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167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13篇
  29篇
综合类   112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46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棚内CO2 浓度日变化幅度远大于棚外 ;在天气晴好、光合旺盛、通风受阻时 ,棚内CO2 匮乏可成为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子。在保护地条件下 ,油桃光合速率 (Pn)日变化由露地的双峰曲线变为三峰曲线 ,最大Pn比露地提前 2h ,在 8时左右出现 ;光合“午休”现象不明显 ;晴天棚内日平均Pn为 5 .97(CO2 ) μmol/m2 ·s,比露地降低17.2 5 %。棚内CO2 加富对油桃光合作用和产量、品质有重要影响 ,较大幅度地提高了上午 8时~ 12时之间的Pn和光能利用率 ,日平均Pn 6 .95 (CO2 ) μmol/m2 ·s ,比对照提高 2 5 .90 %。树体生长健壮 ,生物量 (未含果实 )增加 12 .4% ,比叶重增大 ,产量提高 19.80 % ,品质改善  相似文献   
2.
秋茄红树林北移引种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秋茄红树林适应七都岛的滩涂生长环境,它顺利的通过1999年的百年不遇的-4.0℃低温考验,仍能生长良好且自然开发结果,表明引种试种已获成功,经四年的引种造林已形成了一个秋茄红树林与本地潮间带动,植物共存地的相对复杂的生态系统,这对改善,丰富、美化七都岛的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芦苇是影响秋茄红树林造林成活率和生长的重要因素,清理芦苇,平整高洼地,以提高秋茄红树林造林成效,秋茄红树林北移到七都岛潮间土含盐量仅0.08%的滩涂上生长,表明对环境的盐度适应性进一步拓宽。  相似文献   
3.
油桐(Vernicia fordii Hemsl.)原产我国,经过劳动人民长期栽培选育、繁育,培育出许多优良农家品种,是桐农们对世界栽培作物宝库所作的重大贡献。 我国油桐之利用及栽培历史起于何时,实属难考。如果按用漆与用桐油有关考,在我国尧舜时代在食具、祭具上涂漆汁,则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但在当时可单用生漆不一定混配用桐油。据现已查寻到的资料,最早是在唐代陈藏器所著《本草拾遗》中记有:“罂子桐生山中,树似梧桐。”该著作成于公元739年,距今有1250年之久。北宋寇宗奭所著《本草衍义》中记有“荏桐早春先开淡红花,状如鼓子花,花开成实,子可作桐油。”该著作成于公  相似文献   
4.
<正> 充场桑是山桑系高产优质抗病桑品种,在四川苍溪、营山、蓬安、巴中、平昌等地分布较多,陕西略阳曾有引进。经苍溪多年栽培和鉴定试验,以及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鉴定试验,证明该品种产叶量高,生长势好,抗黑枯型细菌病能力强,发条数多,蚕儿必需氨基酸含量高,养蚕成绩好。现将主要性状和栽培特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不同保墒与土壤结构改良措施对小麦、玉米水分利用等的作用机理,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地膜覆盖、保水剂及有机肥对小麦—玉米生长、光合生理特征、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结构等。结果表明:地面覆盖和土壤结构改良措施均改善了土壤团粒结构,且促进了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提高。同时,不同措施改善了小麦、玉米不同生育期的光合生理特征,提高了小麦、玉米不同生育期的株高、叶面积及生物量,且成产要素也显著提高,地膜覆盖较其他措施更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其较普通耕作增产14.7%。对玉米而言,以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处理增产效果较佳,分别较普通耕作增产10.4%和10.3%。对小麦—玉米周年而言,地膜覆盖的总产量和总水分生产效率均最高,分别较普通耕作提高了12.5%和17.1%。相关分析表明,小麦、玉米周年总产量和总水分生产效率与小麦不同生育期的土壤水分、灌浆期叶面积、小麦单产、玉米大喇叭口期的叶面积以及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开展城乡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优化,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通过构建城乡土地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生态位适宜度进行了分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布局策略。结果表明:(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布局优化为商业发展主导区、工业发展主导区和农业发展主导区以及环境保护主导区;(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可划分为核心增长极、区域中心城市、一级扩散圈、二级扩散圈和二级扩散带;(3)应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都市圈核心竞争力、保障城乡用地需求、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和优化生态开发利用模式等方面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基于生态适宜度模型探讨城乡土地利用布局,为实现区域城乡均衡发展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目的]确定适合豫北灌溉区玉米的高产高效和节水增效的水氮运筹模式.[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实施了为期3 a田间定位试验,试验设置3个灌水量:灌0水(A1),灌2水(A2)和灌3水(A3);2个氮肥运筹:B1:基肥(70%)+小喇叭口期(20%)+灌浆期(10%),B2:基肥(60%)+小喇叭口期(25%)+灌浆期(15...  相似文献   
8.
长期免耕对不同土层土壤结构与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长期翻耕与免耕条件下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结构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在长期定位试验中分层(0~10 cm、10~20 cm、…、90~100 cm)采集免耕和常规耕作处理下混合土样和原状土样进行土壤结构与有机碳的测定,结果表明:(1)随着土层的加深,0.5~2.0 mm和大于2.0 mm粒级团聚体含量表现为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其他粒级团聚体含量呈增加趋势。免耕更利于提高大粒级团聚体(0.5 mm)的含量,且土壤结构的稳定性显著提高,其作用深度在50 cm以上。(2)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再趋于稳定的趋势。免耕处理在0~80 cm土层的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均高于常规耕作处理。(3)随着土层的加深,不同粒级团聚体总有机碳含量呈降低趋势,大粒级团聚体中含有较高的有机碳。免耕更利于0~40 cm土层不同粒级团聚体总有机碳含量的提高。随着土壤团聚体粒级的降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呈降低趋势。与常规耕作相比,除0.053~0.250 mm粒级团聚体外,免耕提高了0~20 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中活性有机碳含量。(4)随着土层的加深,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对土壤总有机碳的贡献率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的趋势。不同粒级团聚体中,大于2.0 mm和小于0.053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在0~100 cm土层均低于其他粒级团聚体。在0~20 cm、30~40 cm和90~100 cm土层,免耕处理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累积贡献率均高于常规耕作。  相似文献   
9.
施用不同保水剂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施用保水剂研究了裸地和种植作物后土壤水分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施用不同保水剂的土壤水分变化具有明显差异。裸地时,以营养型抗旱保水剂和进口保水剂效果较好,玉米和花生从萌发到出苗的变化与裸地基本一致;玉米幼苗期以进口保水剂和营养型抗旱保水剂效果较好,花生幼苗则以营养型抗旱保水剂和博亚保水剂效果较好;幼苗后期,花生以博亚保水剂和枝改型保水剂效果较好,玉米以进口保水剂和枝改型保水剂较好。说明不同作物对保水剂有一定的适宜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了寻求小麦、玉米生产的最佳水肥配置模式,在不同灌溉方式(喷灌、移动喷灌、小白龙)下设置8个不同养分配置[底施N_(34)P_6K_8750 kg/hm~2(T1)、底施N_(34)P_6K_8 750 kg/hm~2+追施纯N 75 kg/hm~2(T2)、底施N_(28)P_(15)K_5750 kg/hm~2(T3)、底施N_(28)P_(15)K_5 750 kg/hm~2+追施纯N 75 kg/hm~2(T4)、底施控释肥600 kg/hm~2(T5)、底施控释肥600 kg/hm~2+追施纯N 75 kg/hm~2(T6)、底施N_(28)P_(15)K_5 375 kg/hm~2+底施控释肥300 kg/hm~2(T7)、底施N_(28)P_(15)K_5 375 kg/hm~2+底施控释肥300 kg/hm~2+追施纯N 75 kg/hm~2(T8)],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养分配置对小麦、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小白龙灌溉处理相比,移动喷灌和喷灌处理均可提高小麦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喷灌处理小麦、玉米、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分别增加1.64%~14.04%、1.40%~6.89%、3.94%~10.07%,移动喷灌处理分别增加1.37%~12.88%、6.81%~16.47%、6.71%~11.21%;喷灌处理小麦、玉米、小麦—玉米周年灌水利用率分别提高0.26~2.03、0.19~0.90、0.57~1.27 kg/m~3,移动喷灌处理分别提高0.21~1.96、0.82~2.08、0.91~1.63 kg/m~3。喷灌和移动喷灌条件下,T8处理小麦产量高于其他处理;3种灌溉方式下,玉米及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均是T8处理高于其他处理。综合考虑,以移动喷灌结合底施N_(28)P_(15)K_5 375 kg/hm~2+底施控释肥300 kg/hm~2+追施纯N 75 kg/hm~2处理节水增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