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3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西南林业大学老校区校园内主要道路上的行道树,采用观察记录、道路取样以及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学校行道树树种类型、配植方式、景观特点及其整体栽植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结果显示,西南林业大学老校区校园内主要道路共有12种行道树,隶属8科11属,学校内行道树品种及数量相对较少,个别行道树存在配置方面的问题。在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为校园行道树管理和学校今后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学涉及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如何有效地让学生尽快建立学科知识架构一直是教学的难点,而大数据时代的各种技术手段,为我们建立不同知识点对应不同教育方法和不同学生的教学质量反馈数据提供了可能,本文将探索大数据时代下的微生物教学创新。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战略,推动我国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在对高等林业院校优势特色林学学科建设的总体情况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分析总结了优势特色林学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同质化"现象遏制林学学科特色建设能力、"科研定力弱"遏制优势林学学科的建设能力等问题。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提出高等林业院校建构优势特色林学学科体系的策略:一是积极创新,优化资源配置。首先,围绕核心目标构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绩效考评体系,推进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绩效考评分类指标体系的建设,从而基于绩效考评结果确定林学学科资源配置的流向。其次,通过分类设置和管理学科带头人、拓展学科带头人负责制的内涵和外延等,强化学科带头人对林学学科资源配置的决策权。二是以实用为导向,打造特色科研平台,分类实施"社会支持型"优势林学学科建设模式,强化林学学科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三是勇于创新,通过建立柔性职称制度、围绕"实干""骨干"的标准创新地实施柔性职称制度、加强职称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等措施,不断完善优势特色人才团队培养机制。另一方面,提出高等林业院校建构优势特色林学学科建设支撑体系的思路:一是建设多元化人才体系,实施"借脑"战略,依托国家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平台打造高等林业院校个性化的人才引进政策,并充分挖掘政策潜力,敢于创新,在人才引进政策实施过程中强化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提升学科的学术实力;实施"培智"战略,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确定"一流林学师资队伍"建设标准,加快推进林学人才提级改造工程,以提升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建设由政府与社会力量共同支持的集聚化资金体系,通过加大与主管部门的沟通力度、进一步健全办学成本社会化分担机制等强化内生性筹资能力,通过严控债务性融资规模、扩大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积极吸收社会捐赠的各类办学经费、培育权益性融资规模等扩大外生性筹资规模。三是建设创新型学科组织体系,通过建立优势特色林学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优势特色林学学科建设实施小组、林学学科优势特色人才培养小组和林学学科前沿理论和技术探险小组等,打造"林学特区",从而突破"科层组织"的约束,实现以超常思维、跨越发展的思路重构林学学科建设范式;通过构建包括行政治理组织结构、功能组织结构、学术自治组织结构等3个维度的林学学科治理组织结构,逐步提高学科建设的科学性、有序性和高效性,从而促进林学学科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花旗松     
花旗松(Pseudotsuga menziesii),也叫红杉,俄勒冈松,道哥拉斯云杉,松科黄杉属,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用材树种之一。从更新世(Pleistocene)中叶开始,花旗松已经成为北美地区主要的森林树种,但其分布范围也仅局限于北美地区。近100多年来,该树种已被成功的引入到温带森林。花旗松有两个变种:一个是海岸花旗松,P.menziesii(Mirb.)Franco var.menziesii,另一个是落基山花旗松或蓝色花旗松,P.men- ziesii var.glauca(Beissn.)Franco。  相似文献   
5.
美国花旗松离体胚愈伤组织诱导与茎芽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美国花旗松成熟胚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诱导不定芽.试验和统计分析表明,在供试的MS、N6、SH、GD、WPM、DCR(改良)6种培养基中,DCR改良的培养基为花旗松芽诱导的最佳的初代培养基.DCR+6-BA2.0 mg/L是不定芽诱导的最佳组合,外植体不定芽诱导率达74,平均增殖系数为6,最大增殖率为8.NAA及2,4-D的添加均不利于芽的诱导;培养基中加入0.1的活性炭有利于不定芽的生长和伸长,但对不定芽的分化无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转基因与非转基因甘薯幼苗在水分胁迫不同时间及解除胁迫后,膜脂过氧化及抗氧化防御系统中主要指标的变化情况,深入探讨甘薯的耐旱性及旱后自我修复机制。【方法】以转基因甘薯(T)与非转基因甘薯(N)幼苗为材料,以150 g/L的PEG模拟干旱条件,探讨水分胁迫不同时间及复水后甘薯叶片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水分胁迫12 h,甘薯叶片相对膜透性和MDA含量增加,相对含水量(RWC)、光化学效率(Fv/Fm)下降,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增加。水分胁迫时间延长至24和48 h,植株受到进一步损害,其中转基因甘薯植株叶片中SOD活性先升后降,APX活性变化则与之相反,而非转基因甘薯植株的SOD、APX活性变化与转基因植株的相反;在同等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植株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表达均远高于非转基因植株。(2)水分胁迫12 h后复水,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甘薯植株RWC、相对膜透性、MDA含量等均快速恢复到对照水平;水分胁迫延长至24和48 h后复水,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甘薯植株叶片相对膜透性、MDA含量均在复水初期升高,而后下降,RWC、Fv/Fm则在复水后持续上升,而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略为复杂。水分胁迫24 h后复水,转基因甘薯植株SOD和APX活性均在复水初期下降,然后回升,胁迫48 h后复水,SOD和APX活性则呈先升后降再升高的双峰变化趋势;非转基因植株在水分胁迫24和48 h后复水的表现与转基因植株略有差异,且变化幅度显著低于转基因植株。【结论】在甘薯体内同时转入Cu/Zn SOD和APX基因,可以有效减轻甘薯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受损害的程度,提高甘薯的抗氧化胁迫能力,在水分胁迫逆境解除后,也可以更快更强地进行自我修复。  相似文献   
7.
采用盆栽试验在重度干旱胁迫(土壤田间持水量的35%~40%及复水条件下,对同时转入Cu/Zn SOD 和APX 基因的甘薯和未转基因对照植株的光合响应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及复水过程中转基因和未 转基因植株光响应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采用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良好转基因TS和未转基因甘薯NS的 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饱和点LSP和表观量子效率(渍暗呼吸速率(Rd)在干旱胁迫下均明显降低复水后又逐 渐增加但与NS 植株相比TS 植株在胁迫条件下降低的幅度较小,而在复水过程中恢复得也更快,反映出转入的抗 氧化酶基因提高了甘薯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光合能力及修复能力,增强了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TS 和NS 植株的光 补偿点(LCP)在干旱胁迫下显著提高,但TS 植株上升的幅度比NS 植株小复水过程中修复得也更快,表明转基因甘 薯增强了对光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牡竹属3种竹种光合特性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对牡竹属3种竹种(龙竹、野龙竹、云南甜龙竹)的光合特性进行测定,研究牡竹属竹种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规律,及其与影响因子的相关性,为牡竹属优良选育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不同竹种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虽有不同,但变化规律具有相似性,即光合速率日变化都呈双峰曲线,具明显的午休现象。叶片厚度依次为野龙竹(0.15 mm)龙竹(0.14 mm)云南甜龙竹(0.13 mm),而比叶重云南甜龙竹最大(0.08 mg/mm~2);龙竹和野龙竹相对较小(0.07 mg/mm~2),说明云南甜龙竹较龙竹和野龙竹有较多的有机物积累。光合速率受环境因子和生理因子共同影响。其中,叶片生理因子的直接影响更大,尤以胞间气孔导度、CO_2浓度、蒸腾速率最为显著,环境因子中,以光照强度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
为了揭示不同地理类型古杨树对环境胁迫的生理及分子适应机理,本试验以胸径≥1 m,树龄在300~500 a生的青杨派三脉青杨、乡城杨和康定杨古杨树扦插苗为对象,采用自然干旱胁迫的方法,研究不同地理类型古杨树在干旱胁迫过程中生理生化及抗逆基因表达的差异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分供应充足的条件下,干热河谷型的三脉青杨的光合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通过研究叶片对不同土壤类型下的干旱胁迫的响应特征,揭示杨树不同叶位叶片光合作用对干旱胁迫的适应策略及耐旱机制,为不同土壤类型的旱区造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4月龄的山杨(Populustremuloides)幼苗作为材料,加拿大常用的商业混合土(PMX)和典型的山杨生长的土壤(ELL)为供试土壤,采取土壤逐渐干旱的方法进行控水试验,对山杨幼苗的叶片伸长生长,植株上、中、下部叶片的光合特性等参数进行测定,比较干旱胁迫下两种土壤类型对山杨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干旱胁迫下,较为紧实的土壤(ELL)中,土壤含水量较高,但可利用水分较低;杨树幼苗在干旱处理前期加速生长,尽可能多的获取资源来积累生物量,但存活的时间较短;此外,ELL基质上的幼苗会把有限的水资源优先供应给生长比较旺盛的上部叶片,加速生长,并保持较高的光合活性;较为疏松的土壤(PMX)保水性差,失水快,但土壤有效水分较高,杨树幼叶受旱后采取保守策略,叶片减缓生长,植株存活时间较长,具有较高的耐旱性。此外,干旱处理前期土壤中有限的水分优先供应功能比较成熟的中部叶片,中部叶片的光合活性、WUE也较高,直至干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