运用InVEST模型分析了准格尔旗水源涵养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三种情景下FLUS模型的Kappa系数为0.87,0.88和0.83,均大于0.80,说明FLUS模式能很好地模拟研究区的土地演替。运用InVEST模型得出2040年城市发展情景水源涵养量最低为2.98×108 m3,生态保护情景水源涵养量最多为3.37×108 m3。全旗的水源涵养量总体表现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基本分布模式。根据各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水源涵养能力的差异,其强度按以下顺序排列:草地>林地>耕地>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通过对准格尔旗的土地利用状况和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能够为规划生态保护区提供管理建议,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风险评估是预防外来物种入侵的有效手段,为科学评价外来牧草的入侵风险,防止盲目引种带来生态安全威胁,本研究将频度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结合,建立外来牧草入侵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组成,包括外来牧草的入侵性、适应性、扩散性、生物学特性、危害性、防除难度等方面;本研究中,利用4种禾本科外来入侵牧草和3种禾本科外来牧草对构建的评估体系进行验证,并利用该体系对外来牧草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 L.)进行了入侵风险评估实例研究,得出其入侵风险为中等,主要体现在适应性强和扩散性强方面。本研究建立的评估体系,可初步明确柳枝稷入侵风险的主要来源,为外来牧草的引种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