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24篇
农学   34篇
基础科学   58篇
  73篇
综合类   252篇
农作物   29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69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以弥勒苣苔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不同浓度与基本培养基组合对弥勒苣苔组培苗生根的影响,并对诱导生根的组培苗在9种移栽基质中的移栽成活率和生长状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弥勒苣苔组培苗在1/2 MS+IBA 0.1mg/L培养基中生根率达到89.6%,平均生根数量为4.3条,与其他处理差异极显著,为弥勒苣苔组培苗的最佳生根培养基;将生根苗移栽到基质[V(草炭)︰V(蛭石)︰V(珍珠岩)=1︰1︰1]中栽培,60d后统计其移栽成活率达100%。所筛选出弥勒苣苔组培苗生根的最佳培养基和移栽的最佳基质,可为弥勒苣苔的种质保存及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大田裂区试验,研究了施用锌肥和不同遮阴程度互作对花生生长发育、抗病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锌肥相比,施用锌肥能提高花生不同部位锌含量、增加叶片SPAD值,提高花生叶片中可溶性糖、蛋白质和生长素含量,减少花生病害的发生,平均降低7.1个百分点,花生产量平均增加19.4%。相同施锌水平下,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花生不同部位锌的含量和不同生育期叶片SPAD值以及花生叶片中可溶性糖、蛋白质和生长素含量呈增加趋势,花生的发病率比不遮阴对照增加4.8、10.2个百分点,花生产量平均降低16.5%、10.0%。在30%、70%的遮阴条件下,施用锌肥的花生产量比不施锌的分别提高21.1%、25.0%。本试验条件下,施用七水硫酸锌30 kg/hm2,使花生具有较强的抗低温寡照能力及抗病性能,增产显著,可在花生产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临床治疗犬病中 ,运用不同药物于犬交巢穴注射治疗不同疾病 ,收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1 部位及注射方法犬交巢穴位于犬尾根与肛门之间的凹陷处。注射药物时应保定好犬后躯部 ,提起尾巴 ,充分暴露凹陷部。经充分消毒后 ,将吸好所用药液的 5ml一次性注射器针头于凹陷部正中沿斜上方刺入 (深度以犬个体大小而定 ,一般以 0 .5~ 1 .5cm为宜 ) ,有阻塞感 (针灸学谓之得气 )时停止进针 ,开始缓慢注射药液 ,其剂量视犬大小而定 ,以 0 .5~ 2ml为宜。注射完毕后 ,迅速拔出针头 ,用酒精棉球消毒。2 不同药物的选用与所治疾病2 .1 胃复安注射…  相似文献   
4.
海淡水两用制冰机的总体方案和热力循环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国外制冰机的性能和我国适用机型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消费者对海洋水产品的保鲜要求越来越高。渔民迫切需要船载的制冰设备。为了选择适于我国沿海使用的制冰机机型 ,首先对国外已有的机型进行对比分析。1 .1 板式制冰机板式制冰机在国内外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主要有美国制冰机械公司 ( ICE MACHINECORPORATION OF AMERICA ,简称IMCOA)生产的 CIM型制冰机 ;日本田川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 NISAG型制冰机 ;我国温州渔业机械厂曾经生产的 BB8型片冰机。这一类型制冰机具有如下共同特点 :( 1 )使用制冰板方式进…  相似文献   
5.
曹源  张翔 《西北园艺》2004,(6):24-25
早春茬喜温蔬菜育苗时气温低,极不适合幼苗生长,很难培育出壮苗。总结近年来的实践经验,笔认为,要培育壮苗,须把握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西北旱地春玉米种植区磷肥过量施用,磷肥利用效率偏低。本研究旨在探究春玉米磷肥减施的可行性以及实现磷素高效利用的优化施肥方式,以期为该地区春玉米磷肥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方法】  在西北典型雨养农业区设置3年的定位田间试验,共设5个处理:对照 (CK,不施磷肥)、农户模式 (FP,磷用量P2O5 120 kg/hm2,撒施)、减磷撒施 (RP,磷用量P2O5 70 kg/hm2,撒施)、减磷条施 (BF,磷用量P2O5 70 kg/hm2,条施)、硫酸铵模式 (SA,采用硫酸铵氮肥替代尿素氮肥,其他同减磷撒施处理)。在玉米四叶期、五叶期以及成熟期采集植物和土壤样品 (根际土和非根际土),测定玉米根系、地上部生物量及其磷含量,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pH、有效磷、丛枝菌根侵染率,并采用WinRHIZO根系扫描系统测定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等指标。  【结果】  三年试验结果表明,RP、BF、SA处理玉米籽粒产量、生物量与FP处理无显著差异 (P > 0.05),但磷肥偏生产力显著提高,平均增幅68.0%。RP、BF、SA处理成熟期玉米籽粒磷含量较FP处理降低7.1%~12.9%,磷累积量降低了8.8%~17.0%,其中RP和BF处理降低幅度达到显著水平,但SA处理籽粒磷含量和磷累积量与FP处理相当。与FP处理相比,RP和SA的磷肥回收利用率均有提高,其中SA处理显著提高7.2个百分点;RP、BF、SA处理均有促进春玉米苗期根系生长的趋势,其中SA处理根长、根表面积以及细根长 (直径小于0.50 mm) 分别提高13.9%~37.9%、8.6%~46.1%、12.2%~43.0%。此外,与FP处理相比,RP和SA处理提高了玉米苗期根系丛枝菌根侵染率,增幅在16.2%~21.7%;SA处理非根际土碱性酶活性有增加趋势,五叶期差异达显著水平,BF处理非根际土有效磷含量提高了18.8%~56.3%。  【结论】  在西北旱地春玉米种植区,磷肥施用量由现在的P2O5 120 kg/hm2减少至70~75 kg/hm2仍可保证玉米稳产。在此基础上,用生理酸性肥料硫酸铵代替尿素可促进玉米根系生长以及丛枝菌根侵染,促进玉米对磷素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沙地西瓜生产效率,提高经济效益,从品种选择、整地施肥、种子处理、适期播种、播种机械选择、播种后管理、综合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沙地西瓜机械化播种、铺滴灌、覆膜一体化栽培技术,收到出苗齐、产量较高、节省劳动力和成本等成效,经济效益增加25%,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模拟降雨条件下坡地氮素流失特征试验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模拟降雨试验,分别研究1.0mm/min和2.0mm/min雨强条件下,不同坡面上径流过程和土壤氮素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在1.0mm/min雨强条件下,每个产流阶段径流变化量依次为18°>28°>21°,峰值出现时间依次为21°>18°>28°,径流峰值量依次为28°>18°>21°;硝态氮淋溶与土壤侵蚀同步进行;铵态氮流失量峰值的出现是坡面顶部和下部流失量的叠加结果,随后铵态氮流失量趋于降低;在2.0mm/min雨强条件下,每个产流阶段径流变化量不同,峰值出现时间依次为18°>21°>28°,径流峰值量依次为28°>21°>18°。硝态氮流失以泥沙携带为主,大坡度地表硝态氮流失量陡然增加;短时间内坡面表层土壤流失量显著增加,造成铵态氮流失量波动变化。在两种雨强条件下,累积径流流失量依次为28°>21°>18°;硝态氮是径流中全氮流失的主要形式;在整个降雨过程,全氮流失量表现为产流初期较低,中期增大,后期降低。各形态氮素累计流失量与径流累计流失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东柳沟沉积泥沙粒径空间分布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选取东柳沟流域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分析主河道中泥沙颗粒的粒径特征,研究流域沉积物的分布规律及其粒径变化过程。应用激光粒度仪对研究区内的河道沉积土样进行测定,使用秩和检验对泥沙颗粒特征进行分析,得到流域沉积泥沙粒径分布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根据中值粒径和河道比降的变化,将东柳沟流域分为丘陵区、沙丘区和农田区3个区域。流域沉积泥沙的中值粒径从上游丘陵区到下游农田区逐渐呈减少的趋势。3个分区的沉积泥沙级配特征有显著不同,丘陵区的沉积泥沙主要由粗沙构成,极粗沙和中粗沙约占57%。而沙丘区和农田区以细沙为主,且越往下游细沙含量越大,其中沙丘区沉积物中细沙及更细的颗粒所占比例约为64%,农田区沉积物中细沙及更细的颗粒所占比例约为84%。据此表明,东柳沟的侵蚀过程在空间上表现为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作用的交替叠加,其中沉积泥沙中值粒径变化最剧烈的地方是风蚀和水蚀交错最为频繁的区域。  相似文献   
10.
东柳沟流域表土粒度分布特征及可风蚀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区域表土粒度分布特征可反映该区环境特征,研究风水复合侵蚀区小流域内部表土粒度分布特征,可为探究风水两相侵蚀作用机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野外表土空间采样和室内测定,对地处风水复合侵蚀区的东柳沟流域的表土粒度分布特征及其可风蚀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东柳沟流域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表土粒径主要为细砂粒(50~250μm),体积分数为56.59%~86.65%,属于风沙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表土粒度性质存在显著差异,草地、农地、灌木地的平均粒径(Mz)分别为77.60,81.66,87.85μm,颗粒级配较细,而沙地、河道的Mz分别为126.36,151.80μm,颗粒级配较粗;流域表土粒径大部分表现出正偏和窄峰,颗粒分布较集中。从流域上游到中游,表土粒度表现出明显的粗化现象,具体表现为:除河道外,上游各土地利用类型表土的Mz均显著小于中下游(P0.05)。而在流域中游,除草地、河道之外,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Mz与沙地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对流域表土的可风蚀性颗粒分析结果表明,自上游到中游的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易风蚀颗粒含量显著增加,草地、农地、灌木、河道分别增加了44.4%,54.23%,48.84%,33.76%。结论表明,流域中游是表土粒度分布最复杂、风蚀作用最强烈的区域,同时也是风蚀与水蚀叠加作用最为频繁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