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欧美杨近红外光谱数据和戊聚糖含量数据,采用一种多模型建模方法,实现了对欧美杨戊聚糖含量的快速预测.预测值与试验值的相关系数为0.935 0,均方差系数为0.336 7,预测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为0.012 8.为进一步减小预测误差,对光谱数据进行了一种函数变换,将函数变换方法与多模型方法结合重新建模,预测值与试验值的相关系数增大为0.957 4,均方差系数减小为0.245 8,预测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减小为0.008 2.文中方法可以尝试应用于欧美杨其他化学成分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2.
为充分利用农业农田,扩大黄颡鱼养殖范畴,探索分析丘陵山区稻田主养黄颡鱼的可行性,开展了稻田主养黄颡鱼试验,套养少量鲢鳙鱼.经过5个月的养殖试验,起捕黄颡鱼2909.50公斤,鲢鳙鱼83.50公斤,效益8.23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1.58,利润约3.04万元,试验效果良好,为广大养殖户在丘陵山区养殖黄颡鱼提供了较好的经验,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观察人工养殖环境下,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ii)在堆积的竹筒和PVC管2种类型洞穴中的分布情况,分析比较了克氏原螯虾对2种洞穴的选择适应性和空间分布占比规律,不同洞穴内外的雌雄比例分布规律,及单一洞穴内虾的数量分布及雌雄比例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喜栖息躲藏于洞穴中(A组83.47%,B组89.87%),尤其喜栖息躲藏于竹筒洞穴中[B组竹筒(71.80%)和PVC管(11.63%)]。垂直摆放洞穴的上下位置会影响克氏原螯虾分布,克氏原螯虾更喜欢在中下层和下层洞穴中躲藏,其分布数量由下而上依次降低。克氏原螯虾具有一雄多雌同居一穴的现象,不同垂直空间雌雄分布比例没有明显规律,但雌雄比最高分别出现在A组的最下层(3.43∶1)和B组竹筒洞穴的最上层(2.86∶1)。  相似文献   
4.
文章探究了维生素E(Vitamin E,V_E)和裂壶藻(Schizochytrium sp.,Sch)对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雄虾精荚再生的作用。以基础饲料配制了4种不同配合饲料(0添加组;V_E 200组;1%Sch组;V_E 200+1%Sch组),饲喂被挤压排出精荚的成熟雄性斑节对虾40 d,评估斑节对虾雄虾精荚再生后的精子数量和质量。结果表明,添加量为200 mg·kg~(-1) V_E饲料组的活精子数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单一添加1%裂壶藻饲料组的活精子数与对照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共同添加200 mg·kg~(-1) V_E和1%裂壶藻的饲料组的精子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精荚质量、精子数量及活精子数百分比3个指标得出,饲料中共同添加1%裂壶藻与200 mg·kg~(-1) V_E对斑节对虾雄虾精荚的再生和提高精子数量具有协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小龙虾因蜕壳导致的死亡率高达10%~20%,是继发病感染死亡之后的第二大杀手。蜕壳过程是小龙虾的"重生"之旅。本文结合小龙虾现有的养殖模式及养殖状况,针对小龙虾蜕壳导致的高死亡率,简要总结了小龙虾在蜕壳期死亡的几点原因,概括了几点相应的预防对策,以期为小龙虾蜕壳死亡现象提供实用性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浮游生物种群结构是评价水质差异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解江西省抚河流域的水质状况,在抚河设置了9个监测断面,并于2021年9月到2022年8月对各点位的浮游生物多样性和功能群组成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抚河流域共鉴定有浮游植物304种,浮游动物共有158种;浮游植物的密度波动范围为1.29~49.86×105 cell/L;浮游动物的密度波动范围为50.00~4950.00 ind/L;在浮游植物功能群中,C、D、G、H1、M、MP、W1、X2和Y为优势功能群,占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95.63%;浮游动物功能群中,功能群RC的生物量最大,占浮游动物总生物量的48.81%。  相似文献   
7.
试验表明“920”不同使用时期、不同使用次数对皖稻153制种产量和种子质量均有影响,且差异显著;不同使用次数对齐穗、颖花数和包茎程度影响较明显;启动越早齐穗越早,与用量多少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蜕壳死亡原因及预防对策,该研究以不同环境因子饲养和胁迫不同规格的克氏原螯虾,初步探讨其蜕壳死亡原因及预防对策。结果表明,水体中钙(Ca2+)质量浓度为30 mg·L^?1、镁(Mg^2+)质量浓度为15 mg·L^?1时,克氏原螯虾的成活率和蜕壳率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蜕壳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水体中pH为9.23,或者溶解氧质量浓度为4.5 mg·L^?1时,虾的成活率和蜕壳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蜕壳死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盐度为21时的蜕壳死亡率最高(P<0.05)。环境因子等诸多因素是造成克氏原螯虾蜕壳死亡的重要原因,而蜕壳死亡现象时有发生,需采取预防对策方可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9.
为巩固鳖蚌混养新模式,探索该模式下的珍珠颜色品质,提高水体利用率和珍珠养殖产量。开展了鳖蚌混养模式的技术集成与示范,选定“鄱阳湖品系中华鳖”种鳖和池蝶蚌“鄱珠1号”育珠蚌进行育珠混养。经过12个月的养殖试验,鳖蚌生长良好,常规水质指标正常,藻相稳定,珍珠亮度总体中等偏上;颜色偏淡黄为主,珍珠优质率为54.03%,试验效果较好,对广大养殖户利用甲鱼池塘养殖珍珠蚌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生态化水产养殖新模式,提高淡水鱼蛋白产量,满足市场需求。开展了工程化循环水养殖鱼类试验,初选湘云鲫、黄颡鱼、加州鲈3种经济鱼类进行高密度养殖。经过5~7个月的养殖试验,常规水质指标正常,藻相稳定,最终起捕单位面积产量为湘云鲫109.3kg/m2、黄颡鱼68.6kg/m2、加州鲈63.3kg/m2,利润均为5万余元,取得了不错的试验效果,为广大养殖户利用工程化循环水渔业设施进行鱼类高密度养殖提供了较好的经验,具有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