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7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312篇
林业   182篇
农学   155篇
基础科学   114篇
  268篇
综合类   1149篇
农作物   146篇
水产渔业   87篇
畜牧兽医   600篇
园艺   205篇
植物保护   16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132篇
  2019年   131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122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149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232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238篇
  2009年   204篇
  2008年   227篇
  2007年   170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通过设置样方、样点和运用物候观测,对退化荒漠植物群落进行轻度放牧利用分析,即运用植被状况与降水量的关系,分析限制植物生长的因素;运用不同稳定性沙丘的植被状况和土壤种子库资料,分析荒漠草地的可利用性和可利用程度;运用物候资料分析民勤荒漠区(灌木和草本植物)牧草利用的主要季节。结果表明:民勤荒漠草地土壤种子库中植物种子丰富,影响当地植物密度和植被盖度的关键因素是降水,可进行轻度放牧。轻度放牧时,要依据牧草展叶盛期的开始序列和果熟期的开始序列选择植物群落,实行小规模、间歇式轮牧。展叶盛期为一年中牧草的第1个利用季节,果熟期为一年中的第2个利用季节。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中国华北地区瓜类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对咪鲜胺的抗药性现状及抗药突变株的生物学性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采自北京、山东、河北等地未使用过咪鲜胺的112株瓜类尖孢镰刀菌对咪鲜胺的敏感性,并通过药剂驯化的方法获得尖孢镰刀菌抗咪鲜胺突变株。结果表明:咪鲜胺对112株瓜类尖孢镰刀菌的平均EC50值为(0.030 1±0.030 4)μg/mL,菌株频率呈连续单峰曲线分布,未发现敏感性明显下降的亚群体,因此,可将该EC50值作为瓜类尖孢镰刀菌对咪鲜胺的敏感基线。药剂驯化共获得7株抗咪鲜胺突变株,其抗性倍数介于6.2~26.8之间;突变株在菌丝生长速率、菌丝干重和致病力等方面均明显低于亲本菌株,差异显著;仅突变株HG13052701-R1的抗药性可以稳定遗传,其他6株抗咪鲜胺突变株的抗药性均不能稳定遗传。室内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咪鲜胺仅与戊唑醇之间有交互抗性,与多菌灵和齅霉灵之间均无交互抗性关系。研究表明,瓜类尖孢镰刀菌在药剂选择压下可以形成抗咪鲜胺群体,具有低等抗药性风险。  相似文献   
3.
猪轮状病毒感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猪轮状病毒感染是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多发生于仔猪。其典型症状为腹泻。此病分布广泛,引起严重经济损失。本文对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发病机理、免疫、诊断、防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牛舍空气微生物及向环境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4 台 A N D E R S E N微生物空气样品收集器对一个犊牛舍内及环境空气细菌含量进行了测量, 需氧菌总数分别为8536 ~46691 C F U/m 3 和2649 ~24775 C F U/m 3 , 厌氧菌浓度计3017 ~24775 C F U/m 3 和661 ~4122 C F U/ m3 。根据 H E S K E T H (1974) 计算公式和 K L U G (1969) 气溶胶颗粒扩散模式, 得出犊牛舍菌源强度, 即向环境排放需氧菌为110000 ~140000 C F U/s , 厌氧菌在27000 ~175000 C F U/s 之间。细菌浓度实际测量值与估算一致, 该公式和扩散模式适合于动物舍菌源强度和舍外环境不同距离空气微生物浓度的估算。距离犊牛舍100 m 下风处, 需氧菌高达650 ~839 C F U/m 3 , 厌氧菌160 ~1034 细菌/m 3 , 各项均超过正常值10 ~15 倍。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有效成分质量分数:5%乙霉威,5%腐霉利)在设施黄瓜上施用后的沉积分布特性及残留消解动态,采用PC-3A(S)型激光粉尘仪及粉尘取样片,分别研究了不同设施类型、不同温湿度及不同施药角度下,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在设施黄瓜上的沉积分布情况;并于2017年和2018年,分别在北京市进行了该药剂在设施黄瓜叶片和果实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设施类型、不同温度条件下,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的沉积分布特性无明显差异,且其有效成分分解率不受温度影响;不同湿度条件下,该微粉剂在黄瓜叶片上的沉积量不同,湿度越大沉积量越多。乙霉威和腐霉利在黄瓜叶片和果实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或一级动力学方程,2种药剂在叶片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2 d和3.0~3.2 d,在果实中的半衰期分别为4.0~4.3 d和3.1~3.8 d。采用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分别按100 g/hm2和150 g/hm2(1.5倍)剂量于黄瓜幼果期施药,最多施药3次,施药间隔期为7 d,距最后一次施药间隔7、10和14 d分别采样,乙霉威在黄瓜果实中的最大残留量为0.88 mg/kg,低于中国国家标准规定的其最大残留限量(MRL)值(5 mg/kg),腐霉利在黄瓜果实中的最大残留量为0.49 mg/kg,也低于其MRL值(2 mg/kg)。该研究结果可为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在设施黄瓜上的安全使用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6.
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马铃薯黑痣病由于常年连作和马铃薯种植规模扩大,病害发生越来越严重[1,2].目前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主要依靠农药的施用[3,4],但化学药剂的频繁使用会导致抗药性的产生、同时带来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5].从棉花根际土壤分离得到的多粘类芽胞杆菌Sx3可产生杀镰...  相似文献   
7.
芹菜细菌性软腐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植物病原细菌引起的芹菜软腐病在北京地区普遍发生,其中以顺义及通州区县较为严重。自发病芹菜茎段中分离细菌,通过接种芹菜进行致病性测定,确定了54个致病菌株。虽然菌株间致病力有一定的差异,但大多数菌株对芹菜致病力强。通过培养性状和菌体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反应和Biolog测定,结合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6个管家基因(pgi、rpoS、mdh、proA、mtlD、icdA)的基因扩增、序列测定和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将病原菌鉴定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 carotovorum的3个亚种。其中45个菌株为P. carotovorum subsp. odoriferum,频数为83.33%;6个菌株为P.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频数为11.11%;3个菌株为P. carotovorum subsp. brasiliensis,频数为5.56%。上述结果显示,北京地区芹菜细菌性软腐病的病原菌为胡萝卜软腐果胶杆菌P. carotovorum的3个亚种,其中以P. carotovorum subsp. odoriferum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8.
于2017—2018年和2018—2019年,在西北中部旱作雨养农业区以冬小麦‘康庄974’为试验材料,设秸秆带状覆盖(SM)、地膜覆盖(PM)和无覆盖对照(CK)共3个栽培处理,分析不同覆盖方式对小麦灌浆期土壤水分和温度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探讨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粒重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生育期推进,花后旗叶相对含水量(RWC)逐渐降低,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升高,且PM较SM降、升幅度明显。与CK相比,覆盖显著提高花后旗叶抗氧化酶活性,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开花时间越长,SM抗氧化酶活性升高的幅度越大,而PM主要提高花后7 d旗叶抗氧化能力。SM和PM的粒重分别较CK增加14.3%和19.1%(P<0.05)。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水分(SW)是影响旗叶生理活性的关键因子,提高SW,有利于增加RWC(r=0.84**),从而提高旗叶抗氧化能力,其中RWC和抗坏血酸酶(ASA)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82**);ASA活性和脯氨酸(Pro)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94**),和MD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  相似文献   
9.
西部大开发与四川水土保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环境条件差的西部进行大开发并得到可持续发展 ,必须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重点 ,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西部大开发为四川省的水土保持工作再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随机过程及应用”是研究生开展后续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相关工作的理论基础,该课程是学员由基础课程转入专业课程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桥梁纽带,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通过创新性教学提高研究生专业基础课“随机过程及应用”的授课效果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和深入探索的问题,论文从“课程特点与面临的问题”、“现有教学方法的反思” 和“改进举措” 三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着眼需求,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提炼内容,优化课程授课方式”和“教研结合,全面提升教学成效”三个方面给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