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9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2.
3.
新时期水产养殖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现有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培养模式,具体结合广东海洋大学建博后新时期水产学科的发展趋势与规划,分析了如何以科研为依托进行水产养殖专业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创新、学术创新及实践与就业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合理的水产养殖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石斑鱼的营养需要和饲料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用花生粕替代鱼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研究花生粕替代不同水平鱼粉蛋白质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消化酶活性和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选择初始体重为(0.75±0.01)g的健康对虾苗720尾,随机分成6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虾.试验配制6种等氮等能饲料,即以0、3.83%、7.65%、11.48%、15.30%和...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e)对饲料锌的需要量。以硫酸锌为锌源,在以酪蛋白、明胶为主要蛋白质源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5、10、20、30、50mg/kg的锌,使6种试验饲料中锌含量分别达到7.1、10.1、15.3、23.4、33.0、54.4mg/kg。每种饲料饲喂1组方斑东风螺,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0只螺,螺初始体重为(106.25±0.00)mg。试验期8周,养殖水体中锌含量为5.74μg/L。结果表明:1)饲料锌含量对方斑东风螺饲料系数(FCR)、蛋白质效率(PER)、成活率(SR)和肉壳比(SB/SR)无显著影响(P>0.05)。方斑东风螺增重率(WGR)先随饲料锌含量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当饲料锌含量达到15.3mg/kg后各组WGR无显著差异(P>0.05)。2)饲料锌含量对方斑东风螺软体部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3)方斑东风螺软体部锌含量与饲料锌含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R2=0.975 0),各组方斑东风螺壳中锌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4)方斑东风螺内脏团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过氧化氢酶(CAT)和碱性磷酸酶(AKP)活力先随饲料锌含量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当饲料锌含量达到23.4mg/kg后上述酶活力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以WGR为指标,通过折线模型分析得出方斑东风螺对饲料锌的最适需要量为15.3mg/kg;以内脏团中T-SOD、CuZn-SOD、CAT和AKP活力为指标,通过折线模型分析得出方斑东风螺对饲料锌的最适需要量为22.9~24.3mg/kg。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饲料加工工艺与设备”课程在水产养殖专业中的地位和课堂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建立了启发式、开放式和问题式的教学新模式,为该门课程的本科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幼鱼和养成阶段斜带石斑鱼对饲料中脂肪的需要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探讨2个生长阶段(幼鱼和养成阶段)斜带石斑鱼对饲料中脂肪的需要量。以鱼油调整饲料脂肪水平,配制5种脂肪水平(7.07%、9.92%、12.92%、15.95%和19.04%)的等氮饲料,分别投喂体重为9.1 g(幼鱼阶段)的斜带石斑鱼8周和体重为102.6 g(养成阶段)的斜带石斑鱼10周。同一生长阶段,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幼鱼阶段放养25尾鱼,养成阶段放养20尾鱼。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肥满度(CF)和脏体比(VSI)均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饲料系数(FCR)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上述指标均在饲料脂肪水平为12.92%时获得极值。2)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全鱼粗蛋白质含量逐渐下降,全鱼和肌肉粗脂肪含量逐渐上升,全鱼和肌肉水分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全鱼和肌肉其他常规营养成分含量无规律性变化。3)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血浆总蛋白(TP)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血浆高密度脂蛋白(HDLC)含量呈逐渐升高趋势。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血浆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CHOL)含量与饲料脂肪水平呈线性或曲线关系。4)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肝脏肝脂酶(HL)、脂蛋白脂酶(LPL)、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均逐渐下降,而肝脏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则逐渐上升。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阶段肝脏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养成阶段肝脏ACP活性逐渐下降,幼鱼和养成阶段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肝脏碱性磷酸酶(AKP)和溶菌酶(LZM)活性与饲料脂肪水平呈正相关关系。6)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幼鱼和养成阶段石斑鱼的胃肠道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逐渐下降,胃肠道脂肪酶活性逐渐上升。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适宜水平的脂肪可以改善幼鱼和养成阶段斜带石斑鱼的生长性能,且对体成分、生化指标和消化代谢酶活性有一定影响;以SGR、FCR和PER为评价指标,幼鱼和养成阶段的斜带石斑鱼对饲料中脂肪的需要量均在11%~13%内。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改变投饲频率后晶体蛋氨酸吸收利用的效率,实验以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以高鱼粉组为正对照组,以低鱼粉且不添加蛋氨酸组为负对照组,添加晶体蛋氨酸(MET)组为实验组,配制3种等氮等脂的饲料。MET组日投饲频率分别为2(7:00和21:00)、4(7:00,12:00,18:00和21:00)和6次(7:00,9:30,12:00,15:00,18:00和21:00),正对照组和负对照组日投喂4次。将初重为(1.27±0.01)g的对虾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30尾虾,养殖5周,水温29~30℃。结果显示,日投喂6次的MET组增重率和正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全虾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日投喂4次的,MET组总蛋白酶活性随投喂次数增加而增加,日投喂4次和6次的处理组与正对照组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投饲频率由4次增加至6次,晶体蛋氨酸组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体蛋白的沉积和总蛋白酶的活性得到改善,增加投喂频率有利于提高游离氨基酸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在低鱼粉饲料中分别添加晶体蛋氨酸(MET)、羟基蛋氨酸(MHA)和3种微胶囊蛋氨酸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包被蛋氨酸(CAP)、棕榈酸甘油酯包被蛋氨酸(TPA)、树脂包被蛋氨酸(RES),配制5种等氮等能饲料,以晶体蛋氨酸为对照组进行50 d的凡纳滨对虾(初重(0.81±0.01)g)养殖试验,测定对虾消化酶活力的变化。分别在养殖14、28、50 d时,取肝胰腺测定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TPA组在养殖14、28、50 d时总蛋白酶活性呈现升高的趋势,50 d时TPA组显著高于RES组(P<0.05);50 d时,MET组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淀粉酶活力低于微胶囊组但未见显著差异(P>0.05)。表明低鱼粉饲料中添加TPA微胶囊蛋氨酸有助于提高凡纳滨对虾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